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牛虻》讀后感
作者以牛虻的身份抒發(fā)了對當時社會制度的不滿,以及對當時世態(tài)炎涼的慨嘆。讀完此書,讀者們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牛虻》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牛虻》讀后感篇一
在暑假期間,我還看了另外一本書,叫做《牛虻》。
《牛虻》是女作家艾麗伏尼鍥的長篇小說,艾麗伏尼鍥是愛爾蘭女作家,柏林音樂學院畢業(yè),年輕時僑居俄國。主要作品為長篇小說《牛虻》。
本篇文章描述了純真,優(yōu)質(zhì)的熱血青年亞瑟,經(jīng)過血與火的洗禮逐漸成為一名為了意大利的獨立和統(tǒng)一而頑強戰(zhàn)斗的剛強,無畏的愛國志士——牛虻的動人故事。
作為一個性格鮮明的愛國志士的形象,牛虻是十九世紀三四十年代意大利革命者的典型。
我認為小說最動人心魄的篇章是牛虻為了崇高事業(yè)忍受各種苦命最后英勇犧牲的部分。
牛虻的剛強與無畏,他那鋼鐵般的堅韌之力,他對敵人的憎恨與輕蔑,他那不為任何拷打凌辱所屈的堅貞品質(zhì),是使得幾代年輕人受到心靈的震撼!
讀這部小說時,除了讓我感動和受激勵外,也讓我感到了一絲凄涼:受盡磨難的牛虻對自己曾經(jīng)最心愛的人冷嘲熱諷,對自己最崇拜的神父——親生父親,也如同見了仇人一般,到了最后,一切真相大白時,不知有多少人流下了懺悔的眼淚,都在為當初的不應該而自責。但一切都太晚了,牛虻死了,含著滿腔的幽怨死去了,最終留給了世人一具軀體,一種精神,
一段故事和無限的思考。
不知你在讀過此書后,是否想過,為什么亞瑟會變成牛虻?為什么牛虻對任何人,任何事都以最冷漠的態(tài)度來對待?為什么蒙太尼里的秘密,知道牛虻將死時才吐露?為什么他不早些以父親的身份站出來?為什么。太多太多的疑問,一時間充滿了我的大腦。原來,答案就是——教會,使他們拆散了一對對情侶,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
《牛虻》讀后感篇二
當我看完《牛虻》的最后一行字時,我怔住了。這個黯然銷魂的故事,使我深深觸動。主人公亞瑟和蒙泰里尼最后都喪生了,原因不同,但都讓我受益匪淺,也有不同的見解。
亞瑟,當我剛翻開這本書時,他給人一種弱小怕事的印象。他是依賴他的老師---蒙泰里尼而生活的。讀到第三章時,突然出現(xiàn)了牛虻,一開始我還不知道這個人是誰,因為他身上有很多傷,他是個堅強,勇敢的人。沒想到他就是亞瑟。在他的身上,我們能看出一個革命者為了自己堅定的信念,而不屈不撓,勇敢奮斗的精神。他在一次行動中,掩護其他人,但最后不幸被捕。牛虻被敵人打了六槍,但他被擊中每一槍時,都沒有屈服,還在諷刺他們,牛虻對于犧牲表現(xiàn)出從容不迫,永遠堅持意大利能獨立的思想態(tài)度,使我油然而生一種敬佩的感受。
牛虻這種執(zhí)著、勇敢、頑強和不屈不撓的意志值得我們贊嘆與學習。讓“牛虻精神”永遠成為我們的目標吧!
蒙泰里尼,他是個盡責的老師,也是個忠實的神甫。我并不是十分認同他,因為他的行為與決擇無法使我覺得他是個慈愛的父親。
蒙泰里尼面臨牛虻給他的決擇,孩子與上帝之間,他無情地選擇了上帝。他的選擇給亞瑟帶來了多大的傷害啊!我想,他的選擇我不認同。雖然紅衣主教選擇上帝理所應當,上帝在教徒眼里注定是慈悲的,任何人都能在他面前懺悔。但要知道上帝并不真的存在,他無法改變蒙泰里尼兒子牛虻的命運,他無法改變這一切。蒙泰里尼的忠心耿耿是好,但是這也說明了在他眼里只有上帝。最后,牛虻死了這本不應該是他的結(jié)局。神甫不該這么對待兒子,他選擇上帝,但上帝沒有給他好的回報。他就這么痛苦地離開了人世。我想,我也希望,這個結(jié)局,使蒙泰里尼醒悟:上帝永遠代替不了他最寶貴的親人。
“一只小牛虻,不管生與死,終日飛上天,時時樂悠悠”希望牛虻能快樂,也感謝他使我感受到了人生中的“真、善、美”。
《牛虻》讀后感篇三
小說主人公亞瑟的成長是通過各種矛盾沖突來表現(xiàn)的。這種矛盾沖突主要包括父子關系、宗教信仰兩個方面,集中體現(xiàn)在亞瑟同神甫蒙太尼里的關系上。開始時,亞瑟并不知道蒙太尼里是自己的父親,而只是把他當作慈愛可親、堪予信任的神甫。當時的亞瑟受到了爭取民族解放獨立思想的影響,在跟神甫的討論中堅持認為:做一個虔誠的__徒與一個為意大利獨立而奮斗的人并不矛盾。他不知道兩者在當時的意大利是水火不相容的。神甫對這種天真的想法十分擔心,他寄希望于將來能偷偷打消會導致亞瑟反教會統(tǒng)治的危險思想。然而亞瑟對神甫因父子私情而產(chǎn)生的寬容卻作了錯誤的理解,認為宗教與革命是可以統(tǒng)一的,并且不恰當?shù)匕焉窀醋魇墙虝y(tǒng)治的代表。由于這一錯覺,當新神甫到來時,他立即遭受懲罰:他和所有的革命黨人遭到逮捕。直到他兒時女友瓊瑪給他一記耳光,人家告訴他新神甫告密,以及蒙太尼里就是他父親時,他那天真的幻覺才痛苦地消散。他開始認識到民族獨立與教會統(tǒng)治是勢不兩立的。這次挫折對亞瑟來說是一場毀滅性的災難,同時又是火中鳳凰的新生。因此,亞瑟自殺這一情節(jié)安排有良好的藝術效果,是小說的精華所在。從此之后,亞瑟再也不是舊“亞瑟”了,他變成了“牛虻”。
這是我年輕沒有書看的年代看到的最多的一部文學著作,前后看了幾次吧,都是在家里人都睡了以后,半夜里偷偷打開燈看,沉浸在理想主義的英雄情懷中不能自拔,影響到我的人生觀,不只是我,俺們那一代人很多都是受到牛氓的影響,追求革命追求正義追求真理的。
《牛虻》讀后感相關文章:
2.十本勵志書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