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英雄項羽的個人評價是怎么樣的
悲情英雄項羽的個人評價是怎么樣的
每逢亂世,天下英雄輩出,項羽是其大家所熟悉的一個,人們對于他評價褒貶不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捻椨饌€人評價,歡迎大家參考借鑒!
項羽個人評價1
楚軍主力北上擊齊,漢軍趁機東進伐楚!也就是說,項羽為了平亂齊國,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齊國,而不是劉邦身上,也就間接的給了劉邦發(fā)展壯大的機會。
田榮不斷的在齊國搞事情,項羽派人去剿滅,田榮就給他玩起游擊戰(zhàn),遠遠躲起來。楚國大軍一走,田榮率領的軍隊又冒出來,到處斬殺楚國的軍士。這樣反反復復搞了很多次,讓楚國的大軍深陷在齊國的沼澤里不能自拔。
齊國跟楚國是世仇,為了聯(lián)合齊國抵御漢軍,雙方暫時合作,楚軍二十萬被韓信一場水給淹了,大將龍苴戰(zhàn)死,齊國成為漢土。九江王英布早就叛楚歸漢了,長沙王吳苪是漢王的忠實追隨者。
彭越在楚國后方搞游擊戰(zhàn),搞得楚國不得安寧,大部分楚地都被彭越攻占了。
項羽還有那些盟友呢?諸侯是一個沒有了,他們都跟劉邦結盟圍攻項羽!
唯一還忠于項羽的是魯?shù)?,項羽死后,魯人拒不投降,理由是楚懷王曾?jīng)封項羽為魯公,魯人要給項羽舉行葬禮。
韓信將項羽尸體縫合起來交給魯人,以公爵之禮厚葬,劉邦親自祭奠,魯人乃降!
所謂江東之地方千里,乃王霸之資,失敗的項羽回到江東,結果只有兩種,無論那種都是項羽不能接受的。一是被漢聯(lián)軍追殺,最終死于戰(zhàn)陣之上;二是被百姓捉住斬首或者扭送漢軍。兩千年來,項羽鴻門宴上不殺劉邦,都被當做他因此失去天下、最終國破身亡的最主要原因。多少后世英雄人杰,都將項羽當做鞭策自己的反面典型: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然而,如果當真從項羽當時的立場和形勢看來,那么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被《史記》《漢書》掩藏的真實史實,項羽當時實力不足,根本就不可能君臨天下。
劉邦并非他最大的敵人,殺劉邦,對項羽來說弊遠大于利,也會嚴重損害自己政治聲望,從此成為天下公敵,自取滅亡。
項羽個人評價2
鴻門宴時,項羽的真實實力,好一出借力打力的空手套白狼!
巨鹿之戰(zhàn)時,項羽率領五萬楚軍,大戰(zhàn)大秦帝國合計四十萬人的長城軍團(王離部)和關中軍團(章邯部),先擊退章邯所部,奪占糧道,再殲滅的王離軍團近二十萬人。
他的驚人戰(zhàn)斗力把當時作壁上觀的各國諸侯聯(lián)軍都嚇怕了,才暫時推舉他當個頭領,即所謂統(tǒng)領四十萬聯(lián)軍的“諸侯上將軍”。
之后他又歷時半年,先迫降后坑殺了二十萬人的章邯軍團,摧毀了秦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實際宣告了秦朝的喪鐘。
經(jīng)過巨鹿之戰(zhàn)的消耗,至入關前,諸侯聯(lián)軍明確的增兵記載僅為新安時的“三十余萬”和鴻門宴前的“四十萬”,可見總共只增兵數(shù)萬,其中屬于項羽的份額即使最多,其入關中時總兵力也不會超過七萬。
而與此同時,劉邦以兩萬偏師攻破武關,秦王子嬰投降。劉邦招降八萬秦軍留守部隊,擴軍至十萬,欲占據(jù)關中稱王,封鎖函谷關,招致諸侯聯(lián)軍眾怒。
項羽因勢利導,以四十萬聯(lián)軍兵威,以勢壓之,通過鴻門宴,兵不血刃迫使劉邦拱手歸降,并裁軍至三萬,實力大損,更取得了分封天下的權力。
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七萬軍基本盤,卻能借勢空手套白狼,裹挾了四十萬諸侯聯(lián)軍,連續(xù)殲滅四十萬秦軍;再靠這些各懷鬼胎的諸侯聯(lián)軍,威壓了劉邦,迫其讓出關中,成為天下名義霸主的項羽,自是此時最大贏家,
所謂「滅秦之功,又大半成于羽手,故羽得以擅其賞罰廢置之柄焉」。 整個過程,空手套白狼,精彩之致。
其二、鴻門宴未登場的隱藏主角:楚王熊心。
若史籍中此時楚王(熊心)為戰(zhàn)國楚懷王(熊槐)之孫的記載屬實,那么根據(jù)楚懷王死于前296年,距離鴻門宴已經(jīng)過去整整九十年,熊心的年齡最低估計也有五十歲,正是個和劉邦一樣飽經(jīng)世故的政治強人,絕非無知牧童。(為了方便區(qū)分,下文將熊心稱為“楚后懷王”。)
后世對楚后懷王評價也甚高,認為其是“有帝王之英略”,“獨運大柄,揮置諸將若素君臣然”,是知人善任,勇智兼?zhèn)涞囊淮⒅鳌?/p>
項羽個人評價3
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俄椨鹬馈饭?jié)選于《史記·項羽本紀》,生動地記述了項羽生命最后階段的三個場景,是司馬遷極著力、極得意的文字,也是“項羽”這部曠世悲劇中最感人也最引人深思的終章。
在學習《項羽之死》一文時,學生提出了疑惑之處:項羽在東城快戰(zhàn)后“乃欲東渡烏江”,但在烏江亭長請他上渡船時又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項羽為什么會有“欲渡”而又“拒渡”的矛盾心理和行為?要理清這個問題,必須把垓下悲歌、東城快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場景聯(lián)系起來看。
霸王別姬,垓下悲歌
“垓下悲歌”場景中最有悲劇感的顯然是項羽詠嘆《垓下歌》一幕。項羽的“奈何”之嘆,不僅寫出了他自負不甘的悲愴之情,也寫出了英雄末路無奈又無助的悲慘處境。清人吳見思《史記論文》評曰:“一腔憤怒,萬種低回,地厚天高,脫身無所,寫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極也。”
項羽個人評價4
《垓下歌》表達了項羽對個人實力與命運不公的感慨,也寫出了他對于生命的不舍與留戀?!傲Π紊劫鈿馍w世”是他生命力量的彰顯,“時不利兮騅不逝”則是面對厄運的一腔悲慨。歌中寶馬是英雄精神的化身,美人則是多情氣質(zhì)的象征。
面對“四面楚歌”的困境,項羽在承認“時不利兮”的失敗情況的同時,內(nèi)心依然對生命有著極大的肯定(欣賞著“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生命力),依然對生命有著無限的留戀(對寶馬與美人有太多不舍)。這就是他“欲渡”的原因,他絕不想讓自己蘊含著無限力量與光輝的生命就此隕落。在結束了“萬種低回”的多愁善感之后,接下來的“東城快戰(zhàn)”實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又一次彰顯。夜戰(zhàn)“潰圍南出”的行動對項羽真是輕松自如,漢軍的表現(xiàn)居然是“平明,漢軍乃覺之”。
然而命運馬上又跟項羽開了個大玩笑:“至陰陵,迷失道”,“田父紿(dài)之”。項羽被騙在讀者看來實在是一種“偶然”:“至陰陵,迷失道”就是一種“偶然”,失道中遇到了田父又是一種“偶然”,田父騙了他還是一種“偶然”,以上三個“偶然”有一個不發(fā)生都不至于讓項羽敗得潰不成軍。然而,正是這一連串的偶然事件卻直接導致項羽的“百余騎”陷于大澤,不僅損失了他的生力軍,還延誤了退守的戰(zhàn)機。而看似“偶然”之間,其實暗含了司馬遷所嘆息的天命的“必然”,這也使司馬遷筆下的項羽意識到天命的不可抗拒,于是終于有了項羽一而再、再而三的感慨:“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p>
項羽個人評價5
面對幾千漢軍追兵,項羽三番進出敵陣,如入無人之境,殺敵“數(shù)十百人”,斬首敵將如探囊取物。只“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懼驚,辟易數(shù)里”??梢韵胂螅@是何等的聲威,何等的震懾,何等的神勇無敵。項羽在這里進行的是“認命而不服命”的意志抗爭,也就此把二十八人的戰(zhàn)斗力推向了極致(相對于漢軍而言,“亡兩騎”接近于零傷亡)。
項羽的快意作戰(zhàn),是個性意志和生命激情共同創(chuàng)造出的奇跡。在“快戰(zhàn)”的行動中,生命綻放出了尊嚴與自由,“快戰(zhàn)”本身就是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
當然,司馬遷以激情的文字濃墨渲染快戰(zhàn)之淋漓,不僅僅是表現(xiàn)項羽的勇猛無敵和神勇自負,更包含他對末路英雄深深的惋惜之情。這段鋪墊,就使下面項羽的烏江自刎產(chǎn)生了更強烈的悲劇效果。
悲情英雄項羽的個人評價是怎么樣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