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掃墓十大禁忌
清明節(jié)掃墓十大禁忌一覽
清明節(ji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并且清明節(jié)有一個固定的習俗那就是掃墓,為此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清明節(jié)掃墓十大禁忌一覽,歡迎參閱。
清明節(jié)掃墓十大禁忌
1、黑氣運低:掃墓當日早晨,洗臉清面時,照鏡子若發(fā)現(xiàn)額頭有烏黑起色,表示運勢低迷,盡量避免掃墓,若一定要去,可攜帶護身物品(如:護身符等),以作化解。
2、食齋禁葷:掃墓當日早晨起身至到達掃墓地點,盡量食用素食,衣著整齊素嚴,以示對先人禮貌和尊重。
3、注意安全:焚燒紙錢,置放供品,應注意防火,確保安全,物品盡量自己攜帶,避免購買祭祀地點附近的小販兜售器物。若由于攜帶不便,不得不購買,應提前準備零鈔,將少額現(xiàn)金放到掏取方便的外衣口袋,大額現(xiàn)金置里側(cè),避免被小偷扒竊。
4、擇日祭掃:盡量避免雙休日或其他掃墓高峰時段,蓋因如今市民私家車增多,高峰祭掃,會因交通擁堵為出行帶來麻煩,可選擇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或?qū)吣箷r間拉長(早出晚歸)或錯開重點時段,以緩解人多車多給道路交通帶來的壓力。
5、隨時清點:無論是到達祭祀地點,還是離開,都要養(yǎng)成清點隨身攜帶物品的好習慣,以免貴重物品無意丟失,集體祭祀應隨時清點人數(shù),特別是攜帶小孩的家長更應照顧好孩子,以免小孩因玩耍走失。
6、忌偏僻地:不要去太偏僻,人煙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線進行形成規(guī)劃,切勿在偏僻地方長時間逗留,確保自身安全。
7、勿擾他靈:墓地為陰靈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斗,隨處小解,路遇其他墳冢,切忌用腳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亂動其他墓碑祭祀物品,無疑碰到,應誠心誦念對不起,打擾了,墓地范圍要內(nèi)維恭維謹,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態(tài)度,以免打擾得罪其他陰靈。
8、祭祀時間:掃墓時間盡量選在陽氣比較旺的時候,天未亮或傍晚時分,不利掃墓人,應盡量避免掃墓,上午十點至下午三點之間通常為掃墓最佳時段。
9、清整墓地:面對先人墓地,需好好清理雜草,增添松土,整理周遭環(huán)境,使得墓地外觀飽滿而整潔,同時心中默默祈禱,寄托希望于九泉之下,祈求先祖保有后代富貴昌盛。
10、忌孕婦掃墓: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清明節(jié)的由來
我國傳統(tǒng)的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jié)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zhàn)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
古代清明節(jié)的民俗活動
一、祭祖掃墓
清明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四大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在漢族和一些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人們按照當?shù)氐娘L俗習慣,帶上水果食品、紙錢等物品來到墓地,將供品擺放在墓地前面,將紙錢焚化,為墳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頭祭拜,就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贈別
楊柳是春天的標志,在春風中搖曳的楊柳,總能給人一種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感覺。自漢朝以來,人們就逐漸形成了折柳贈別的習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與“留”諧音,所以也取戀戀不舍、盡情挽留之意。同時希望離別的親友,到了他鄉(xiāng)也如離枝的柳條,能夠很快地生根發(fā)芽,隨處存活,這些都寄托著對親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三、蕩秋千
清明節(jié)蕩秋千的習俗由來已久,歷史相對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來為了避免某些方面的忌諱,才改為秋千。最早的秋千一般都是以樹枝為架,然后再拴上彩帶。后來逐漸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蕩秋千的習俗傳承至今,深受人們喜愛,不僅能鍛煉身體,也可以借此鍛煉自己的勇氣。
四、拔河
拔河的運動起源于春秋后期,開始是在軍隊中盛行,當時叫“牽鉤”、“鉤強”,后來流傳到民間,到唐朝時期開始稱為“拔河”。拔河就是人數(shù)相等的雙方對拉一根比較粗的繩子,將對方拉出河界,就算獲勝。唐玄宗時期曾經(jīng)在清明節(jié)時期舉行大型的拔河比賽,后來就逐漸演變成清明節(jié)的民間習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動,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蹴鞠就是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運動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期人們非常喜愛的一種游戲,到了漢代,蹴鞠就已經(jīng)成為一項非常專業(yè)化的運動。到了唐宋,蹴鞠的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為一種大型活動,在宮廷內(nèi),經(jīng)常有數(shù)百人參加。《水滸傳》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賞識,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稱作春游,古時也叫探春、尋春等等。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陽光明媚,萬物復蘇,人間處處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時光。踏青的習俗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jīng)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風最為盛行,一直相傳至今。
七、吃雞蛋
清明節(jié)吃雞蛋的習俗,也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古人將各種禽蛋如雞蛋、鴨蛋、鳥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種顏色,稱為“五彩蛋”,他們把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順水沖下,等在下游的人們就爭先搶撈,認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來人們在清明節(jié)時期吃雞蛋,象征一家團圓,也有民間傳說清明節(jié)吃了雞蛋,一整年身體都會好,就如同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一樣,都是一種節(jié)日食品。
八、吃發(fā)糕
清明時節(jié)人們喜歡蒸發(fā)糕吃,發(fā)糕由黏米碾成米漿蒸熟做成,發(fā)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夠不夠“發(fā)”、夠不夠“高”,用來寄托“發(fā)財”、“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團
青團是江南一帶的小吃,是清明節(jié)最有節(jié)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將一種清明節(jié)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進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團子,因為做出的團子呈碧綠色,所以取名青團。
十、兒女親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區(qū),至今還保留著兒女親家互送麻糍的習俗。在古代,男女聯(lián)姻后,往往還有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正式嫁娶,也是為了便于雙方互相考察,畢竟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兒女親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種禮儀,男方一般在清明節(jié)前給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個清明節(jié)前就要來迎娶新媳婦過門了。等女兒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節(jié)前給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兩口日子過得糯滋滋、甜絲絲,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