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网站免费,成年人黄色视频网站,熟妇高潮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yè)論文 > 文學論文 > 新聞傳播學 >

新聞與文化的契合--對名勝古跡報道的思考

時間: 馬恒健1 分享
  摘要 本文從新聞報道與散文隨筆兩種不同寫作體裁的交融、契合,探討以名勝古跡為報道對象的游記類作品的寫作思路和表現(xiàn)手法。
  關鍵詞 寫作體裁 名勝古跡 表現(xiàn)手法
  筆者多年從事新聞工作,自2005年起,用5年的時間,自駕游歷蜀地10萬里,以泛新聞的寫作意識和大特寫的寫作手法,撰寫了70多篇川內(nèi)名勝古跡的報道在報刊發(fā)表。2009年底,筆者將其中的55篇集納成冊,出版了《蜀地秘境》一書,為讀者勾勒出了一個鮮為人知的四川。在此,筆者對自己數(shù)十篇名勝古跡報道的采寫體會進行回顧,力圖得出新聞大特寫與文學類游記的交融、契合的一些體會。
  “曠世游圣”徐霞客將其理念概括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著萬言書”,寫下了令人嘆為觀止的260萬言的《徐霞客游記》。這部卷帙浩繁的游記,傳承了古代人文地理知識,并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正是這些古代旅行家踏遍青山的精神的感召,使筆者作為一個新聞人,更希望以自己實地的踏勘和詳實的采訪,將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和游記寫作的一般準則結合起來,以新聞的可信度和游記的感染力傳播積淀深厚的巴蜀名勝。一篇篇名勝古跡報道刊出后的反響證明,這樣的寫作手法,做到了讀者群的相對多樣化、受眾的相對擴大化、歷史文化傳播的相對廣泛化,使許多“藏在深閨人未識”的文化勝跡廣為傳播。梳理這些體會,筆者認為要做到寫好名勝古跡報道,需要貫徹三個“兩結合”的原則。
  一、新聞性與史料性
  五年中筆者游歷涉足之處,一部分地方僅是準備開發(fā),一部分地方尚未納入開發(fā)計劃。因此,筆者游記中的部分內(nèi)容鮮為人知。但是,這些地方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奇絕秀險的自然風光,令人嘆為觀止。比如,十幾座南宋抗蒙時期分布在四川幾條大江及多處關隘的“宋城”,不僅遺存著城門、城墻、碑刻、造像,其山形植被也令人賞心悅目,是歷來旅游文字很少涉及的領域。因此,這些人文歷史遺跡的發(fā)現(xiàn)和披露,具有相當高的新聞價值。尤其在人們苦苦尋覓新鮮、罕見的旅游目的地的今天,這些內(nèi)容更加吸引讀者。
  又如,令仗劍遠行的李白暫停匆匆步履、吟哦“峨眉山月半輪秋”的平羌江小三峽,被稱為“軍防要塞式住宅奇觀”的武勝寶箴塞,大熊貓作為一個新物種的發(fā)現(xiàn)地夾金山鄧池溝天主教堂等等,這些當今游人較少涉足之地,不少讀者在閱讀了刊登于報刊的文章之后,紛紛自駕前往。
  類似的這些人文遺跡,在歷史學家或文學家眼里是寶貝,但要讓讀者欣賞并愿意前往,就必須發(fā)掘其承載的人文歷史底蘊,使讀者的感受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新鮮,還要產(chǎn)生心靈的一定程度的震撼。在搜集和獲取這些沉淀于浩繁的典籍和湮沒于民間鄉(xiāng)野的史實時,筆者的新聞采訪經(jīng)驗及手段也發(fā)揮了作用,呈現(xiàn)出來的不僅具有新聞報道的特征,也具有一定的文化厚重感。
  比如,金堂云頂城巍然屹立于沱江畔,山上有金碧輝煌的慈云寺,且林木蒼翠,是成都市民游山玩水的好去處。筆者在《云頂擎天一石城》一文中,不但談到了云頂城修筑的緣由,并從遺存的城門拱頂上考證出南宋時期筑城的確切時間及守城將領的姓名,從而使讀者對這座在亂世之中曾為成都府治所的云頂城,使讀者不但品讀美景,也品味歷史。
  又如,昭化古鎮(zhèn)經(jīng)過打造,游人日漸增多,但那句“到了昭化,不想爹媽”的俗語到底出自何處,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筆者在《昭化 蜀漢王國的第二都城》一文中,用翔實的史料證明了“到益昌(昭化),忘爹娘”一語出于武則天母親之口,從而使歷史文化名鎮(zhèn)昭化平添幾分吸引力。
  二、新聞性與文學性
  在寫作手法上,筆者將新聞性與文學性有機結合起來。本著眼見為實、真實記錄的原則,書中涉及的地方,均一步一個腳印的詳加踏勘、細心觀察,以準確、平實的文字對所見的實物實景進行記錄,力求直觀、形象,盡可能給讀者以較強現(xiàn)場感。
  比如,筆者這樣敘述南宋抗蒙古城凌霄城的上山秘道:“寬僅1尺多的山道上鋪的不是石板,而是比馬蹄大一點的不規(guī)則石塊。它塊塊厚實,表面平整,如牙齒般牢固地鑲嵌在泥土之中。”讀者對這條秘道就有了親臨現(xiàn)場的印象。
  此書中的文學性,主要表現(xiàn)在“游感”上。從文學性的文字在整篇游記中占的篇幅來講,要把握一個份量多少的問題;從抒情感懷的語句在整篇游記中所表達的情緒強弱來講,要把握一個程度深淺的問題。游到精彩處,情之所至,詩情畫意般的言辭自然而然而來,絕不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
  比如,平羌江小三峽的人文底蘊和青山如黛、綠水中流的美景,令筆者在《平羌小三峽 月出峨眉照江流》一文中,有了如此感懷:“李白走了,那平羌江中碎銀般的月影,便成了鄉(xiāng)愁,成了寄托。其后的許多墨客騷人,或因為激發(fā)文思、尋覓靈感,或因為瞻仰美景、垂涎美食,踏著李白的足跡來了。”
  正是由于書中的多數(shù)文章既具備了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又表現(xiàn)了空間和時間上的想像力,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從而使這部游記更為耐讀。
3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