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袍有什么特點
皇袍,是古代皇帝的服飾,無論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皇袍的特點,希望你喜歡。
漢代皇袍的特點
漢代皇帝冕服圖、冕冠圖、赤舄圖(參考文字記載及山東濟南漢墓出土陶俑、沂南漢墓出土畫像石復(fù)原繪制)。
本圖根據(jù)文獻記載及圖案資料復(fù)原繪制,服裝上的紋樣大多采用同時期的磚畫、漆畫、帛畫及畫像磚等。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禮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數(shù)量及質(zhì)料的不同,是區(qū)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biāo)志。漢代規(guī)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cè),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fā)髻拴結(jié)。并在笄的兩側(cè)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jié)。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內(nèi),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允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按規(guī)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繪有章紋。此外還有蔽膝、佩綬、赤舄等。組成一套完整的服飾。這種服制始于周代,歷經(jīng)漢、唐、宋、元諸代,一直延續(xù)到清代,綿延兩千多年。
魏晉南北朝皇袍的特點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皇帝便服圖中所繪洛神形象,無論從發(fā)式或服裝來看,都是東晉時期流行的裝束。魏晉時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fēng)尚。圖中帝王頭戴白紗帽,外著白穿寬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手執(zhí)如意,也是南朝時所喜尚的習(xí)俗。(閆立本《歷代帝王圖》)。
隋唐五代皇袍的特點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戴冕冠、穿冕服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畫家,曾擔(dān)任過朝廷的要官。他常配合唐代的政治事件作畫,創(chuàng)作了許多重大題材的作品。據(jù)文獻記載,閻立本曾為唐太宗畫過像,并直接參與了唐代官服制度的制定。所以,他所畫的帝王服飾比較接近現(xiàn)實,具有一定的可靠性。 隋唐五代皇帝服飾隋唐時期,南北統(tǒng)一,疆域遼闊,經(jīng)濟發(fā)達中外交流頻繁,體現(xiàn)出唐朝政權(quán)的鞏固與強大。在服裝服飾上也達到空前繁盛時期。隋唐時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著圓領(lǐng)袍、衫,上自皇帝下至雜役都可穿著,為當(dāng)時的常服。此圖為穿對襟、闊袖便服衫的帝王(閻立本《歷代帝王圖》局部)。
元代皇袍的特點
元代貴族便服本圖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內(nèi)黑的皮冠(貂皮暖帽),著淺米色毛絨衫,額前有發(fā)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冠下耳后垂鬟(兩辮作成的鬟)。按《圓史輿服志》記載有:“服白粉皮則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銀鼠則冠銀鼠暖帽”。此像為白金答子暖帽穿錦袍的皇帝。
明代皇袍的特點
明代晚期金地緙絲孔雀羽龍袍。周身繡滿龍的紋樣。從服裝的樣式來看,樣式為斜領(lǐng)袍,為皇帝的便服。龍的圖案從上古發(fā)展到明代,精力了無數(shù)次的變化??偟目磥?,先秦的龍紋,形象比較質(zhì)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給人以虛無縹緲的感覺。明代的龍,形象更加完善,它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gòu)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tǒng)的行龍、云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明代皇帝常服戴烏紗折上巾、穿盤領(lǐng)、窄袖、繡龍袍的皇帝(南薰殿舊藏《歷代帝王像》)。盤領(lǐng)、窄袖、繡龍袍,是皇帝的常服。常服又稱翼善冠,此服用途較多。明代皇帝的常服,服裝以黃色的綾羅,上繡龍、翟紋及十二章紋。
明代皇帝常服烏紗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樣式與烏紗帽基本相同,惟獨左右二角折之向上,豎于紗帽之后。這種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舊藏的歷代帝王像中,描繪得非常細致。本圖為北京定陵出土皇帝戴的金冠(折上巾),也是這種樣式。折上巾是皇帝配盤領(lǐng)、窄袖常服袍所戴。 明代皇帝常服皇帝常服展示圖。常服又稱翼善冠,戴烏紗折上巾,樣式為盤領(lǐng)、窄袖、前后及兩肩繡有金盤龍紋樣,玉帶皮靴。此服用途較多。
清代皇袍的特點
清代皇帝服飾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实鄣凝埮蹖儆诩懂牐瘸?、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shù),通常象征著高貴,在皇室建筑、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jù)文獻記載,也繡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后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rèn)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繡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dāng)?shù)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外,還有“一統(tǒng)山河”和“萬世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背面展示圖。 清代皇帝服飾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实鄢八鞯墓?,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qū)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后及兩臂繡正龍各一條;腰帷繡行龍五條襞積(折裥處)前后各繡團龍九條;裳繡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繡行龍兩條;袖端繡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云紋。本圖為戴夏朝冠、穿夏朝服的皇帝。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數(shù)人會立刻聯(lián)想到“清宮戲”中皇上的穿著:一襲明黃的長袍,上面有龍盤繞。殊不知,皇袍其實有著繁復(fù)的種類和式樣,皇帝在不同的場合穿著都會有所不同。
“清代皇帝的服裝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簡單,自上古的黃帝及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冠服就超越了蔽體御寒的實用功能,而具有了‘嚴(yán)內(nèi)外,明等級,辨尊卑’的社會屬性”,故宮博物院的清代服飾專家房宏俊告訴記者,“清代的帝后服飾是傳統(tǒng)禮制趨于高度成熟的產(chǎn)物,故宮收藏的近兩萬件清代帝后服裝也成為宮藏文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最為完整的清代服飾收藏。
‘服色品章,昭一代之典則’,皇袍的顏色、款式以及其上細微的紋樣,無不具有深刻的含義。”于是,記者在房宏俊的帶領(lǐng)下,一一解讀皇袍之中的“密碼”,尋找這一針一線背后的歷史深意。
皇袍有什么特點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