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散文讀后感5篇
導(dǎo)讀:《余秋雨散文》早有“文化散文”之代表的定論,其“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追求理想人格、美的情懷包括自然美、精神美、藝術(shù)美,在批判關(guān)懷知識階層文化人格中心意為出來”。龍去八人中惟有其文集為自選,也許這更能反映作為“八大家”之作品的特質(zhì)。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篇一
讀秋雨的書,如同讀著一本厚厚的歷史,更加有萬象的人生世態(tài)和豐富的風(fēng)土人情。
秋雨的心是年輕的,卻又是遲暮的。有著兒童的天真,有著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對歷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麗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寫的那樣他應(yīng)該是一個“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會有一顆年輕的心的。
秋雨對夢想的初衷,對歷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對人類歷史的重視。他追尋的心是滄桑的,他對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躪的過去不再如別人所云的那樣,將罪過歸咎于一盡全力保護但卻無力回天的王道士。歷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運也有歷史的更深層的本質(zhì)的。歷史的源遠(yuǎn)流長也正是因為它有令人悲痛的過去。
初次接觸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所折服,他的思牽千載,行云流水的記錄,對歷史、對文化滲透著的領(lǐng)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國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觸到他的另幾本著作,如談史談鑒的《山居筆記》、闡述立身處世的《霜冷長河》、《行者無疆》,以及對比幾大文明的《千年一嘆》,還有類似回憶類的封筆之作《舍我一生》。讀完后,總想寫點什么,卻一直未敢動筆,只怕自己的看法大為浮淺,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決心來淺談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寫作風(fēng)格問題,對于我們的寫作也有很多的借鑒意義。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終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那就是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問,與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著幾絲靈性與活潑,盡管表達(dá)的內(nèi)容是濃重的。
余利用他淵博的歷史知識,豐厚的文化功底,將歷史與文化契合,將歷史寫活、展現(xiàn),引起我們反思、追問,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已滲透了文人的憂患意識和良知,這點也是最重要的。典雅、靈動如詩般的語言。
余對語言有一種超強的領(lǐng)悟力和駕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種情理交融的雅致語言,并且“語言在抒情中融著歷史理性,在歷史敘述中也透露著生命哲理”。
他選擇恰當(dāng)?shù)?、富有詩意、表現(xiàn)力的語言加以表達(dá),這些語言具有詩的美感,從而把復(fù)雜深刻的歷史思想和文化說的深入淺出,平易近人,可讀性很強。同時他還綜合運用對偶、排比、比喻等修辭手法,大段的排比,對偶增強了語言表達(dá)的力度,構(gòu)成了一種語言的氣勢,使語言不矯揉造作,裝腔作勢,平淡無味,而富有了張力,富有了文采。
簡單敘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話來結(jié)尾。
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篇二
很早就想寫點東西的,在囫圇吞棗看完余秋雨老師散文集之后,但因為工作變化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來寫,也沒有心情靜下來寫。一晃一個月過去了。其實,現(xiàn)在也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來寫,只是總感覺心里有點事,這或許就是自己的一點個性。
定下的事情不做完心里總感覺有點不舒服,尤其是在這次閱讀了多篇美好的文章之后,總感覺應(yīng)該留下點什么,特別是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讓自己已經(jīng)很難在一段時間之內(nèi)再翻起余老師的文章,只好趁著心里還有點感覺,留下幾行貽笑大方的文字。
余老師和季老一樣,都是高中時就耳熟能詳?shù)拇髱?,但可惜的是,我這個文科出生的人并不喜歡學(xué)習(xí)語文,唐詩宋詞興致來了還會背上幾首,而對于這些文學(xué)作品,學(xué)起來感覺真是要人命,而且最為關(guān)鍵的是學(xué)了不考,考了也考不好,所以,很少認(rèn)真閱讀教材上面的文章,聽課也是是是而非。
這次機緣巧合讀到了兩位大師的散文集之后,讓人對散文又有了一點重新的認(rèn)識,又有了不一樣的感覺。自己水平有限,無法寫出精湛的體會,只能由著自己的感覺信馬由韁。
正如前段時間寫過一篇關(guān)于讀季老散文集有感的文章一樣,季老從自己工作生活的點滴入手,潤物無聲,讓人體會到生活的一種自然美,讓人感覺有一種返樸歸真、悠然自得的嫻靜,人生就如同一幅淡淡的山水畫;余老師的這本散文集,則從宏觀著眼,縱橫捭闔,以一個文學(xué)家獨有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將許多鮮活的歷史事件通俗易懂的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在冥冥當(dāng)中感受到幾分滄桑和震撼,感受到不一樣的厚重和深沉。想到這里,又想起許多當(dāng)前關(guān)于余老師的種種消息,正面的、反面的都有,但人人亦云,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現(xiàn)在感覺起來,讀完這本散文集,對于我這樣一個非常喜歡歷史的人來說,讓人對現(xiàn)實中的余老師有了一個全新的認(rèn)識,至少對歷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rèn)識。雖然這些文章只是余老師文學(xué)作品中的滄海一粟,但從讀的這本散文集里面每一篇文章都讓人從中讀到不一樣的東西。
讓人思維開闊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如同是在欣賞文學(xué)作品的同時,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品味已經(jīng)塵封的歷史,就如《一個王朝的背影》、《蘇東坡突圍》、《風(fēng)雨天一閣》、《抱愧山西》、《上海人》等每一篇文章一樣,都呈現(xiàn)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篇三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藝術(shù)理論家,中國文化史學(xué)者,散文作家。
全書分為“文化苦旅”、“山居筆記”、“千年一嘆”、“霜冷長河”、“行者無疆”這五個部分。
余秋雨老先生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文筆很有特色,輕新脫俗,灑脫、放達(dá)而又瀟灑,讓人讀上去自然而又舒服,不夸張,不悲傷,沒有什么好詞好句,沒什么特別的手法,不像有些文章用比喻,用擬人,用夸張等等,不局限于這些章法,而是用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寫出讓每個人都嘆為觀止的文章。
就像老舍寫的《草原》。自然而又優(yōu)雅,不做作,簡簡單單幾行字,就完美地描繪出了所要說的那一幅畫面,真實而又美好。
就如“青山綠水,長路一條,走不了多遠(yuǎn)就有一座。高高的,全由青石條砌成,石匠們手藝高超,雕鑿得十分細(xì)潔。頂上有浮飾圖紋,不施彩粉,通體干凈。鳥是不在那里筑窩的,飛累了,在那里停一停,看看遠(yuǎn)處的茂樹,就飛走了。”
這一段,這是一開始的一段,只是簡單的敘述而已,卻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想象著遠(yuǎn)處的山,清澈見底的水,綿延十幾里的路,路邊是一座又一座牌坊,它們很高,很大,還有好看的圖紋。
牌坊上時而會看見幾只飛累了的小鳥,在那兒歇息,倒也并不安居,過一會就又飛走了。這一幅簡單的圖畫,在作者筆下用簡單的詞句描繪出來,卻別有一番風(fēng)味。
這樣的文章并不多。
余秋雨散文讀后感5篇
上一篇:余秋雨散文讀后感千年一嘆的感想
下一篇:女生賈梅讀后感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