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网站免费,成年人黄色视频网站,熟妇高潮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近代史論文 >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的相關論文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的相關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的相關論文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的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近代歷史人物魯迅的相關論文篇一

  《淺談魯迅晚年》

  關鍵詞:魯迅;晚年;生活;思想

  中圖分類號:I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9-0000-01

  一、魯迅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魯迅晚年的研究現(xiàn)狀

  魯迅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評價說:“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林語堂在《悼魯迅》中說他是“一個受了滿身瘡痍的靈魂,但是一個光榮的勝利的‘武夫’作家……”林賢治在《魯迅思想錄》中說道:“他是一個天生的叛逆者,革新家,一個與政治霸權和文化霸權勢不兩立、不妥協(xié)不屈服的斗士……同時,魯迅又是一個極富于同情心和道義感的平民作家。”既然魯迅有著如此高的地位,因此,要了解中國社會,了解中國知識分子,甚至了解中國國民,我們就不得不先去了解魯迅,特別是他的晚年。

  “與魯迅早期及中期的思想研究相比,魯迅后期(廈門――廣州――上海時期)尤其是晚年上海時期的思想研究尚是目前魯迅思想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1]或許是因為時代的隔膜和歷史的模糊,我們今天再去看魯迅晚年的時候,總感覺是晦澀難懂的。直到前不久,我讀到了林賢治先生的《魯迅的最后十年》,才豁然開朗起來。

  二、魯迅的晚年生活

  (一) 晚年年譜

  1927年1月16日,離開了廈門;17日,抵達香港。2月,受邀擔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許廣平為其助教。4月,蔣介石發(fā)動“清黨”,宣稱“‘以黨治國’為救中國的唯一出路”;15日,赴中大各系主任緊急會議,營救被捕學生無效;21日,辭去中大一切職務。9月27日,離開廣州往上海。10月8日,與許廣平結婚。12月18日,因蔡元培推薦任大學院特約著作員。最終于1936年10月19日病逝,年僅56歲。

  在上海的這接近十年的時間里,魯迅“寄身‘窩廬’,潛心著譯,此之謂‘帶了鐐銬的進軍’”。[2]國民黨的一黨專制及其依附勢力始終是他討伐的主要對象。然而在營壘內部,他又先后于1928年與郭沫若等關于“革命文學”和1936年與周揚等關于“兩個口號”展開了論爭。

  同時,他晚年還著有雜感集《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偽自由書》、《南腔北調集》、《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說集《故事新編》;并翻譯多種蘇俄文藝理論,及小說《毀滅》、《死魂靈》等。

  (二) 定居上海與晚年心態(tài)

  魯迅晚年除了兩次北上省親,大體沒有離開過上海,“除了‘無處可走’這個原因以外,還有與之相關的另一原因:比較起來還是上海適合于他在文化戰(zhàn)線上開展革命斗爭。”[3]

  在1934年1月11日致山本初枝的信中,魯迅寫道:“只要是平安無事,就姑且活下去罷。”[4]這可以說是魯迅晚年最主要的心態(tài),“而姑活,某種意義上是‘賴活不如好死’”,[5]這與他的四次離寓避難和朋友被害都有密切的關系。

  魯迅在大病期間寫下了著名雜文《死》,其中寫道:“……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6]魯迅身為一個臨終者,仍然有著如此激越的情感能夠在絕望中抗戰(zhàn);當斗爭也被迫終結的時候,他竟還擁有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渴望。

  三、魯迅的晚年思想

  (一) 自由思想

  20世紀中期,新自由主義開始在全世界范圍內流行起來,這是摒棄傳統(tǒng)自由主義中個人至上成分,使自由與民主結合得更為緊密的自由主義。整個30年代,自由知識分子紛紛轉向社會主義,因為此中帶有民粹主義或平民意味。“至少,魯迅是如此的。”[7]魯迅在與新月社、創(chuàng)造社、“左聯(lián)”的論戰(zhàn)中,“表明他確實‘無所屬’”,[8]“就說自由主義,其實在他是并不排拒的,而且一直懷有這方面的信仰……他的個人主義,不妨視作自由主義,即是個人主義的自由主義,最本質的自由主義。以魯迅的這種個人傾向,也當算是傳統(tǒng)的一類,但是,社會正義又恰恰是他關心的主要目標,在這里,他把兩者統(tǒng)一起來了。”[9]

  (二) 改革思想

  1927年到1937年是國民黨南京執(zhí)政時期,“從《魯迅全集》中,我們看到,這個思想戰(zhàn)士對于時代的觀察、感受和把握,有他獨特的地方。一、傳統(tǒng)和變革是一個互動系統(tǒng),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無不在這一大系統(tǒng)之內。二、相對地,經濟變動在他那里并沒有如一般的唯物論者那般著重地加以討論,他注重的仍然在于精神文化層面。三、隨之而來的是,知識階級在大時代中的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是他在眾多社會角色中所特別重視的。”[10]這表明,魯迅所關注的改革思想是知識分子思想的變化和中國人民大眾的思想改革。

  (三) 對知識分子的態(tài)度

  “關于知識分子,魯迅首先看重的不是知識,而是理想、良知,改造社會的熱情和參與實際斗爭的勇氣……從事啟蒙工作,把自由、民主和科學的理念傳遞給社會,挑戰(zhàn)強權,反對專制,教育大眾,以改造落后的國民性,使民魂得以發(fā)揚,這是為魯迅所確立的知識分子的使命。”[11]起初,魯迅還寄希望于在反傳統(tǒng)文化中崛起的現(xiàn)代知識分子,然而隨著這個集團的瓦解分裂,魯迅不得不面對現(xiàn)實。他同太陽社、創(chuàng)造社論爭,與自己所處的“左聯(lián)”的一群人論爭,他戲稱自己是“橫站”的。而當他的朋友遇害后,他對周圍的知識分子無所期待、只有憎恨,他臨終時說“一個都不寬恕”。

  (四) 其他思想

  其實魯迅的思想遠不止上述三個方面,諸如“魯迅晚年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tài)度、對中國共產黨革命事業(yè)的態(tài)度、對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態(tài)度、對黨內‘左傾’思想的態(tài)度、對人民群眾的態(tài)度、對外國侵略者的態(tài)度、對‘左翼’文壇的態(tài)度、對文藝的作用和文學家的態(tài)度”[12]等等,都是矛盾而復雜的,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探討。

  四、總結

  魯迅的晚年頗不好描述,首先是關于他晚年的史實解析多不一致,其次是他的思想具有復雜性與豐富性。我對魯迅晚年的敘述,也是一種簡化過后的魯迅,只揀他的一些重要活動和思想加以解讀,以期在有限的學識中還原一個本真的魯迅――魯迅的歲暮,是反叛、反抗、突圍的歷程,在這場絕望的抗戰(zhàn)中,他雖遍體鱗傷,卻始終傲然獨立,永垂不朽。

  參考文獻

  [1] 汪衛(wèi)東:《面對魯迅晚年思想的矛盾和難點――讀竹潛民<魯迅晚年思想的當代解讀>》,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6卷第2期。

  [2] 林賢治:《魯迅思想錄》,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3] 王爾齡:《魯迅的最后十年為什么定居上?!?,載《徐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年第4期。

  [4] [5]王彬彬:《魯迅晚年的“姑活”心態(tài)》,載《東方地平線》。

  [6] 林賢治:《魯迅的最后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8頁。

  [7] [8][9]林賢治:《魯迅的最后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8頁。

  [10] 林賢治:《魯迅的最后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15頁、第117頁。

  [11] 林賢治:《魯迅的最后十年》,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183頁。

  [12] 汪衛(wèi)東:《面對魯迅晚年思想的矛盾和難點――讀竹潛民<魯迅晚年思想的當代解讀>》,載《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16卷第2期。

  [13] 復旦大學、上海師大、上海師院《魯迅年譜》編寫組:《魯迅年譜》(上、下冊),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9年。

2346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