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5篇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以新的視角塑造周恩來形象,并且在中國電影中第一次全景展示了三年自然災害那段獨特的新中國歷史,在歷史揭秘、與當下觀眾的訴求對接以及情感類型的營造等方面取得突破,引發(fā)了當下觀眾的共鳴。說到這里,同學們知道怎么寫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嗎?了解相關精彩內(nèi)容請參考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章: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
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1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講述了1961年新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大病初愈的周總理到河北邯鄲伯延公社,深入調(diào)研四個晝夜的故事。影片圍繞周總理實地調(diào)研解決群眾挨餓問題為主線,深入細節(jié),在歌頌了總理與群眾魚水情深,引人落淚的同時,也反映了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百態(tài)眾生,發(fā)人深省。
事實與欺騙的矛盾在影片中顯得尤為突出,看過影片的人大多都會覺郭鳳林可恨,掩蓋百姓忍饑挨餓的事實,可又可憐可愛,通過善意的謊言義正言辭的說“咱老區(qū)人民不能給國家添堵”。但粉飾太平不能帶人民走出水深火熱,深入調(diào)研才能了解民生疾苦。知民意方能解民憂,正如總理說的“不了解你們的真實情況,我們拿什么調(diào)整政策啊?”“沒有調(diào)研就沒有發(fā)言權”,可調(diào)研需要方法,談話是一門藝術,如果群眾只把周總理當成圖片上的人,那么只能去敬仰,群眾把周總理當成活生生的人,才會卸下心防聊生活的苦楚,人民公社的去處。因此,周總理跟連弟奶奶聊,跟張二廷聊,跟“落后分子”聊,跟那些最真實的老百姓聊,用真心,用真情,讓百姓不畏強權,敢說真話,說實話。
在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如火如荼的開展過程中,影片中的這種調(diào)研精神顯得尤為重要與可貴。走群眾路線就要想民之所想,解民之所憂,實地調(diào)研就成了為民辦事的必要條件??扇绾巫屨{(diào)研不走過場,發(fā)現(xiàn)實際問題就成了難點。就像影片中,不論郭鳳林是善意隱瞞還是惡意欺騙,都代表了一種強權,而我們現(xiàn)在生活中的強權與老虎有多少呢?百姓是否真的敢說真話與實話,是否擔心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也是一陣風吹過后遭到打擊報復?因而,調(diào)研不能僅僅是調(diào)研,要注重引導,注重方法,也要有相應的保障機制。
從“為人民服務”到“走群眾路線”,變的是名字,不變的是一以貫之的“民為貴”的實質(zhì)。周總理正是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用四個晝夜完成了調(diào)研報告,向主席匯報,才解散了公社食堂。而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村官,是農(nóng)村的觀察員,是政策的執(zhí)行者,更要懷著“為人民服務”的心,聯(lián)系群眾,服務基層,扎根基層,急群眾所急,想群眾所想,才能真正做到“知民意,解民憂”。
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2
周恩來,對于80后的我來說,是一位從小學課本里、從電視里認識的人--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偉大而崇高的形象扎根于內(nèi)心深處,不曾褪色。今天,他再次從銀幕出現(xiàn)在眼前,依然那么熟悉、那么親切,像他身上陳舊的衣服—質(zhì)樸而干凈地真切。
如果從影片本身來說,雖我不是一個懂藝術的人,但是在我看來,影片所展現(xiàn)出來的“客觀再現(xiàn)”本身已經(jīng)擺脫了“藝術”粉飾、浮夸的束縛或者套路。沒有粉墨登場、沒有虛張聲勢、沒有故作牽強,于是乎,影片的這種樸實的觸角已自然而然觸及到每個普通人的心靈?;蛟S,這種真實、這種純粹、這種灰白底色本身就是打動人心最強大的力量。
那是一個困難的年代,人們在生存線上掙扎、受難,村兒里的樹葉已被摞光當糧食充饑,村主任為了“面子”背離了“實事求是”的精神,向周總理匯報虛假的現(xiàn)實狀況,正如今天有些領導干部為了“面子”搞打腫臉充胖子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來忽悠上級領導干部。難能可貴的是,周總理沒有“車輪轉(zhuǎn)一轉(zhuǎn)、手指一指”忽悠著“被忽悠”,而是腳踏實地、身體力行搞起了真材實料的“調(diào)研”。他走進困難群眾家、和老黨員談心請教、要求大家講問題、擺事實、走上田間地頭和農(nóng)民一起勞作……他用筆記錄下他所看到的、所親身體驗到的農(nóng)村問題,他用心感知著農(nóng)民生存的疾苦,他用一個總理應有的憂國憂民情懷與責任態(tài)度為群眾能過得一天比一天好而夜以繼日、嘔心瀝血。夜色中的那扇窗映著總理的身影,也照亮了那個積貧積弱年代群眾們心中的希望。周總理的“四個晝夜”何嘗不是對“實地調(diào)研”的最好詮釋,又何嘗不是對今天的領導干部如何開展“調(diào)研”的最好鞭策。
在那個困難的年代,活著意味著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只有精神不倒,眼里才能有光、腳下才能有路、未來才有希望!周總理親自來到那個窮鄉(xiāng)僻壤的地方--伯延,他走街串巷,他為生病還堅持上課的赤腳江老師穿上那雙已經(jīng)不合腳的鞋,他吩咐把特意為他準備的紅燒肉分給群眾吃,他把自己和夫人的工資拿來給孩子買衣服、給老人備棺材……這些對于那里的、那個時代的群眾,意味著什么?在我看來,它超乎了黨關心底層群眾的感動,它意味著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總理和苦難群眾在一起!“在一起”,它所傳遞出來的淳樸與真摯的強大情感足以讓群眾心里有底氣、有依靠、有寄托、有信心!他用愛、用責任、用擔當為群眾筑起不倒的精神豐碑。
有一種眼神,充滿希望,那是群眾望向周總理的“信任”;有一種信念,充滿力量,那是百姓對黨的信仰;有一種精神,充滿正能量,那是中國苦難人民生的勇氣與斗志。周總理,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在那段困難的歲月,他像每日升起的太陽一樣,給苦難中的人們帶去光明、帶去希望、帶去溫暖,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精神貧瘠的年代成了人民群眾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一個人的一生需要導師,一個時代的命運需要偉人,一個民族的希望需要精神領袖。周總理,無疑是那個時代人民群眾心中的精神領袖。
群眾看見周總理就如突見很久不見而重逢的親人會熱淚盈眶,老大媽會那么幸福地將自己備的棺材拿去換成面粉給周總理做搟面吃……那種無法掩飾、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流露樸素地足以感染人心。周總理,之所以讓人民群眾如此愛戴,與其是說因為他把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黨,不如說他把畢生的愛奉獻給了人民群眾。
“周總理”,這個飽含深情的稱謂在幾代人的心里,似乎已經(jīng)不再是一個職位,儼然已成一個愛戴的尊稱、一份虔誠的懷念。席間,會聽到淺淺的“唏噓的嘆息”,我知道如泉水般清澈而感動的淚水讓氣息的律動有了顫抖。我也深知在座的黨員干部能有這樣的情感流露—中國的未來值得期待!
中國的經(jīng)濟越來越好、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這是好事,但是作為領導干部,依然不能放松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因為中國正處于轉(zhuǎn)型期、各種矛盾凸顯,貧富差距、民生問題、國際挑戰(zhàn)依然嚴峻。中國的未來依然需要越來越多像周總理一樣的領導干部,真正擁有一顆純粹為人民服務之心,真正堅定民族復興的信念,真正肩負起人民幸福、國家富強的重任,把自己真正融入人民群眾中,融入國家的命運中。
干群的血肉關系不可模糊、更不可疏遠。民心聚需要干群同呼吸、共命運,國家昌需要干群眾志成城、同舟共濟。今天,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脫離群眾、凌駕于群眾,甚至傷害群眾,有少數(shù)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貪污 腐敗,于人民的幸福不顧、于國家的前途不顧,這樣的所作所為、這樣的思想境界于“領導干部”的身份與職責是何等不相稱、又是何等羞愧與渺小。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我看來,是一部很好的教育片,它所傳播的正能量,希望能讓“迷途”的黨員干部自警、自省、自我鞭策、重塑信念、堅定使命,也希望我們的黨員干部能夠少一分浮躁、少一分急功近利,多一份腳踏實地、多一份求真務實、多一份為這個國家真正做點什么的歇斯底里,為“中國夢”的騰飛多一份純粹的偏執(zhí)。
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3
如果一部主旋律影片能夠令不少“90后”觀眾淚流滿面,那么該片的魅力不可小覷。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就是這樣一部電影。8月6日,該片導演陳力攜主演孫維民來到鄭州奧斯卡曼哈頓國際影城,與觀眾們分享影片創(chuàng)作過程的點滴體會。
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將于8月7日起在全國各大影院上映。該片取材自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周恩來到河北省武安縣伯延革命老區(qū)進行調(diào)研的真實故事。電影通過一位跟隨周恩來前往調(diào)研的攝影師的視角講述了周總理在伯延四個晝夜的故事。這一展現(xiàn)歷史記憶的手法被認為很獨特,同時也使影片具備了很強的歷史感。業(yè)內(nèi)人士認為,電影表現(xiàn)了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扎實調(diào)研、體察民情的優(yōu)良作風和寶貴精神,立意高遠、故事感人、構思巧妙、制作精良,是第一部正面展現(xiàn)三年困難時期偉人事跡的電影,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chuàng)作上有重大突破。
不少觀眾在看完影片后感觸很深。一位“90后”高中生說:“這部電影充滿了正能量,深深地打動了我,尤其是周總理與民同苦同樂,平易近人的作風觸動了我的內(nèi)心?!币晃?1歲的老大爺看完影片后說:“我以前在酒泉見過周總理,影片仿佛讓我重新回到了與總理相見時的激動時刻?!?/p>
陳力:只為讓觀眾重新找回精神信仰
作為一名“60后”女導演,陳力坦言,她拍攝的影片多數(shù)都是不賺錢的主旋律電影,拍這樣的影片不為票房,只為讓觀眾重新找回精神信仰。她說,開拍之前她率領團隊多次往返伯延搜集材料,也感受到了那里的老百姓對周總理深深的愛戴。當年很多見過周總理的百姓一提到總理就淚流滿面,他們哭著說“沒有周總理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這就是老區(qū)人民和周總理的情感。這份情感也打動了我們?!爱斚?,當很多人面臨信仰缺失或者信仰危機的時候,我希望他們能夠走進影院,耐心的把電影看完,體會一下老區(qū)的革命精神和周總理的偉大情懷,凈化自己的精神家園。”陳力說。
孫維民:扮演周總理只求神似
曾在幾十部影視劇中扮演過周恩來的演員孫維民也表示,演了這么多年總理,越演越被總理的偉大所折服?!澳軌虺蔀槌鲅葜芸偫淼奶匦脱輪T對我來說是莫大的榮幸,周總理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地影響了我。”他說。
而對于自己在每部作品中表現(xiàn)出的總理的不同側(cè)面,孫維民說,在《決戰(zhàn)南京》中他扮演的周恩來是一個軍事指揮家,在《五星紅旗迎風飄揚2》中飾演的周恩來是一個外交家的形象,而在這部影片中,他塑造的是一個平民總理的形象。周總理與群眾心連心,他親民、愛民,是一個有血有肉的總理形象。扮演周總理不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只有神似才能表現(xiàn)出總理的偉大?!耙粋€演員只有把自己感動了才能感動別人,所以,我每演一次周總理就像進行了一次脫胎換骨,自己的靈魂也隨之升華了?!睂O維民說。
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4
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恩來》、《周恩來外交風云》、《周恩來萬隆之行》等影片無疑是中國電影史上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與此同時,周恩來的藝術形象也深入人心,觀眾已非常熟悉他的舉手投足、音容笑貌。那么,如何在銀幕上塑造既符合觀眾既定標準,同時又能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的周恩來的藝術形象呢?陳力導演的新作《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塑造好領袖人物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主旋律和歷史使命?!吨芏鱽淼乃膫€晝夜》以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自然災害為背景,講述了周恩來到河北革命老區(qū)伯延調(diào)查人民公社“大食堂”的得失和農(nóng)村工作現(xiàn)狀的故事。影片不回避歷史,不回避矛盾,不回避災難,把那個特定時代的災患氣息入木三分地做了符合歷史真實的影像還原。而選取周恩來生命中短暫的四天四夜,聚焦其在特定時期甚至非常時期的工作情況、生活狀態(tài),尤其呈現(xiàn)出導演“以小見大”、“以點帶面”的藝術構思。
隨行攝影師的視角,一方面可以作為旁觀者客觀記錄周恩來下鄉(xiāng)調(diào)研事件的全過程,感性描摹領袖人物的情緒情感,增加真實感和可信度,另一方面又能產(chǎn)生審美上的“間離”效果,超越簡單呈現(xiàn)歷史的層面而給人更豐富、更有“意味”的思考空間、想象空間。事實上,任何藝術作品對于歷史的呈現(xiàn)和表現(xiàn)都不僅是為了還原歷史,而是融入創(chuàng)作者主體對于歷史的思考,使其超越對歷史的還原而上升到對歷史的“追問”,并且以富有穿透力的表現(xiàn)給當下帶來思想啟迪和精神力量。歷史永遠是人的歷史。偉大的歷史人物總是穿越歷史,活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吨芏鱽淼乃膫€晝夜》對歷史的呈現(xiàn)和表現(xiàn),緊緊抓住當前社會關注的黨風建設中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熱點問題,充分發(fā)掘該歷史題材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及現(xiàn)實意義,將歷史的敘事巧妙地嵌進當代觀眾的現(xiàn)實視野中,獲得了深刻的、巨大的當下意義,產(chǎn)生了一部好的藝術作品應有的思想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
概念化、公式化、定型化、模式化是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創(chuàng)作的痼疾,而領袖人物塑造無疑是創(chuàng)作的重點和難點。在飽滿的富有歷史感的鏡像中,《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把握住了周恩來內(nèi)在的人格特質(zhì)和精神氣質(zhì),為我們塑造出一個栩栩如生而又“陌生化”的藝術形象。具有生活質(zhì)感的細節(jié)讓觀眾窺探到周恩來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和情感起伏,領袖氣質(zhì)與樸實人性高度統(tǒng)一,所折射的人格力量、人性魅力令人動容。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整部影片的群眾演員都不是在“演戲”,他們真的在哭,在笑,在生活。可以說,是伯延人民淳樸、慷慨和世代相傳的感恩之情啟迪、感染了導演陳力和主演孫維民,讓整部影片避免了廉價的煽情,實現(xiàn)了藝術風格的統(tǒng)一和平衡。
陳力導演擅長把重大題材還原到生活常態(tài),在生活常態(tài)中凸顯人物性格,同時賦予其更多的歷史內(nèi)涵和人文內(nèi)涵。而為了與當下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實現(xiàn)有效對接,進而產(chǎn)生更多的認同和共鳴,《周恩來的四個晝夜》也自覺考慮到當前電影受眾的觀影需求并進行了創(chuàng)作調(diào)整。影片中很多揭秘性的段落和細節(jié),一些富有新意和娛樂輕松意味的敘事編排,無疑都是為了與當下觀眾契合共鳴所做的努力和嘗試。但創(chuàng)作者有相當清醒的文化自覺,在構建歷史題材真實和虛構的關系時,陳力自覺地把立足點落在尊重歷史,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哲學思考和追問,力求從歷史中尋求有益的經(jīng)驗和教訓。
陳力導演也有強烈的藝術自信,執(zhí)導《周恩來的四個晝夜》時,她發(fā)揮自己借用多元文化景觀豐富影片內(nèi)涵,進而深化主題思想的藝術能力,讓觀眾真正進入審美的境界而不僅僅停留在單純娛樂的層面。比如影片中落子戲、民居、拽面的民俗表現(xiàn),乍看是文化景觀,但實際上不僅是景觀,還凝聚了歷史和獨特的文化,為人物的喜怒哀樂提供釋放空間,增強了影片的文化內(nèi)涵,也增強了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嫻熟的敘事使影片故事流暢而清晰,電影鏡頭語言的運用達到了新的境界,整體的電影化程度有了新的提升。
不可否認,當下中國電影市場過度娛樂、非理性消費的傾向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抑制。電影有責任去表現(xiàn)和傳播核心價值觀,要想擔起這個責任,創(chuàng)作者自己首先要真誠,并且不為名利所誘,不為眼下的市場和票房所動。有生活,有感動,有堅守,有信念,是陳力一貫的藝術追求和藝術理想。有如此的文化自覺和藝術自信,才會有主旋律題材電影的不斷突破。
觀周恩來的四個晝夜觀后感5
生活把歷史越拉越長,歷史把人越拋越遠。可是,有的歷史人物卻穿越歷史,活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原因在于那些歷史人物不僅僅完成了他那個時代的“歷史事件”與“歷史擔當”,更重要的是他或他們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塑造”。當歷史將人物的事件、細節(jié)逐漸隱去的時候,卻將人物的人格、細部呈現(xiàn)出來。這種呈現(xiàn)如同雕塑一般,既有面部的表情,也有背部的肌廓,更有心靈的張力。《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就是這樣一部生動刻畫周恩來的感人影片。
周恩來帶領調(diào)查組到伯延公社實地調(diào)研的四個晝夜,令人心酸、深思,也令人欣慰。這四個晝夜的故事核心是如何發(fā)現(xiàn)和掌握農(nóng)村的真相,以及種.種“假象”是怎樣發(fā)生的。在這個過程中產(chǎn)生了重大的歷史拷問,拷問體制、拷問決策、拷問智慧、拷問真誠、拷問良心、拷問信任。影片從“拷問”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展開敘事,一步步推動劇情發(fā)展。盡管入村之前樹上無葉、鄉(xiāng)干部和村民們慌里慌張的神色已經(jīng)被明察秋毫的周恩來刻在腦中,但是,為什么農(nóng)村的實情實意就不能大白于面前呢?這種既清晰又復雜、既單純又豐富的情節(jié)設置,使影片呈現(xiàn)出引人入勝的藝術感和身臨其境的歷史感。
我們說,描述人的一生相對容易,切割人的片段來展現(xiàn)和解釋人的人格特質(zhì)則相當困難。而四個晝夜的故事則出神入化地雕刻了周恩來“撫慰山河”的偉大人格?!皳嵛可胶印边@種人格是內(nèi)在的、連續(xù)的、主客觀融合的,是有山性有水性的、將人格與事業(yè)整齊劃一的,是宏大與細微的融合,是自我與人民的契合。影片中,周恩來通過四個晝夜對民情的體察,對社情、黨群關系的洞察,對自己內(nèi)心的檢索,終于掌握了最真實、最有民意基礎的基層情況與農(nóng)民的心愿,再經(jīng)過組織程序及時有力地糾正了脫離農(nóng)村發(fā)展實際的吃大鍋飯等盲目現(xiàn)象。影片活化了那個時代的農(nóng)村景象、生產(chǎn)方式、社會結構和精神面貌。老黨員郭百歲、黨委書記郭鳳林、不滿的農(nóng)民張二廷、老奶奶以及連弟等人物身上都透著歷史與時代的氣息。正是這種對歷史生活的本質(zhì)把握和再現(xiàn),活化了周恩來的生活場景、歷史氛圍以及人物關系,使得周恩來的形象富有生活與時代的質(zhì)感,凸顯出他“主動而不主觀,主持而不主宰”的人格特質(zhì),亦即一種“撫慰山河”的偉大品格。
陳力導演繼續(xù)著重大題材《誰主沉浮》、《湘江北去》的宏大敘事之藝術追求,同時,又探索完成了本片的藝術突破。影片質(zhì)樸、大膽、深刻地做了社會與歷史的揭示,同時,將筆墨與鏡像聚焦在周恩來的情感細節(jié)與心靈性格。其嫻熟的電影敘事使影片故事清晰而背景復雜,社會與人物的關系單純而多重交結。這是影片成功的藝術之道。孫維民的表演“外冷內(nèi)熱、不事張揚”,是一次偉大的心靈與人格的攀登。周恩來的情懷、膽識、洞察力、原則精神、靈活性,在緊張而清晰的戲劇矛盾中,被演繹得惟妙惟肖。演員在表演上對人物內(nèi)心節(jié)奏的把握得當,同導演一道成功完成了影片敘事的張弛有度、扣人心弦。
《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因為抓住了人物的性格與靈魂,抓住了歷史與人物的結合點,所以實現(xiàn)了電影藝術對歷史的表達,活化了歷史。
觀后感5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