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悟的智者能保持快樂的微笑經(jīng)典名言
覺悟的智者能保持快樂的微笑經(jīng)典名言
導語:覺悟了的智者們深知這個道理,他清醒地保有自己,不隨欲望情緒起伏,因此他成為自己的主人、生命的主人,他變成真正快樂的人啊!做一個快樂的人需要覺悟。
最好的功德莫過于慈悲心;最甜蜜的快樂莫過于心靈寧靜;最清凈的真理莫過于了解無常的真諦。
最崇高的宗教莫過于智慧的開展;最偉大的哲理莫過于教導我們?nèi)绾卧诋斚伦C實得到了成果。
了解正確的道理而付諸于行動,這就是真實!觀心自凈以達永恒的安詳寧靜,這就是真實。尋求智慧的開展品嘗成果的甜美,這就是真實。
只是表面的念誦經(jīng)典,象征的外在行為,而不能正確地凈化自己的心,得到成果……這就是錯看事實!
智者了解真理,因為他遵循真理所指的道跡而行,因此智者可以說是了解真理的兩種用意,一是真理的含義,一是真理的實踐之理。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xù)。即如燒開水一般,未燒開之前,千萬別停火,否則重來就太費時了。
一個人幾十年的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時間太少了,再勤勞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討人生的真諦,用毅力安排人生的時間。
覺悟的人能保持快樂
生命非常短暫,所以要加緊腳步,快速前進,不可拖泥帶水,切勿前腳已落地,后腳還不肯挪開。昨日的事就讓它過去,把心神專注在今天。
慈悲心就是清涼地。慈寄于樂,就是給眾生以快樂;悲,就是同情心,能互相諒解、容忍,表現(xiàn)一份寬心、愛心、也就是悲心。
聰明不是智能,但是智能一定包括聰明。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能的人,則勇于舍、得。能舍就能得,得無限的快樂,得安寧的心境。
如果我們能做到無我的境界,那么外在的怨恨、苦惱、貪欲便沒有一個可以作為我的怨恨、我的苦惱和我的貪欲。我都沒有了,何來我的痛苦。
我們的心如果有喜愛之心,憎惡的偏見也就產(chǎn)生了。由于喜愛便會怕失去,由于憎惡便不希望它來臨,于是痛苦便產(chǎn)生了。
應急速作善,制止罪惡心。怠慢作善者,心則喜于惡。若人作惡己,不可數(shù)數(shù)作;莫喜于作惡,積惡則受苦。
若人作善己,應復數(shù)數(shù)作;當喜于作善,積善則受樂。善業(yè)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yè)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人有兩種狀態(tài),一是睡,一是醒。多數(shù)人只是隨別人與客觀環(huán)境而活,不自知,也不知要去哪里,只是隨著世風而行,這樣的人怎能說是清醒。
應伐欲稠林,勿伐于樹木。從欲林生怖,當脫欲稠林。男女欲絲絲,未斷心猶系。如飲乳犢子,不離于母牛。
身凈、語靜、心靜,身心止于寂靜之境。舍棄追尋一切俗世的快樂的人,才叫做寂靜者。
以自己為保護者,自我保護;以自己為依靠處,自我依靠。我們應該要自我馴服自己的身心,就像馴馬師在調(diào)教良馬一樣。
靜心就是讓心休息不工作,不以自我的立場去心生判斷,更不以個人的利益心生出種種對未來的期盼而紛憂不安。
6、“雨季我住此,冬夏亦住此。”此為愚夫想,而不覺危險。溺愛子與畜,其人心惑者,死神捉將去,如瀑流睡村。
父子與親戚,莫能為救護,彼為死所制,非親族能救。了知此義已,智者持戒律,通達涅磐路——迅速令清凈。
別人都沉溺于身心的放任而獨他調(diào)馭自己身心的人,就像別人都在做夢,而獨他清醒一樣。智者就像原野中奔馳的馬,控制自如,自由自在。
不能自我控制心識,被欲望所控制,怎能稱為清醒之人呢?智者調(diào)伏自己的心,像騎士自如地控制馬匹一樣,這才是真正清醒馴服自心的人。
若棄于小樂,得見于大樂。智者棄小樂,當見于大樂。施與他人苦,為求自己樂;彼為瞋系縛,怨憎不解脫。
應作而不作,不應作而作,傲慢放逸者,彼之漏增長。常精勤觀身,不作不應作,應作則常作,觀者漏滅盡。
不放縱自己隨欲望起伏的人才是真正的活著,不隨著世間的韻律起舞的才是真正的存在。隨世間節(jié)奏而行的,由于放縱而被世間吞沒。
覺悟了的智者們深知這個道理,他清醒地保有自己,不隨欲望情緒起伏,因此他成為自己的主人、生命的主人,他變成真正快樂的人啊!
如果放縱欲望奔馳,便失去了自主而隨著欲望起舞,變成它的奴隸,雖生猶死。智者觀照自己,清醒地保有自己,因此他自由自主,清心快樂。
智者為了修行而過著孤獨的生活,并能樂在其中。他獨坐、獨臥、獨行而融入于孤獨,在孤獨中觀照自己、調(diào)御身心,高興地融入山林的生活。
當我們的心潔凈沒有一切不良因子,沒有自我、憤怒、貪欲、驕傲,便不會為害外在,也不被外在所為害,心才是自在無拘,才是自己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