第一人稱的使用方法與情況
中國小說第一人稱敘事視角的產生和發(fā)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其用法你掌握了嗎?以下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關于第一人稱的用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人稱的用法
使用第一人稱敘述,表明“我”既是作品里面的人物,也是作品外的故事敘述者。“我”所講述的都只能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經歷的事情(也包括所感所想),同時,“我”的敘述還必須符合“我”的身份地位和性別年齡等特征。
在第一人稱敘述中,不能出現(xiàn)“他心想……”之類的敘述越界,否則讀者就會質疑,你是怎么知道的?敘述越界,就是忽略“我”的存在,忽略“我”只能講述“我”所知道的事情,這是最常見的紕漏。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受審者在寫供詞,老老實實交代問題,交代和自己有關的問題。在這種語境下,你不得不時刻提防警察的斷喝:你是怎么知道的?
第一人稱敘述視角主要適用于“當下的生活”,因為“我”的參與,讓作品有真實感和現(xiàn)場感,同時以回憶的語氣追述自己過去的事兒,情緒主觀化,個人色彩濃厚,讓作品又增添了親切感和真實感??傮w來說,這樣的作品情感飽滿,韻味醇厚,故事情節(jié)緊湊,語言簡潔,容易引起讀者共鳴,極富感染力。這是優(yōu)點。缺點是因為敘述視角的限制,不擅于敘述情節(jié)過于復雜的故事。
一些歷史題材的小小說,作者為了追求新穎的“自圓其說”,也喜歡采用第一人稱作為敘述視角,給“死者”開口申辯的機會。比如楊貴妃“我”在安史之亂中的感受,比如項羽“我”對霸王別姬的描述,等等。
如果不是特別必要,我個人建議新手們慎用此類的敘述視角,因為一旦把握不好,就會讓人感覺虛假做作,有文字游戲之嫌。當然,若能把握好的話,也確實能起到化腐朽為神奇的效果。如賈平凹的《武松殺嫂》,雖然通篇都是武松個人的內心獨白,但作者在開篇和結尾各加了一句話——“依我看,武松是這樣殺的嫂”和“于是,武松把潘金蓮殺了”——非常自然地克服了第一人稱在歷史題材上的弊端。再如凌可新的《秦檜》,以第一人稱的視角,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從不太常規(guī)的角度去探究一個奸相的智慧人生與處世之道,可謂別出心裁。
第一人稱敘述的情況
第一種情況,故事情節(jié)和作者本人沒有任何關系,選取第一人稱純粹是為了敘述的需要。既然故事幾乎是虛構的,和作者本人無關,那么“我”在作品里面扮演誰,則取決于故事內容和主題立意的需要。多數(shù)情況下會選擇主要人物,“我”作為主要事件的集中者,貫穿整個故事情節(jié)。有時也會選擇次要人物,“我”作為事件的講述者,與讀者一樣也是旁觀者。
第二種情況,故事本身帶有自傳或半自傳的性質,“我”與作者之間有很高的重合度。這種情況對作者情緒的控制要求較高。有些作者,一旦寫到自己熟悉且印象深刻的生活,就收不住手,將文字當成發(fā)泄情感的工具。即便擱置數(shù)日再去修改,依然激情澎湃,雞毛蒜皮的細節(jié)當寶貝一樣供著,一旦遭到刪減便割肉般心疼。第一人稱的敘述,無論涉及過去多么刻骨銘心的感動、傷痛、屈辱、仇恨或彷徨,作為當事人,都應該懂得情感隱忍節(jié)制,以劫后余生的微笑,以歷經滄海桑田的平和,去冷靜陳述。而且,敘述愈不動聲色,藝術感染力愈強。
看過“第一人稱的使用方法與情況”的人還看了:
1.第一人稱散文
2.第一人稱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