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之公共拖鞋效應
人際交往之公共拖鞋效應
在人家交往中,每個人在公司都扮演的這樣一個角色,那就是“公共拖鞋”與“更衣箱”,原因在于每個人的人際交往屬性都是開放的
人際交往之共拖鞋效應案例
春節(jié)長假,帶著家人找了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休息。在舒適溫馨的酒店,每天帶著孩子去游泳池玩上半天是必不可少的功課。幾次三番下來,觀察到一個有意思的現(xiàn)象:
從泳池爬上來時,人們都是先找尋自己穿來的拖鞋;如果發(fā)現(xiàn)找不到了,絕大多數(shù)人就隨意穿上一雙,一走了之。
與之相反,總有一些人從泳池爬上來時大呼小叫:哎呀,我的拖鞋呢?多番尋找之下,無果,最終只好請服務員再另行取一雙拖鞋。
每天被折騰這么多次,服務員自然不會有好臉色;而泳客也非常不高興:誰這么沒有素質(zhì),亂穿別人的拖鞋......
當午飯時刻眾人散去之際,總有幾多拖鞋扔在一旁,孤零零地無人認領。
這真是個有趣的現(xiàn)象,從表象上看,不遵守規(guī)則的人,總有拖鞋穿;而遵守規(guī)則的人,往往找不到自己的鞋子。我們姑且叫它“公共拖鞋”現(xiàn)象。
怎么會這樣?究竟為什么?
很多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打抱不平。其實,大多數(shù)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前提:
酒店的游泳池本質(zhì)上是一個公共場所,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是:保證每個人都有拖鞋穿,而不是保證每個人都有專屬的拖鞋穿。
那些“較真”的人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所有整齊放在更衣箱內(nèi)的那一雙雙拖鞋,其本質(zhì)上就是“公共屬性”的拖鞋。只不過今天放在了007號更衣箱,明天放在108號更衣箱。
所以,那些找不到拖鞋就隨意穿上一走了之的人,他們無意之間的“容錯”(或者說“不計較”),暗合了酒店提供拖鞋的初衷;而那些較真的人,將“專屬”性質(zhì)無限放大,而忽略了拖鞋的公共屬性,所以才會吃虧,而且不招待見。
為此,我們將“在一個開放式的公共環(huán)境中,容錯性強弱對個體的存活和發(fā)展有著巨大影響”稱為“公共拖鞋”效應。
“公共拖鞋”效應不僅局限在泳池周邊,在人際關系中同樣適用。
人際交往之公共拖鞋效應深度解讀
在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互為“公共拖鞋”和“更衣箱”的角色。上周和大學寢室伙伴聚會,他們就是你111號更衣箱的拖鞋;這周和公司同事吃飯,他們就是你168號更衣箱的拖鞋;下周和杭州過來的網(wǎng)友見面,他們就是你258號更衣箱的拖鞋。反之亦然,你也是他們在888號更衣箱中的一雙拖鞋。
之所以這么比喻,是因為絕大多數(shù)人在人際關系網(wǎng)絡中的屬性都是開放的。你的容錯性(也可以稱為“包容性”)越強,與不同類型的人群(俗稱的“三教九流”)交往就越多,社交網(wǎng)絡就越開放。于是你就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穿的“拖鞋”到處都是,再不會有“光腳找鞋”的尷尬。
而從博弈論的角度來分析,作為一種長期多次博弈的關系結(jié)構(gòu),人際關系中的“公共拖鞋”型個體會更受到博弈對手的歡迎。
來看個例子:
A和B,A和C都是長期多次博弈的關系。(如果沒有學過博弈,可以將博弈簡單理解為“交易”。)
B對A的容錯性70分,而C對A的容錯性為90分,而A對B和C的容錯性都是100分。(滿分100分)
每博弈一次,A就要犧牲自己的30%差異性來包容B;同樣的,A只需犧牲自己的10%差異性來包容C。
博弈次數(shù)越多,相比之下,A就要犧牲越多自己的差異性來包容B(每次犧牲30%,剩余差異性的就是70%的N次方)。久而久之,A和B之間的差異性就越來越小(10次交易之后,0.7的10次方約等于0.02825,即差異性不到3%)。而差異越小,雙方繼續(xù)下一次博弈(或者稱為“交易”)的動力就越小,長久以往,多次博弈就會不復存在。
既然能夠預見到這種情況,因此在人際關系中,如果某一方容錯性小,從博弈對手角度來看,其自身的發(fā)展和選擇就會受限,就可能有更多的潛在損失,因此也就不愿意和容錯性小的一方進行交易和往來。久而久之,容錯性小的一方就會在人際交往中慢慢被疏遠和孤立,最終導致社交障礙。
怎么把自己的容錯性變大些?我一直沒有找到好的答案,直到有一天,我和上幼兒園中班的兒子聊天。他說,最受歡迎的小朋友是這樣交朋友的:
1, 我和你好,我也要和她(他)好;
2, 如果你愿意我和她(他)好,那我就對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