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史大學生論文
“文學史”這個概念本是“舶來”的。在進入文學史之前,有一個問題是需要先行解決的:什么是“文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關于古代文學史大學生論文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古代文學史大學生論文篇一
文學·文學史·中國文學史
將中國以往的 文學以“文學史”形式記錄下來,實際上是現(xiàn)代學術思想以及方法在傳統(tǒng)學術領域波及和運用的后果,為了使這一轉(zhuǎn)變的過程和轉(zhuǎn)變的細節(jié)都能被看得更清楚,這里將著力于分析1900~1930年代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著作。
“文學史”這個概念本是“舶來”的。在進入文學史之前,有一個問題是需要先行解決的:什么是“文學”?
在正式描述中國文學史之前,首先討 論文學的定義,是較早 寫作的中國文學史的一大顯要特征,也就是說搞清楚自己研究的對象物應該是什么。對于中國早期的文學史家來說,“文學”這個概念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首先,從 語言的角度看,現(xiàn)在的這個“文學”是剛從異國移植過來的,與人們熟識的土生土長的那個“文學”音形雖然無二,涵義卻變化了許多;其次,作為一個學科的“文學”在傳統(tǒng)學術史中的空白,也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它的生疏之感。
那么,何謂“文學”?對于近代轉(zhuǎn)型時期,最初接受體現(xiàn)西方觀念的“文學”一詞的那一代人來說,身處新舊語言混雜、新舊觀念沖突的 環(huán)境,其實能常常 體會或意識超前語言滯后、或語言新出意義卻未普及定型,言語的表達與思維不能完全貫通對應的這份尷尬,而像“文學”這個詞語,古今都用,古今通用卻含義不同,含義不同又非截然反向而是部分重合,理解和運用起來更是有其難度。在當時,人們提起這兩個字,眼前出現(xiàn)的往往都是若干不同場合下的“文學”,就連做文學概論的專家,似乎也不敢貿(mào)然取舍給它一個明確爽快的定義。
那個時代中最早寫作中國文學史書的一批人,顯然也是這樣看待“文學”的,他們既全盤接受下自古而今各種語境下使用過的“文學”的不同含義,也不排斥作為外國語翻譯,新近進口的它的各種“洋背景”、“洋意思”??墒牵绻獙ふ?ldquo;中國文學史”究竟指其中哪種“文學”歷史的答案,卻又不那么清晰肯定了。有關“文學”的答案,夾在那個時代此起彼伏此消彼長的各路文藝思潮中,多而且雜,使有心圍繞它的歷史進行研究寫作的人們,也頗難明了它的固定所指。
當然,在寫作中國文學史書的問題上,“文學”的含義之無法界定,還在于它不僅僅是一個語詞、一個概念,同時意味著一個學科。當文學用作 英語詞Literature的譯名出現(xiàn)時,作為它背景的,是途經(jīng)日本輾轉(zhuǎn)而來的那一套西方學術思想體系以及其中的分科觀念。這個文學,有它在西方 文化中培養(yǎng)出來的學科定義,有與其它西方學術既相 聯(lián)系又相分割的自己的學術領域,類似于西方的這個文學學科,在中國古代的學術史上從來也沒有存在過。
文學一科的設立,在中國是極晚近的事,且是伴隨著科舉廢除,西學輸入,對歐美學制的模仿。不過文學學科雖立,也并不意味著西方的文學觀念及學科意識,從此在中國學界長驅(qū)直入,一下就能將傳統(tǒng)全部廢除。人們對這門新興學科的范圍、內(nèi)容和手段的認識,多少有些介乎中西、古今之間的搖擺和含糊,既要照顧被模仿被吸取的西方學理,又要遷就傳統(tǒng)的中國學術思維的定勢;同時,人們對這門學科功用及目的的企望,也介乎于中西之間,既想通過它來傳授當前實用的技能知識,又想利用它來增加人們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來讀早期出版的《中國文學史》,便往往很難看到明確的作者意旨,也很難看到簡潔的著述框架,一讀之后,留下的多是龐雜紛亂的印象。
1913年1月12日,在 教育部公布的一份大學規(guī)程中曾經(jīng)宣布,今后大學的文科將要分出 哲學、文學、史學和地 理學四門學科,也許可以看成文學學科在近代謀得獨立的標志。
而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期,人們的文學觀念也在漸次傾斜。許多人意識到,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文學原來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對“文學”這個詞的古今中外混雜一團的理解被分裂了。這一分裂,實際上隱含了動搖舊的文學觀念的力量,并且在未來的中國文學史研究及寫作中預埋下兩條伏線;而由于歷史的機緣,其中的一條又將借助于舊的文學觀念被顛覆的勢頭,由隱而顯,拓寬其途,成為今后數(shù)十年研治中國文學史的“主流”。
所謂“歷史的機緣”,說的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發(fā)生及其影響。文學表達感情的功能被迅速發(fā)掘,文學與情感間的聯(lián)系也被大大凸顯。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及編寫,終也經(jīng)歷著從文學的傳統(tǒng)觀念中脫殼而出的過程,追逐著理論的時尚,越來越清晰地凸出了情感的主線。
在人們追問的“什么是文學”的問題上,當代文藝思潮的沖擊,文學理論的變化,對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及寫作構成了觀念性的影響,而導致中國文學史著述即將發(fā)生一系列變化的原因,也還可以由寫作的內(nèi)部機制去尋找。對“文學”作廣義和狹義的歸納說明,比起一條條引用古今中外的眾家解釋,顯然也是一種極其清明簡潔的技術方法,因而很受做文學史的人歡迎。利用它,恰好還可以為文學觀念的歷史演變做一個富有邏輯的說明,就是借此把文學觀念的變化,描繪成一個其意義由廣至狹、由雜至純的歷時性過程,這個過程的起點是《論語》的時代,終點則正好趕上新文學運動的發(fā)生。這樣,有關文學是人類情感的表現(xiàn)等等新潮理論,便又從歷史的角度,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文學史家的視界,并由近代的局部發(fā)端,蔓延推廣到整個中國文學史的理解中去,從而繪成了中國文學史合乎近代理性的科學的 發(fā)展圖式。
于是,即便主要接觸的是傳統(tǒng)中的文學,而不是現(xiàn)代或西方意義上的文學的中國文學史這個特殊行業(yè)的研究著作者們,作為站在這個過程末端的現(xiàn)代人,再回頭看古代包羅廣泛的文學觀念,就不僅覺得它過于龐雜,還覺得它十分落后。在現(xiàn)代的文藝思想和現(xiàn)代的教育制度雙重影響下,“文學”的面目愈來愈遠離傳統(tǒng),向歐美的近代文學觀念靠近;而身處這一時代的文學史家,也不由地就此轉(zhuǎn)變了他們從傳統(tǒng)中習得的,以文學為文章、學術之和的認識,并隨之轉(zhuǎn)變了他們對于中國文學史面貌的勾勒和判斷。而正是在西方文學史的坐標下面,他們不但重讀了自己文學史上的詩、詞、文,又發(fā)現(xiàn)了從未被注意和了解的小說、戲曲。
經(jīng)過本世紀最初的大約二三十年的討論,“文學”的答案,就這樣在西方文藝思潮涌入之際,經(jīng)過一度小小的混亂,漸趨明朗了。在這個過程中,從事中國文學史研究及寫作的人們,也完成了他們由舊向新的文學觀念的轉(zhuǎn)變,把立場從中國古人那里,悄悄地轉(zhuǎn)移到了近代西方的文學理念這一邊。30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國文學史著作,往往都不再辟出篇幅去對“什么是文學”作認真熱烈的討論,有關“文學”的認識確實已經(jīng)適時而穩(wěn)定。
解決什么是文學的觀念問題,是寫作文學史的人通常要做的第一步 工作,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便需要了解可以納入中國文學史范圍的“文學”究竟有哪些?因為既然借用了舶來的文學理論和學科觀念,就必須按照舶來的樣式對預備寫進文學史的材料進行剪裁。因此,文學史史料的確認,也是中國文學史寫作者們感到最麻煩的問題之一,尤其較早的作者,往往會不惜筆墨對此加以探討。
那么,哪些東西可以納入中國文學史的范圍?簡單地說,就是按照歐美的文學概念,先從中國以往的學問中挑選出合適的部分,然后用新式體裁加以描述。中國文學史的寫作雖然是從本世紀初仿效歐美開始的,但卻并不意味著它在本土的學術歷史上根本找不到任何“血緣”宗親關系,要靠白手起家。關鍵的問題是,必須了解傳統(tǒng)學問中的哪一些部分可以同新式體裁的文學史“接軌”? 從試圖寫出中國 文學史的最早那一批人開始,人們就確認在傳統(tǒng)的目錄、史傳、詩詞文話、選本和新式的文學史之間存在著 聯(lián)系,文學史正是這些本土學術的“洋親戚”。而為文學史和古代目錄學、史學、詩話等傳統(tǒng)學術建立的這種聯(lián)系,不但成為人們理解“文學史”的一條路徑,構成了近代人接受“文學史”新概念的理解背景,也變成了研究者們運用新的文學史體裁進行 寫作的熟悉的參照系,后來則又進一步變成研究者建設中國文學史“大廈”必備的資材,即文學史史料的一部分。
從歷代目錄書中看學術分類的界限以及它們在歷史上演進的軌跡,可以說是自古以來的學術傳統(tǒng),在最初的中國文學史的寫作中,人們基本上就是根據(jù)傳統(tǒng)目錄的線索,來建構文學史書的框架格局的。
早期的中國文學史書的作者一般對于歷代目錄,依賴都非常大,最早的幾部中國文學史中,顯然都有依據(jù)傳統(tǒng)學術觀念的現(xiàn)象。傳統(tǒng)目錄對于文學史研究的影響,大約可分出兩個方面來講:一方面是它的類例之分,影響到文學史的邊界劃分,史料的選擇確認;另一方面是貫穿在它的編輯體例中的對于學術源流的考辨,既影響到文學史的整體學術判斷,也影響到它的一些局部結論。
傳統(tǒng)目錄慣將書籍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中,最接近“文學”性質(zhì)的是集部的書籍。受傳統(tǒng)目錄的指引,早期的文學史寫作者所關心的范圍、題目一般也就限制在這個圈子里,而難以越過“雷池”半步。
目錄之用不單在索引資料,還在能夠提示有關學術源流正變的消息。事實上,文學史的寫作從一開始就利用了這一點,歷代目錄尤其是集部目錄的敘錄文字,通常也是文學史家最重視最熟悉的文字,大多數(shù)的文學史著作,也都毫不猶豫地吸取了它們對于“文學”史事 發(fā)展的記錄和描述??梢哉f,籠罩在中國文學史寫作之上的,一直是過去種種目錄的“敘述”。作為確鑿無疑的“史實”,它經(jīng)過幾十上百次中國文學史著作的反復描寫,已經(jīng)先驗地印刻在每一個人的記憶中。
但就文學史的編寫而言,目錄學給予它的啟示是綱要性質(zhì)的,而對細節(jié)的填充、章節(jié)的規(guī)劃,“依據(jù)”,可以從中國古代史學的傳統(tǒng)里尋找到。它們既是日后越來越逼真細膩的文學史著述取之不盡的細節(jié)資源,也或多或少成了人們撰寫文學史書設計體例時取法的對象。
編寫文學史的人照例都不諱言他們必須從史書里的《文苑傳》或《文藝傳》中擷取材料。隨著研究的深入、視野的擴大,文學史作者所要涉及與挖掘的資料也會愈來愈多。文學史要寫過去的事情,不得不依靠過去的文獻資料,曾經(jīng)十分發(fā)達的史學傳統(tǒng)自然能給文學史研究者提供“權宜方便”,像作家的生平、創(chuàng)作, 社會的制度因革,時代的風物面貌等等,文學史的這些重要構成因素,都保存在豐富的史籍記載之中。
但古代史學與文學史的關系還不只是停留在顯然易見的這一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它們之間隱藏得更深的又一層關系,文學史家一旦接觸到這些史傳,在接受它們記下的歷史事件、人物 事跡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接受下裹藏在事件、人物中的史書作者的觀點,而很難對經(jīng)過古代史官剪輯過的“事實”發(fā)生懷疑。因此,古代史傳對文學史寫作的影響,應當說就不是單純?yōu)槲膶W史準備了一套堪稱完整的素材,它還準備了相當成熟的視察角度和敘述觀點。
文學史既從歷代《文苑傳》和其它傳統(tǒng)史書中受益甚多,所受益處有時便很難以內(nèi)容或形式相分。“文學史”畢竟是外來的東西,到底怎么寫,未必人人自來心中有數(shù),這時候,他們或許就會要參考一下傳統(tǒng)史書的作法。
近代以來出現(xiàn)的中國文學史的寫作和研究,成長與其“根須”一直伸向傳統(tǒng)學術的土壤有關。當然,在從事文學史寫作的人們眼里,這片豐厚的土壤中本來也就蘊藏著“文學史”構成的各項元素,而其中同文學史研究性質(zhì)最相接近的恐怕要數(shù)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說起來,最早接觸“文學史”的人們之所以未對這一“新事物”抱有陌生感或拒斥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令人回想起了歷史上一個很相近的名稱:文史。所謂“文史”,指的就是那些專門針對文章文人進行評論的詩詞文話著作,而這是與文學史研究的意思有幾分相近的。
“文史”,或者說詩詞文話、小說曲評等等,嚴格地講,與近代的文學史研究有著功用、體制等方面的很大差異,但既然都是圍繞文學的討論,它們之間也就有極易溝通的一面。對于較早從事文學史研究寫作的人來說,因為每當他們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時,自覺不自覺地都要調(diào)動依靠過去積累的 經(jīng)驗知識來幫助理解和消化,因此更加容易看到雙方可以溝通的一面。
充分利用古代詩文評“演述”所謂的“文學史”,在較早寫成的中國文學史書里并不罕見。由于“文學史”的觀念和體制在近代中國的樹立是逐步完成的,所以,人們對于近代的文學史到底怎樣與古代文學批評的傳統(tǒng)相銜接、相區(qū)別,不是一開始就能理解得很深入,界限劃得很清楚。寫中國文學史的人無例可循,有時候難免不辨東西,于是號稱“文學史”的著作,說不定做成了古代資料的一種有機匯編。
不但是中國文學史創(chuàng)制的早期,在近百年中國文學史著作中可以看見的,都確乎是對于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無所不在的依賴。中國文學的批評傳統(tǒng)歷史既長,涉及的范圍也廣,傳統(tǒng)文學批評如此豐富的內(nèi)容,使中國文學史在“結胎”之際就營養(yǎng)充足。所以,依傍著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來寫文學史,得的正是“近水樓臺”的便宜。而當中國文學史編寫的較早時期,因為寫作者的文學素養(yǎng)本來多半就是在古代詩文評論的傳統(tǒng) 教育中形成的,詩話文話便是他們儲備于自身的教養(yǎng)和知識,因此,使用它們更加出于自然,左右逢源。
看這一百年來的文學史書,它們似乎很自然地就取用到了一個合適的敘述模式,就是依時代次第講文學,進入某一時代,則又專講其時特盛的文體,即成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樣固定的套式。若有心尋一下這個模式的真正根源,其答案則要來自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其實這是個“老段子”的重新上演。進一步考察的話還會了解到,從最初到現(xiàn)在的文學史都喜歡討論的一些問題,比如地理上的南北之分和文學上的南北風格,古詩十九首的時代作者,其實都是漢代和六朝時代的人就談論過的;有關李白、杜甫孰高孰低的爭執(zhí),也同宋朝的杜甫熱、明朝揚杜抑李的傾向不無關系;有些明清人講過的話,也還被今人一再采納,反復咀嚼。在文學史書里一無顧忌地引進傳統(tǒng)文學批評,或者印證古人的某些成說,似乎對任何人都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也許可以這樣說,中國文學史的著述因為有了歷史上的文學批評作基礎,起步雖晚,卻也渡河有舟,治學有術。而所謂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其實又不光見于詩詞文曲話,古人有關文學的意見形式多樣,往往還見諸于其它文獻其它地方,其中值得一提的,即是由他們編輯的各種文學作品的總集、選集。文學史要講創(chuàng)作講作品,作品從哪里來?當然從歷朝歷代的作品集中來。但是,古人留下的東西汪洋大海似地多,誰也不可能親自慢慢打撈,然后在文學史里一一交待,這里就得靠文章選本的導引。
自《詩經(jīng)》、 《文選》,到《古文辭類纂》,古人總是不斷將他們認為最優(yōu)秀的作品編選在一起,供世人或后人閱讀享用。對于編寫中國文學史的近現(xiàn)代人而言,繼續(xù)享用它們雖然不免有點嚼“剩饃”的遺憾,卻可由雙重的收入得到彌補:一方面畢竟可以省去從頭初選的麻煩,避免盲目鉆進文獻堆、“泥牛入海”的危險。另一方面則可以學習古人的批評經(jīng)驗。因為能從廣博繁雜作品中篩選出作品精華的,恰恰是由于選編者具有一種批評判斷的眼光,這種批評判斷的眼光也是傳統(tǒng)文學批評中極精彩的一個內(nèi)容,它是在作品中培養(yǎng)的,還經(jīng)過了鑒賞與創(chuàng)作兩方面的反復歷煉,因此,講文學史的時候不妨借鑒。
自從“文學史”的概念引入近代學術界,從事中國文學史研究及寫作的人就一直試圖在中國已有的學術傳統(tǒng)替它尋根。一方面是給過去發(fā)生的文學事實找一個“文學史”式的解釋,仿佛“削足適履”,一方面又是在古人說過的話中找“文學史”的苗頭,仿佛“捕風捉影”,近百年的中國文學史就是在這樣兩種勢力的挾持下開始了它的寫作。而今后將要繼續(xù)討論的,就是中國文學史究竟如何寫作問題。
下一頁分享更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史大學生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