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華煙云》讀后感
《京華煙云》刻畫的每一個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躍然于紙上。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準備的《京華煙云》讀后感,僅供參考!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一
終于把《京華煙云》看完了,這是很長的一部書,講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從1901年義和團運動到抗日戰(zhàn)爭30多年間的悲歡離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現(xiàn)了現(xiàn)代中國社會風云變幻的歷史風貌。這部書被稱為現(xiàn)代版的《紅樓夢》。作者極力刻畫書中的每一個人,不同人的性格、形象躍然于紙上,使你感到的不是一個個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形態(tài)、面貌、言行,是如此清晰的展現(xiàn)于眼前。在未看之前我是不認識他們的,看完之后他們似乎就成了我的朋友,我所熟悉的人。
國難當頭,在那個動亂年代,他們卻有著好貴的品質(zhì)。姚木蘭出生在民國時期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性格深受其父親的影響但又不失獨立,她明理經(jīng)事,忠國愛家,深明大義,而在父親信奉道教的影響下又豪放灑脫,可謂女中豪杰。林語堂曾評價:若為女兒身,必做木蘭也!因此木蘭給我留一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本書中給我留下同樣深刻印象的還有曼妮,這是一個性格與命運和木蘭形成對的女性。曼妮有著中國式古典女子的軟弱、失去自我、相信命運,她沒有木蘭和莫愁懂得保護自己,是那個時候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曼妮新婚不久丈夫就去世了,年紀輕輕的就守了寡。后來從親戚那抱來了個孩子作為養(yǎng)子。
整本書讓我感受最深的是書中人物對國之將亡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愛國精神。體現(xiàn)中國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今天的中國也是在像有他們這樣品格的千千萬萬個人的努力之下鑄造的。也讓我明白應更加珍惜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二
前段時間在《讀者》中看過一篇文章,就是關于林語堂和他的《京華煙云》的,話說林語堂有三個女兒,就像《京華煙云》中姚家的三個女兒:木蘭、莫愁、目蓮……
于是近日迷上了林語堂的作品《京華煙云》,閑來無事總是看上一兩章,也許有些人更愿意看電視劇,偏巧我這人更愿意看書,很多細節(jié)不是演員可以表現(xiàn)出來的,而且因為看過一點電視劇,當看到某些章節(jié)的時候,你甚至可以想象到那一刻演員的表現(xiàn),所以我總是認為演員的表現(xiàn)不一定有書上描寫的那么仔細,不知道是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么想,但是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我看書一貫是連作者的續(xù)也不放過的,《京華煙云》的序是由林語堂的女兒寫的:
“小說”者,小故事也。無事可做時,不妨坐下聽聽。
本書對現(xiàn)代中國人的生活,既非維護其完美,亦非揭發(fā)其罪惡。因此與新近甚多“黑幕”小說迥乎不同。既非對舊式生活進贊詞,亦非為新式生活做辯解。
只是敘述當代中國男女如何成長,如何過活,如何愛,如何恨,如何爭吵,如何寬恕,如何受難,如何享樂,如何養(yǎng)成某些生活習慣,如何形成某些思維方式,尤其是,在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塵世生活里,如何適應其生活環(huán)境而已。
她寫到林語堂最喜歡的是其中的“木蘭”,于是我?guī)е鴮?ldquo;木蘭”強烈好奇心開始看這本書。
《京華煙云》讀后感篇三
看完這本書,心情復雜,但不沉重,并沒有觀看電視劇,第一次相見便是與同學在圖書館淘書時無意間看到這本陳舊的明顯是翻閱了無數(shù)次的書,毫無猶豫的租下了它。
這本《京華煙云》無疑是國語大師林語堂的經(jīng)典之作,林語堂老先生通過這本書細膩的描繪出了近代中國的生動風貌,有義和團之亂,有賽金花的義舉,有五四運動與北京大學,更是描繪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安福系北洋政府的賣國與屠殺愛國學生,看得人心被揪的跟麻花似的,本書的女主人公姚木蘭之女便慘喪命于這場屠殺中,令人唏噓。里面的人物也十分鮮活,有單純的學生,有趨炎附勢的大臣,有大家的丫鬟,有紈绔的富家公子,有陰險狡詐的高等妓女,有耿介的學者,也有名畫家齊白石,翻譯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等人物,讀來妙趣橫生。
林語堂的女兒說“其中有佳話,有哲學有歷史演義,有風俗變遷,有深談,有鮮花,加入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書中有一個人物——紅玉,她似《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有許許多多的煩惱,身體柔弱多病,性格多疑,也是因為愛阿飛愛的太深,最后的一個誤會成為了導火索,導致精神崩潰,最終跳譚自殺。曼娘在這里不得不提到,她是我國傳統(tǒng)婦女的典型,她接受了中國的傳統(tǒng)思想,并予以實踐,甘愿為丈夫守一輩子的寡。他同時也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家中老人認為她與孩子們出去看電影是不合禮法,去公園是招蜂引蝶。而本書的女主人公姚木蘭則是充滿了正能量的女子,林語堂先生也說過“若為女兒生,必為木蘭也”這是對木蘭的最高評價了。在書里,姚木蘭從一個聰慧有家庭教養(yǎng)小姑娘變成了離不開柴米油鹽的中年婦女,有歡笑也有眼淚,魯迅的文章這個時候正是筆尖對準人民的愚昧麻木,林語堂卻是在歌頌中華的美德與一個儒商家庭幾十年的變遷故事。再來說這本《京華煙云》的原著使用英文寫的,但我總是覺得只有中國人才能體會其間的內(nèi)涵,沒有過于華麗的辭藻,比如說書中有一段家庭聚會,成員們在互相對對聯(lián),那其中的耐人尋味,十分好奇在英文中是如何被描述的,而翻譯者又是如何理解這些語言從而轉(zhuǎn)換過來的。
庭院里的老老少少,主子仆人們,在林語堂的筆下,是和睦的,在木蘭出嫁后,家里的事基本真正的交于木蘭手上,他被丈夫蓀亞稱為“妙想家”,這個稱呼一點也不夸張,全書無不充斥著道家思想,而木蘭很好的繼承了父親的道家思想:自在,逍遙,不為世俗所擾。就是舊社會中的一抹亮色,她未裹足,有理想,有抱負,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尋找樂趣,蓀亞娶了他,像是幾輩子修來的夫妻,她能陪你賞花游名勝古跡,也能同你吟詩作對,做風雅之事,也可謂“全能”了吧。木蘭也有她的小秘密,在內(nèi)心深處,理想的丈夫恐怕是亞夫吧,可是對于家中的安排,她接受,她知足,對。丈夫也十分寬容,不唯諾,但她的寬容是有尊嚴的寬容,不是一味的縱容,而是有氣度的,讓我感到十分真實。
很欣慰的,在讀中文版時,以前并未涉及到電視劇,這樣看,似乎離林語堂老先生代入的情感感受的更真實些了,仿佛能夠看到老人在晨光中醒來,伏案而作,聽其女兒描述,寫到動情處也忍不住放聲哭泣,不過好在正能量也充斥著全文,孔亞夫的耿直一直讓我難以忘懷,木蘭對他的深情深深地放在心中,藏了一輩子,作為讀者的我覺得略遺憾,只是,沒有遺憾如何能稱之為完整人生?
看過“《京華煙云》讀后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