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廣西導(dǎo)游詞的范文
廣西值得游玩的地方有很多,比如下面小編為大家準(zhǔn)備的幾篇導(dǎo)游詞,就有介紹到一些景點值得一去。歡迎閱讀借鑒。
廣西桂林堯山介紹導(dǎo)游詞
堯山 在桂林市東北, 距市中心約10公里。桂林市東北與靈川縣接壤即以堯山為分界線。堯山主峰海拔909.3米, 相對高度760米, 是桂林最高的山峰。山勢大致南北延伸, 高大雄渾, 狀如伏牛, 俗名牛山。遠(yuǎn)云16~8億年前, 堯山原為海底, 約在4億年前的廣西運動抬升為陸地, 其后又降為淺海, 3.6億年前再由砂巖與頁巖組成, 經(jīng)億萬年來, 以物理風(fēng)化為主, 巖體緩慢地破壞, 形成平緩的土山”, 至今表層的碎屑堆積物仍留存在山坡與山麓。據(jù)考察, 堯山山體斷層自兩億年前的印支運動、7000萬年前的燕山運動及2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中, 不斷地把堯山推向高處, 成為桂林群山的最高峰。
堯山西坡 海拔450米處, 秦時建堯廟, 堯山之名由此而來。后壽佛寺和白云觀建堯廟舊址上, 寺前有旱澇保收的天賜田”。在海拔600~700米處, 原建有白鹿庵, 為唐白鹿彈師故居, 亦稱玉皇閣。海拔200米處, 明建祝圣庵, 又名茅坪庵。堯山腳下, 有明靖江王墓群300多座。
堯山岡巒起伏, 氣勢磅礴, 植被豐茂, 杜鵑遍野。冬季山頂時有積雪, 明嚴(yán)震直《堯山冬雪》詩云: 朔風(fēng)從東來, 吹落遙空雪, 灑向堯山頂, 相看最奇絕。”山上有白石穴中涌出的玉乳泉, 水質(zhì)清冽, 四季長流。堯山是一處自然風(fēng)光和古代陵墓集中的風(fēng)景名勝區(qū)。1992年9月建成電動登山索道, 為游人提供了方便。
茅坪庵 又名茅庵、祝圣庵。位于桂林東郊堯山西麓。始建于明代, 一進(jìn)三開間。請代屢有修茸。是桂林頗具影響的寺庵之一。三百多年前, 名僧性因和尚歸缽于此。性因原名舍堡, 號道隱, 浙江錢塘人, 進(jìn)士出身, 官至明永歷朝兵科給事中, 后以罪謫”, 至桂林, 削發(fā)為僧。性因棄戎服, 披袈裟, 仍心懷故國, 關(guān)心抗清大事, 常與文淵閣大學(xué)士、抗清名將瞿式耜, 共商抗清復(fù)明大計, 很受世人尊敬。學(xué)年茅坪庵, 香火頗監(jiān)。今庵已廢, 遺地留存。
壽佛庵 在堯山山腰天賜田旁。始建于明, 清乾隆間重修, 增建石拱門樓。早廢, 石基尚存。原建為三開間, 中為主殿, 側(cè)為次殿, 主次間有門相通。供奉壽佛, 誕日特盛。
天賜田 在堯山山腰, 有田數(shù)畝、傳為堯帝所賜, 年年豐收, 人稱天賜田”。田中之水, 來自玉乳泉, 終年不涸。白云觀、壽佛庵世代耕作, 以作香火田”。這里, 清代香火鼎盛, 為宗教勝地。
白鹿禪寺 在堯山山腰, 原為堯廟, 秦時所建, 后白鹿禪師居此, 改白鹿禪寺。白鹿, 桂林人, 原名元康, 唐代高僧, 講法京師。相傳外國進(jìn)貢白鹿給唐玄宗, 元康侍側(cè), 所進(jìn)白鹿跑元康前, 牽之不去。玄宗賜鹿元康, 并封為白鹿禪師?;毓鸷笞〕謭驈R, 人稱白鹿禪師故庵”, 后已稱白鹿禪寺或白鹿禪師故庵。庵久廢, 遺址尚存。 天賜泉 在堯山半山深澗中, 距堯山電視塔百余米, 堯山路旁刻有天賜泉”3個大字。泉水從山頂石穴中涌出, 質(zhì)清味甘, 四時不絕。用天賜泉沏堯山茶, 芳香四溢。
堯山杜鵑 暮春三月, 堯山成了一片杜鵑花海。堯山杜鵑品種甚多, 色彩艷麗, 有紫、綠、紅、橙、粉、赭多種。著名詩人柳亞子贊曰: 靖江陵畔遺謨在, 祝圣庵前暮靄斜; 好是西南春意蕩, 堯山紅遍杜鵑花。”堯山杜鵑, 堪稱一絕。
廣西導(dǎo)游詞
獨秀峰位于市中心以靖江王城內(nèi), 孤峰突起, 陡峭高峻, 氣勢雄偉, 素有南天一柱”之稱。山東麓有南朝劉宋時文學(xué)家顏延元讀書巖, 為桂林最古老的名人勝跡。顏曾寫下未若獨秀者, 峨峨郛吧間”的佳句, 獨秀峰因此得名。假當(dāng)晨曦輝映或晚霞夕照, 孤峰似披紫袍金衣, 故又名紫舍山。
太平巖 在獨秀峰西麓, 原名西巖, 高2.9米, 寬 4.25米, 長31.5米, 面積140平方米。北達(dá)雪洞。巖洞賅有恭惠王朱邦寧繪劉海蟾像, 俗稱劉海洞。明嘉靖間(1522-1566)重新開發(fā)時, 挖出一枚太平通寶”錢幣, 靖江王認(rèn)為此惟兆哉, 山靈告予”, 遂以太平名巖”。太平巖的名稱就沿用下來。太平巖有自己的特色, 巖體像一間寬敝的房子, 地面十分平整, 巖頂重懸的鐘乳石, 有的像梳得整整齊齊的少女鬟發(fā), 有的像色彩斑斕的龍鱗, 還有形狀態(tài)怪異、閃耀著金光銀光的砂石, 令人眼花繚亂。明藩王在巖前栽種花木, 修建寶塔、庵院, 在洞中塑立神像, 親自寫《獨秀巖記》, 還邀集地方官員游宴賦詩, 洞壁鐫刻宗室詩多首。
月牙池 位于市區(qū)獨秀峰東麓。此外原有獨秀泉, 以初因泉鑿池, 形如月牙。池上曲模水榭, 池畔重柳依依, 景色十分優(yōu)美。月牙東圣母、春濤、白龍并稱桂林四大名池。
雪洞 位于獨秀峰西北麓, 洞口向月牙池, 高約3米, 寬5.6米, 深32米, 面積約180平方米。明戶露《赤雅》載: 雪洞乳石最奇。”洞壁呈白色, 所懸乳石潔白如雪。洞口刻有雪洞”二字, 旁有雙鳳石。原有唐人詩刻, 今泯滅無存。
中山紀(jì)念塔 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市區(qū)王城內(nèi)獨秀峰東麓月牙池畔。1925年9月, 當(dāng)時在廣西的國民黨著名人士白崇禧、劉為章、李耀軒、李維仁、裘邦燾等, 為紀(jì)念廣州革命政府的成立和廣西統(tǒng)一, 特在孫中山先生1921年誓師北伐駐足華處, 興建此塔。
獨秀亭 在獨秀峰頂, 為2層、紅柱、6角、重檐、瓦頂?shù)姆鹿磐?。?米, 長寬各4.8米, 面積23平方米。柱間有通透花窗, 東西向雙開門。亭側(cè)另有方亭, 高6米, 長寬各4.7米, 面積22平方米, 原為空襲報警設(shè)施。亭前有10平方米平臺, 周有欄, 高踞懸崖之巔。登臨四望, 云生足下, 星列胸前, 千山萬戶, 盡在眼中。
廣西伏波山詳細(xì)導(dǎo)游詞
伏波山瀕臨漓江,孤峰雄峙,東枕江水,遇阻回瀾。園內(nèi)集中了山、水、洞、石、庭園、文物、六美兼具,有伏波勝境”之譽。
伏波山 位于漓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洄瀾,故以為名。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jīng)此,有遠(yuǎn)珠伏波傳聞得名。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庭。現(xiàn)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遠(yuǎn)珠洞、試劍石、千佛巖、珊瑚巖等名勝,還有一口重1000余公斤的”千人鍋和重2700多公斤的大 鐘,為清定南王孔有德女兒為悼其父所鑄。遠(yuǎn)珠洞內(nèi)的試劍石,緊靠漓江,為一自洞頂垂懸而下之巨石,距地面僅寸許,戛然而斷,實為奇觀。相傳為伏波將軍試劍所致。遠(yuǎn)珠洞和千佛巖,分布著不少唐宋摩崖石刻和佛教摩崖造像,古稱伏波勝境”。
伏波勝境 在伏波山公園中,在三開對稱、硬脊斜坡、黃琉璃瓦蓋的仿古牌坊建筑。主體建筑上有楚圖南書伏波晚棹”的匾額:4根主柱上掛著張安治撰書的264字長聯(lián)。伏波勝境”豐富了園容,并起點景的作用。
伏波回廊 在伏波山第2級平臺上,為凵”形游廊建筑,伏波山前的土坡,形成兩級平臺,為使二者融為有機(jī)的整體,建造了這組回廊。在這級平臺上,沿東南邊緣建筑游廊,與平臺北邊的擋土墻自然形成一個院落,院內(nèi)種植花木。廊前置亭,亭內(nèi)存放古代千人鍋”。順游廊拾級而登,達(dá)第3級平臺,平臺與茶室和庭院相銜?;乩惹塾兄?,步移景換,妙趣橫生。
鐘亭 位于伏波山南麓,還珠洞南口西側(cè),為單層翹檐攢尖頂4角方亭。高4.7米、,寬4.5米。長4.4米,面積19.8平方米。因亭中存放古鐘而得名。鐘亭方正古樸,與文物協(xié)調(diào)和諧。古鐵鐘高2.5米,徑1.7米,重2524公斤,鑄造于清康熙八年(1669),用以宣揚孔有德封藩建旗之功。孔有德、明將,從清兵入關(guān),有功、封定南王,鎮(zhèn)廣西、順治八年(1651)創(chuàng)建定粵寺。翌年農(nóng)民軍領(lǐng)袖李定國克桂林城,孔有德自縊。15年后,其婿孫延齡、女孔四貞至桂林任廣西將軍和儀衛(wèi)執(zhí)事,擴(kuò)建定粵禪寺,并鑄鐘以紀(jì)戰(zhàn)功。鐘頂部有《多心經(jīng)》一卷;四周各欄用皇圖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作銘文的引首;鐘體為本旗功德主金名”,實則是當(dāng)年軍事頭目的名錄,以宗教掩蓋政治目的。這口鐘,過去作為寺門的法器,現(xiàn)在成了歷史發(fā)展的見證。 還珠洞 又名伏波巖、玩珠洞,在伏波山腹。現(xiàn)在的主洞口南向,高2米,洞內(nèi)高4~6米,寬6~8米,總長127米。洞底面積約612平方米。洞受北西向南北兩組裂隙制約,沿平緩的巖層層面和裂隙經(jīng)溶解與沖刷發(fā)育形成,距今約1萬年。
古時,還珠洞臨江東向,唯有泛舟而進(jìn)的東口,因稱東巖。此洞有各種傳說:一說漢伏波將軍在此試劍,故以伏波名巖;一說有老龍在洞中玩珠,稱玩珠洞;或說馬援南征,載薏苡歸,龍王疑為珠,風(fēng)浪大作,盡傾于此乃至,所以叫還珠洞。這幾種稱謂,唐宋以來都相繼沿用,現(xiàn)在刻”還珠洞3字于南口東壁,以作定名。
還珠洞巖傍水際前漫江濱,麓遏瀾回,波濤洶涌。隔江東望,蔥翠絕塵。巖內(nèi)唐人造像、宋代題刻特多。自唐以來,攜親結(jié)伴,游人不輟,更有煮泉瀹茗,屢游不厭,譽為勝絕在桂林巖洞之上”者。 試劍石 在伏波山還珠洞中,明《赤雅》載:其最奇者,有石懸空而下,狀若浮柱,去地一線不合。聞昔有神人名揭諦者,試劍于此。”清金 《廣西通志》說,洞中踞石有巨人跡,宛如刻紋。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存浮石絡(luò)其項,大似老龍戲珠。”關(guān)于試劍石,有種種傳說,也有說是馬援試劍造成的。宋經(jīng)略安撫使范成大曾在此舉行鹿鳴宴,祝愿鄉(xiāng)試告捷的舉人,應(yīng)表明年第三閭”。在此之前,桂林地區(qū)出過兩名狀元,一是唐代的趙觀文,一是宋代的王世則,傳說還珠洞懸石若是巖石連,出狀元”,所以試劍石又名狀元石”,表達(dá)了人們對多出良才的美好愿望。宋梁安世在石旁題刻的《試劍石詞》有怪石虛懸象鼻”,也有稱之為象鼻石”的。 珊瑚巖 還珠洞內(nèi)臨江北向的一小巖,高1.75米,寬1.1米,深5.5米,面積6.05平方米。宋代朱希顏在巖側(cè)的伏波潭(還珠洞試劍石旁)中得一古生物化石,如枯萎的峴山松柏,枝干挺拔,無花無葉,色澤晶瑩,鏗然有聲,認(rèn)為是稀世之珍,賦詩刻石還珠洞壁記之。人們遂以珊瑚命巖名。珊瑚巖雖小,馬王洲,明月峰諸景可盡收眼底。
千佛巖 在伏波山腹,與還珠洞相連。3層:上層南北長6米,東西寬7.4米,高12米,面積44平方米;中層距上層2.3米,寬與上層同;下層高2米,長20米,寬1.5米,面積50米。3層總面積約133平方米,可拾級盤旋而上。頂層刻有佛像36龕239尊,千佛”極言其多,這里的造像,多為晚唐作品,面目清癯,體態(tài)溫和,服飾簡樸,刻工精細(xì),有的還鐫有造像記”;桂管監(jiān)軍使賜緋魚袋宋伯康,大中六年九月二十六日鐫”,距仿1140余年,是寶貴的佛教藝術(shù)杰作,有很高的鑒賞和研究價值。
水塔亭 在伏波山西半山腰。建于1954年,高約5米,面積10.5平方米。圓形、單檐、攢尖頂,立柱四周為坐登,亭外有平臺,四面欄桿。亭的底部是廣西師范大學(xué)的自來水蓄水池,亭建池上,設(shè)計精巧,供水,觀景,裝點江山,一亭多用。
癸水亭 在伏波山北臨水之處。金 《廣西通志》載:宋范成大以古記‘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因作亭水上。”范成大職兼數(shù)十州,重任而與人民同心,建亭、賦詩,《癸水亭落成詩》有愿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檐槍”句。癸水就是漓江。檐槍是彗星的別名,指戰(zhàn)亂,亭早廢了,但象征和平與發(fā)展”的癸水亭以及詩人善良、崇高的品德,則長駐游人心中。
正夏堂 據(jù)文獻(xiàn)推斷,為宋范成大建,堂址疑在伏波山西麓。伏波山還珠洞臨水處,有睢陽杜易書、吳郡范成大立的正夏堂”三個隸書大字的摩崖石刻,是宋刻精品之一。杜易與范交好,精書藝。范成大《鹿鳴宴詩》跋有種桂正夏,進(jìn)德二堂”句。范建正夏堂,杜書匾額其上,圍刻洞壁以水,足見其珍。今堂廢碑存,佐考古建筑之證。 八桂堂 在疊彩區(qū)伏波山西北八角塘一帶,宋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程節(jié)于紹圣四年(1097)興建,手植8株桂樹其間,命名為八桂堂。堂處桂林三大名山之間,北枕疊彩,東南西南倚伏波和獨秀峰,東傍漓江,且當(dāng)時偏離市街,是歲時栽盍提醪,口簫腰鼓,以游遨燕賞為事”的好地方,八桂堂是一組建筑群體,有車騎樂舞”的廣庭,有迎曦”待月”樓,塘中有洲,上有熙春臺”,水面上有流桂泉”、知魚閣”。建成后對游人開放,為一時盛游之地”。南宋有影響的幾部著作,《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嶺外代答》和文人題刻等都有記錄。 聽濤閣 在伏波山東南石崖上,建于1964年,是依山貼崖而建的2層坡頂樓閣,用以接待、觀景。總面積106.34平方米東南為2格8開通長大玻璃,上層大陽臺挑出,視野開闊,最宜遠(yuǎn)眺。室內(nèi)后墻為天然峭壁,石紋如畫,磅礴而和諧;室外構(gòu)壘料石,與大玻璃窗形成強(qiáng)烈的虛實對比。屋頂是水泥小坡頂,覆以黃琉璃瓦,是優(yōu)秀的園林建筑。
廣西導(dǎo)游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