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心得體會2000字
論語》一部能夠發(fā)人深思的經典,一部能啟迪人心的絕唱,一部能蕩滌靈魂的盛宴。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讀論語心得體會2000字,歡迎閱讀!!!
讀論語心得體會2000字篇一
眾所周知《論語》乃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記載了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語錄,傳承了中華民族思想的精髓,彰顯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偉大文化,主要教導人們如何做人,如何處事,講究的是一個“仁”字。對于如何去做才為“仁”呢?孔圣的回答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簡言之就是,能夠自己去主動實踐禮的規(guī)范就是人生的征途,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禮了,天下就會贊許你為仁人了。
讀圣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幾千年的中華文化沉淀在一本散發(fā)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中,任憑歷史的風吹雨打,它仍然以一種獨特的姿態(tài)屹立在那像陽光播散我心中知識的種子,像雨露滋潤我向善的靈魂,《論語》一部能夠發(fā)人深思的經典,一部能啟迪人心的絕唱,一部能蕩滌靈魂的盛宴。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孔子也是講究孝道的,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退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也,”還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等,既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改,這樣的人可謂盡孝了。這里講了孝是什么,同“孝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是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只給父母提供豐富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思,教誨,行事做人,才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也是很講究學的,在他的《論語》中就有學而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們“學”與“思”之間的相輔相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告訴我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的學習態(tài)度才會進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其實學習也是吧一件十分快樂的事,重要的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態(tài)。“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告訴我們要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溫故而知新”告訴我們學了就要重新在復習一篇才能學習更多新的東西。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rdquo;孔子對于每個人的看待都是公正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優(yōu)點,他的閃光點,每個人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這也是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傻恼嬷B,可能你文化課不行,但體育方面卻有與眾不同的天賦。可能你體育方面不行,但音樂方面卻有著獨特的靈感??赡苣阋魳贩矫娌桓忻?,但書法上卻有著驚人的造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我們要善于去發(fā)現,同時更要去發(fā)現別人的優(yōu)點,然后加以學習利用。
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也是對人們的一種警告吧!君子喜歡錢財無可厚非,但也要取之有道嘛,君住的地方從簡,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教導我們做人不能太貪心,同時也要崇尚節(jié)約吧!敏于事而慎于言,當然也是告訴我們對事物要敏感,但卻要慎言之,教導我們要為人謹慎,俗話說:“禍從口出”嘛,所以平時生活中,我們也許少說話,多做事,才是明智之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子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這是一種多難得的對學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論語》讓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們后人的借鑒。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與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相契合。儒學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為人們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歸宿的。正如《論語•雍也》中所提到的“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論語》一部匯集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語句為歷代沿用,已成為格言或成語,如:“吾日三省吾身”,見義勇為,既往不咎,不恥下問,三思而后行,舉一反三,任重而道遠,欲速則不達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頗具抒情意味,《論語》教了我們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如“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另外還教了我們許多“修身做人,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賢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齊家甚至在國家強盛之時還可以治國,可儒家的思想永遠不可能平天下。而我們所要做的是理解論語的真諦,傳承中華文化?!墩撜Z》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文明的匯聚,是一位諄諄教導的老師教會了我們?yōu)槿颂幨碌牡览?,更是引領我么向上的階梯。
讀論語心得體會2000字篇二
這個寒假學校布置了一個學習任務,希望每個教師看完《論語》等十本書,然后選擇其中一本寫個讀后感。雖然從上學開始就知道《論語》這本巨著,而且初中時在語文老師的要求下還認真地背過“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然而在這之前我似乎真的還從來沒有真正地認真地讀過《論語》。這個假期剛開始我就去書店買了一本《論語》并一起買了一本現在賣得很熱的《于丹論語心得》。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鬃樱粋€2000多年前的學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論、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來依然是那么先進,那么貼切。讀完《論語》,才知道“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這些平時我們常說的語句竟然出自《論語》。
在《論語里仁篇第四》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這是先秦儒家關于“孝”字道德的具體內容之一。它的意思是說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xiāng);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在書中多次看到孔子提到要孝敬父母,父母對兒女的愛那是天性,子女在父母心中那是比心頭肉還要重要的啊,可惜現在的孩子大都難以體會這份濃濃的愛,我從小就知道父母對我好,為了我付出很多,有時很感激但也總是欣然接受他們的付出。當我真正深刻地體會到這份愛的時候我已為人母了,人常說“不養(yǎng)兒不知父母恩”的確如此。
前段時間兒子感冒發(fā)燒了,可把我急壞了,我真希望生病的人是我,我真希望他所有的痛苦都讓我來承擔。當兒子病好的時候我依稀記得那時我媽媽生病住院我好像從來沒有這么緊張,我心里總想生病了看了醫(yī)生就會好的只是時間的問題。相比之下相差甚多。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前幾年人家問我父母的年齡和生日我還真不知道呢,我想我不得不檢討一下怎樣盡孝道。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兩句話。前一句話,說明了取長補短的道理。后一句話,說聰明敏捷的人愛好學習,不把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當作恥辱。這句話到現在仍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這句話中含著這樣一個道理:能者為師。生活中我們常常能接觸到有長處的人。這些長處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學校班級,我們班不到人卻各有各的長處,有的學習好,有的愛畫畫,有的寫得一手好字,有的擅長音樂有的是足球場上的猛將……多少同學值得我學習啊!
你見過高山嗎?你見過密林嗎?高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不嫌棄一粒粒比自己小的石子。密林之所以密,是因為它不嫌棄一棵棵比自己小的樹苗。如果你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密林的親密,就應尋找自己身邊的良師諍友,吸取他們身上的點滴長處。
如果說拜能者為師是理所當然的,要做到不恥下問就不容易了。我們應該放下驕傲,虛心向別人請教。
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不恥下問的例子。如,李時珍為了寫好《本草綱目》,常常向當地村民請教。白居易自幼聰明,小時便會做詩,每做完詩就去讀給鄰家不識字的老奶奶以便修改。一個不懂醫(yī)學的農民怎比得上一個醫(yī)生,一個不識字的老奶奶怎么比得上一個聰明又有文化的詩人?
世界上的真理永遠是最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就好像春天永遠要播種,秋天要收獲1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只是它把你內心深處的良知給激活了。
兩千5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段段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編纂,后來記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1則語錄都很簡短。其實,無言也是1種教育。
我們都說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资ト藥Ыo我們的是1種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這樣的人1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而不是從天而降的。
與西方不同,中國哲學系崇尚的是1種莊嚴、理性和敦厚之美?!墩撜Z》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這樣1種審美理想的化身。
在孔夫子這個形象身上,凝聚著他內心傳導出來的飽和力量。只有當天地之氣凝聚在1個人心中的時候,它才能夠如此強大。這是1種力量,我們如果學會了提取鍛造這種力量,我們就能夠獲得孔夫子那樣的心胸。我們看到孔夫子的態(tài)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內心卻10分莊嚴。因為其中有1種力量——信念的力量??追蜃邮?個特別講信念的人。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也曾經說過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梢姟墩撜Z》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與敬仰。
子曰:“天何言哉?4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4季在輪轉,萬物滋生,天而要說話嗎?”《論語》的終極傳遞就是1種態(tài)度,是1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大家知道,儒家理論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東西,除了“恕”字以外,還有1個字就是“仁”。
孔子的學生樊遲曾經問過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兩個字:“愛人”。愛別人就叫仁。樊遲又問什么叫智?孔子說:“知人”。了解別人,就是智。
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就是這么簡單。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讀論語心得體會2000字篇三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里講的是如何調和“學”和“思”的矛盾。作為一個理科的學生,我覺得我對這個問題有相對深入的理解。只學而不思,不易發(fā)現別人的錯誤,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讀《論語》,買一本書回來,刷刷幾下讀完,即使過目不忘,學到的也是別人的東西。思而不學,則會進展緩慢,而且容易鉆進牛角尖出不來。這時如果能夠參考一下以往人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則很可能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荀子也說過“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所以,孔子告訴他的弟子,在學習中要把握好“學”和“思”這對矛盾。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我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我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rdquo;這句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yōu)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里,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yǎng)分。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rdquo;。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
孔子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居敬興簡,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對各行各業(yè)的人們都有所啟發(fā)。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指孔子說:“弟子在家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則謙恭有禮,對人如兄弟一般,謹慎而誠實可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知識,。”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團結友愛,有愛心,以賢德的人為榜樣,不斷激勵自己,努力實踐,完善自己的道德修養(yǎng),這些做人的立身原則做好了以后,再學習文獻知識,以開闊視野,豐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義禮智信,國人都按這一標準去做,社會會更加和諧,我們的國家會成為文明、昌盛、禮儀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