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jié)氣立秋是什么意思
24節(jié)氣立秋是什么意思_立秋節(jié)氣的風俗有哪些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一個,標志著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關于24節(jié)氣立秋是什么意思該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4節(jié)氣立秋是什么意思,如果喜歡請收藏分享!
24節(jié)氣立秋是什么意思
“立秋”的意思是秋季開始,暑去涼來。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jié)氣,為秋季的起點。秋季從立秋起至立冬結束,其起始與結束,是天體運行的'結果。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yōu)殛幨⒌墓?jié)點。
立秋并不代表酷熱天氣就此結束,立秋還在暑熱時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個節(jié)氣——處暑才出暑,初秋期間天氣仍然很熱。所謂“熱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說,立秋后還有至少“一伏”的酷熱天氣。
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這天往往還處在中伏期間,也就是說,酷暑并沒有過完,真正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jié)氣之后??釤崤c涼爽的分水嶺并不是在立秋節(jié)氣。
進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濕熱過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氣候。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隨陽氣下沉而逐漸蕭落。秋季最明顯的變化草木的葉子從繁茂的綠色到發(fā)黃,莊稼則開始成熟。
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qū)也會出現(xiàn)“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的歷史淵源
立秋,“四立”之一,秋季第一個節(jié)氣。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yōu)殛幨⒌霓D折。但并不代表暑熱天氣就此結束,據(jù)二十四節(jié)氣排序,立秋之后還有處暑節(jié)氣。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還是很熱,處暑節(jié)氣后便出暑了,自處暑節(jié)氣起暑氣漸退。立秋后,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下沉從而開始從繁茂生長趨向成熟。在古代農業(yè)社會,立秋對農事的具有重要的意義。
立秋節(jié)氣如何養(yǎng)生
1、立秋節(jié)氣的穿衣服也是很有講究的,春捂秋凍要適宜。秋天添衣是必要的但是以自己略感涼而不是寒冷為宜。不要穿得暖暖和和、裹得嚴嚴實實。
2、飲食要學會調理脾胃,可以為秋冬寒冷季節(jié)打下良好的基礎。少吃涼性水果和食物,尤其是腸胃不好的人更應注意。
3、晚上可以9到10點睡覺,早上5到6點起床比較合適。早臥可以養(yǎng)陽,早起可以使肺氣舒展,讓身體精神煥發(fā)。
立秋貼秋膘的禁忌
不要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fā)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fā)心血管疾病。
不要虛實不分
中醫(y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用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yǎng)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qū)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熱,口淡涎多,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
不要過度進補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可取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多服用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不要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如多吃芹菜可防治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健胃。日常服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補品中的佳品。
不要重進輕出
養(yǎng)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yǎng)”的保健新觀念,既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暢通。
不要以貴賤分高低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tǒng)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jù)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不要長期用單一補品
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fā)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yǎng)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種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系統(tǒng)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季節(jié),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幾類人群不宜貼秋膘
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拼命進補的,需要注意的人群有以下幾種:
脾虛患者
脾虛的人常常表現(xiàn)為食少腹脹、食欲不振、肢體倦怠、乏力、時有腹瀉、面色萎黃,這類朋友進補前不妨適度吃點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如茯苓餅、芡實、山藥、豇豆、小米等都是不錯的選擇。食粥能和胃、補脾、潤燥,因此,若用上述食物煮粥食用,療效更佳。
胃火旺盛者
平素嗜食辛辣、油膩之品的朋友,日久易化熱生火,積熱于腸胃,表現(xiàn)為胃中灼熱、喜食冷飲、口臭、便秘等。這類朋友進補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適度多攝入些苦瓜、黃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進補。
老年人及兒童
由于消化能力較弱,胃中常有積滯宿食,表現(xiàn)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脹。因此,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和胃,不妨適量吃點山楂、白蘿卜等消食、健脾、和胃的食物。癥狀嚴重者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保和丸、香砂養(yǎng)胃丸等。
除了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立秋節(jié)氣的風俗有哪些
1、高秋
除了吃西瓜,寧波立秋民俗里,還有比較特別的環(huán)節(jié),俗稱“?高秋”。在鎮(zhèn)海、奉化等地,每年立秋到來,大人們都會專門給孩子吃綠豆粥,服酒曲。立秋給孩子喝綠豆粥的傳統(tǒng),意在防“滯夏”。
酒曲,是在經過蒸煮的白米中移入曲霉的分生孢子,然后保溫,在米粒上生長出菌絲后,就成了酒曲。這也被叫做“祓秋”,寓意孩子吃了后能長得快、長得壯。
2、啃秋
在寧波民間,立秋也被稱為“高秋”。寧波《非遺匯編》中并無立秋習俗的記載,不過寧波方言中有“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一說,說明在這一天,寧波人最熟知、最普遍的`習俗,便是吃西瓜,民間也稱“啃秋”。
在寧波,立秋吃“立秋西瓜”,寓意消除暑日積結的淤氣,送走酷暑,迎接涼爽的秋季。為什么要吃西瓜呢?一是因為過了立秋,西瓜就要“落市”;二是因為有“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難耐,忽逢立秋,趕緊將其咬住。
3、吃立秋水
自來水還沒普及的年代,在立秋當天,大人們會到河里或者井中取水,然后給小孩子喝下。這叫“吃立秋水”,民間認為,吃過立秋水的小孩,即便在秋冬時節(jié)不小心喝了生水,也不容易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