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代文化知識-天文歷法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造就了很多知識和文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星宿
宿(xiù),古代把星座稱作星宿。如《范進中舉》:“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認為人間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這是迷信說法。
二十八宿
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為觀測日、月、五星運行而劃分的二十八個星區(qū),用來說明日、月、五星運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顆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稱,自西向東排列為:東方蒼龍七宿〔角、亢(kànɡ)、氐(dī)、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mǎo)、畢、觜(zī)、參(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zhěn)〕。如溫庭筠《太液池歌》“夜深銀漢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張地描寫星光燦爛、照耀宮闕殿堂的景象。《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是說寶劍的光氣直射牛宿、斗宿的星區(qū)。
四象
參見“二十八宿”條。古人把東、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為四種動物形象,叫作四象。東方七宿如同飛舞在春天和夏初夜空的巨龍,故而稱為東宮蒼龍;北方七宿似蛇、龜出現在夏天和秋初的夜空,故而稱為北宮玄武;西方七宿猶猛虎躍出于深秋和初冬的夜空,故而稱為西宮白虎;南方七宿像展翅飛翔的朱雀,出現在寒冬和早春的夜空,故而稱為南宮朱雀。
分野
古代占星家為了用天象變化來占卜人間的吉兇禍福,將天上的星空區(qū)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稱作分野。具體說就是把某星宿當作某國或某州的分野,或反過來把某國或某州當作某星宿的分野。如《滕王閣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是說江西南昌地處翼宿、軫宿分野之內。《蜀道難》“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參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陜西、甘肅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捫參歷井”是說入蜀之路在益、雍兩州極高的山上,人們要仰著頭摸著天上的星宿才能過去。
昴宿
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顆星組成,又稱旄頭(旗頭的意思)。如李賀《塞下曲》“秋靜見旄頭”,旄頭指昴宿。
參商
參指西宮白虎七宿中的參宿,商指東宮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參宿在西,心宿在東,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沒,彼出此沒,因此常用來形容人分離不得相見。如杜甫《贈衛(wèi)八處士》:“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135編輯器
指北宮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其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墻壁,又稱東壁。唐代張說詩“東壁圖書府,西園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圖書庫。
牛斗
指牛宿和斗宿。據《晉書·張華傳》載,吳滅晉興之際,牛斗間常有紫氣。雷煥告訴尚書張華,說是寶劍之氣上沖于天,在豫東豐城。張華派雷煥為豐城令,得兩劍,一名龍泉,一名太阿,兩人各持其一。張華被誅后,其所持之劍即不見了。后雷煥的兒子持劍經過延平津,劍墜入水中,化為兩龍,各長數丈,光彩照人。后常用以為典。如庾信《思舊銘》:“劍沒豐城,氣存牛斗。”
流火
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東宮蒼龍七宿中的心宿。如《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當于公歷的八月,流火是說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漸西降,表明暑氣已退。
北斗
又稱“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勺形)的七顆亮星。七顆星的名稱是: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排列如斗勺,故稱“北斗”。根據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極星,故又稱“指極星”。如《九歌》:“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
北極星
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標志。古代天文學家對北極星非常尊崇,認為它固定不動,眾星都繞著它轉。其實,由于歲差的原因,北極星也在變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樞為北極星,一萬兩千年以后,織女星將會成為北極星。
彗星襲月
彗星俗稱掃帚星,彗星襲月即彗星的光芒掃過月亮,按迷信的說法是重大災難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
白虹貫日
“虹”實際上是“暈”,大氣中的光學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往往是天氣將要變化的預兆,可是古人卻把這種自然現象視作人間將要發(fā)生異常事情的預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
運交華蓋
華蓋,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屬仙后座。舊時迷信,以為人的命運中犯了華蓋星,運氣就不好。如魯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東曦
古代神話說太陽神的名字叫曦和,駕著六條無角的龍拉的車子在天空馳騁。東曦指初升的太陽。如《聊齋志異·促織》“東曦既駕,僵臥長愁”,“東曦既駕”指東方的太陽已經出來了。
天狼星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如《江城子·密州出獵》“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天狼”即天狼星。
老人星
為南極星座最亮的星,其亮度僅次于天狼星。民間把它稱作壽星。北方的人若能見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如杜甫《泊松滋江亭》:“今宵南極外,甘作老人星。”
牽??椗?/strong>
“牽牛”即牽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銀河東。“織女”即織女星,在銀河西,與牽牛星相對。如《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曹唐《織女懷牽?!罚?ldquo;北斗佳人雙淚流,眼穿腸斷為牽牛。”
銀河
又名銀漢、天河、天漢、星漢、云漢,是橫跨星空的一條乳白色亮帶,由一千億顆以上的恒星組成。如《觀滄?!罚?ldquo;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文曲星
星宿名之一。舊時迷信說法,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范進中舉》:“這些中老爺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
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認為北斗叢星中有三十六個天罡星、七十二個地煞星。小說《水滸傳》受這種迷信說法的影響,將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義頭領附會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氣
古代迷信說法,龍起生云,虎嘯生風,即所謂“云龍風虎”。又說真龍?zhí)熳铀a生的地方,天空有異樣云氣,占卜測望的人能夠看出。如《鴻門宴》:“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
農歷
我國長期采用的一種傳統(tǒng)歷法。它以朔望的周期來定月,用置閏的辦法使年平均長度接近太陽回歸年。因這種歷法安排了二十四節(jié)氣以指導農業(yè)生產活動,故稱農歷,又叫中歷、夏歷,俗稱陰歷。古人寫文章,凡用序數紀月的,大多以農歷為據。如《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農歷的六月、七月一般相當于公歷的七月、八月。
二十四節(jié)氣
是我國古代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人根據太陽一年內的位置變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演變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數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個月中,以反映四季、氣溫、物候等情況,這就是二十四節(jié)氣。每月分為兩段,月首叫“節(jié)歷”,月中叫“中氣”。為了便于記憶,人們編出了歌謠:“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四時
指春夏秋冬四季。農歷以正月、二月、三月為春季,分別稱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為夏季,分別稱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類推。如《醉翁亭記》:“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
社日
古代農民祭祀土地神的節(jié)日,在春分前后。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聲。
七夕
農歷七月初七,民間有七夕乞巧的風俗。傳說為牛郎織女聚會之夜。如《孔雀東南飛(并序)》:“初七及下九,嬉戲莫相忘。”
下九
農歷每月十九日,是婦女歡聚的日子。
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稱五夜。如《孔雀東南飛(并序)》:“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群英會蔣干中計》:“伏枕聽時,軍中鼓打二更。”《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 紀年法
我國古代紀年法主要有四種:
(1)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2)年號紀年法。漢武帝起開始有年號,此后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號紀年。如《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琵琶行(并序)》“元和十年”、《游褒禪山記》“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鐘山記》“元豐七年”等。
(3)干支紀年法。如《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
(4)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后。如《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shèn)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年號,“丁亥”是干支紀年。
❂ 記月法
我國古代紀月法主要有三種:
(1)序數紀月法。如《指南錄后序》“德祐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譚嗣同》“今年四月,定國是詔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歷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賦》“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農歷十月。
(3)時節(jié)紀月法。如《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歷十月;陶淵明《擬古詩九首》“仲春遘時雨”,“仲春”代農歷二月。
❂ 記日法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項脊軒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墻……”“三五”指農歷十五日;《〈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2)干支紀日法。如《石鐘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丑”,即農歷六月九日;《登泰山記》“是月丁未”,指這個月的十八日。古人還單用天干或地支來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禮記·檀弓》“子卯不樂”,“子卯”,代指惡日或忌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fě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的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記》“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賦》“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 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十二時辰的變化。
❂ 月亮的別稱
月亮是古詩文中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描寫對象。它的別稱可分為:
(1)因初月如鉤,故稱銀鉤、玉鉤。
(2)因弦月如弓,故稱玉弓、弓月。
(3)因滿月如輪、如盤、如鏡,故稱金輪、玉輪、銀盤、玉盤、金鏡、玉鏡。
(4)因傳說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稱銀兔、玉兔、金蟾、銀蟾、蟾宮。
(5)因傳說月中有桂樹,故稱桂月、桂輪、桂宮、桂魄。
(6)因傳說月中有廣寒、清虛兩座宮殿,故稱廣寒、清虛。
(7)因傳說為月亮駕車之神名望舒,故稱月亮為望舒。
(8)因傳說嫦娥住在月中,故稱月亮為嫦娥。
(9)因人們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稱月亮為嬋娟。
關于古代文化知識-天文歷法相關文章:
5.關于史記書籍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