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网站免费,成年人黄色视频网站,熟妇高潮一区二区在线播放,国产精品高潮呻吟AV

學習啦>論文大全>畢業(yè)論文>理學論文>物理學>

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

時間: 斯娃805 分享

  自19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嚴格的社會科學理論才真正建立。但是社會科學的萌芽,誕生的過程與發(fā)展的脈絡卻可以遍及人類文明的整個歷程,尤其是與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建立最早,發(fā)展最完善的學科——物理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歡迎瀏覽。

  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篇一

  《 物理學在科技創(chuàng)新中的效用 》

  摘要:論述了X射線的發(fā)現,不僅對醫(y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20世紀許多重大發(fā)現;半導體的發(fā)明,使微電子產業(yè)稱雄20世紀,并促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物理學是計算機硬件的基礎;原子能理論的提出,使原子能逐步取代石化能源,給人類提供巨大的清潔能源;激光理論的提出及激光器的發(fā)明,使激光在工農業(yè)生產、醫(yī)療、通信、軍事上得到廣泛應用;藍光LED的發(fā)明,將點亮整個21世紀。事實告訴我們,是物理學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由此得出結論: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昭示人們,高校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場所,理工科要重視大學物理課程。

  關鍵詞:X射線;半導體;原子能;激光;藍光LED;科技創(chuàng)新;大學物理

  1引言

  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以及最一般的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1-3],其內容廣博、精深,研究方法多樣、巧妙,被視為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縱觀物理學發(fā)展歷史可以發(fā)現:其蘊含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形成,同時,其每一次新的發(fā)現都會帶動人類社會的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發(fā)展。正因如此,大學物理成為了高等學校理、工科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基礎課程。

  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相關文件要求[4-5],大學物理課程最低學時數為126學時,其中理科、師范類非物理專業(yè)不少于144學時;大學物理實驗最低學時數為54學時,其中工科、師范類非物理專業(yè)不少于64學時。然而調查顯示,眾多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并沒有嚴格按照教育部頒發(fā)的課程基本要求開設大學物理及其實驗課程。他們往往打著“寬口徑、應用型”的晃子,大幅壓縮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課程的學時,如今,大學物理及其實驗課程的總學時數實際僅為32-96學時,遠遠低于教育部要求的最低標準(180學時)。

  試問這么少的課時怎么講豐富、深奧的大學物理?怎么能夠真正發(fā)揮出大學物理的作用?于是有的院、系要求只講力學,有的要求只講熱學,有的則要求只講電磁學,…面對這種情況,大學物理的授課教師在無奈狀態(tài)下講授大學物理。從《大學物理課程報告論壇》上獲悉,這不是個別學校的做法,在全國具有普遍性。殊不知,力、熱、光、電磁、原子是一個完整的體系,相互聯系,缺一不可。這種以消減教學內容為代價,解決課時不足的做法,就如同削足適履,是對教育規(guī)律不尊重,是管理者思想意識落后的一種體現。本文且不論述物理學是理工科必修的一門基礎課,只論及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這一命題,以期提高教育管理者對大學物理課程重要性的認識。

  2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

  且不說力學和熱力學的發(fā)展,以蒸汽機為標志引發(fā)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歐洲實現了機械化;且不說庫倫、法拉第、楞次、安培、麥克斯韋等創(chuàng)立的電磁學的發(fā)展,以電動機為標志引發(fā)了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歐美實現了電氣化。這兩次工業(yè)革命沒有發(fā)生在中國,使中國近代落后了。本文著重論述近代物理學的發(fā)展對科學技術的巨大推動作用,從而得出結論: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1895年,威廉•倫琴(WilhelmR魻ntgen)發(fā)現X射線,這種射線在電場、磁場中不發(fā)生偏轉,穿透能力很強,由于當時不知道它是什么,故取名X射線。直到1912年,勞厄(MaxvonLaue)用晶體中的點陣作為衍射光柵,確定它是一種光波,波長為10-10m的數量級[6]。倫琴獲19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發(fā)現的X射線開創(chuàng)了醫(yī)學影像技術,利用X光機探測骨骼的病變,胸腔X光片診斷肺部病變,腹腔X光片檢測腸道梗塞。

  CT成像也是利用X射線成像,CT成像既可以提供二維(2D)橫切面又可以提供三維(3D)立體表現圖像,它可以清楚地展示被檢測部位的內部結構,可以準確確定病變位置。當今,各醫(yī)院都設置放射科,X射線在醫(yī)學上得到充分利用。X射線的發(fā)現不僅對醫(yī)學診斷有重大影響,還直接影響20世紀許多重大科學發(fā)現。1913-1914年,威廉•享利•布拉格(willianHenrgBragg)和威廉•勞侖斯•布拉格(WillianLawrenceBragg)提供布拉格方程[6,P140]2dsinα=kλ(k=1,2,3…)式中d為晶格常數,α為入射光與晶面夾角,λ為X射線波長。

  布拉格父子提出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分子結構,創(chuàng)立了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這一學科,布拉格父子獲19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當今,X射線衍射儀不僅在物理學。研究,而且在化學、生物、地質、礦產、材料等學科得到廣泛應用,所有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科研院所和大多數高等學校都有X射線衍射儀,它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必備儀器。1907年,威廉•湯姆孫(W•Thomson)發(fā)現電子,電子質量me=9。

  11×10-31kg,電子荷電e=-1。602×10-19C。電子的荷電性引發(fā)了20世紀產生革命。1947年,美國的巴丁、布萊頓和肖克利研究半導體材料時,發(fā)現Ge晶體具有放大作用,發(fā)明了晶體三極管,很快取代電子管,隨后晶體管電路不斷向微型化發(fā)展。1958年,美國的工程師基爾比制成第一批集成電路。1971年,英特爾公司的霍夫把計算機的中央處理器的全部功能集成在一塊芯片上,制成世界上第一個微處理器。80年代末,芯片上集成的元件數已突破1000萬大關。微電子技術改變了人類生活,微電子技術稱雄20世紀,進入21世紀微電子產業(yè)仍繼續(xù)稱雄。到各個工業(yè)區(qū)看看,發(fā)現電子廠比比皆是,這真是小小電子轉動了整個地球啊!電子不僅具有荷電性,還具有荷磁性。

  1925年,烏倫貝克—哥德斯密脫(Uhlenbeck-Goudsmit)提出自旋假說,每個電子都具有自旋角動量S軋,它在空間任意方向上的投影只可能取兩個數值,Sz=±h2;電子具有荷磁性,每個電子的磁矩為MSz=芎μB(μB為玻爾磁子)[7]。電子的荷磁性沉睡了半個多世紀,直到1988年阿貝爾•費爾(AlberFert)和彼得•格林貝格爾(PeterGrünberg)發(fā)現在Fe/Cr多層膜中,材料的電阻率受材料磁化狀態(tài)的變化呈顯著改變,其機理是相臨鐵磁層間通過非磁性Cr產生反鐵磁耦合,不加磁場時電阻率大,當外加磁場時,相鄰鐵磁層的磁矩方向排列一致,對電子的散射弱,電阻率小。利用磁性控制電子的輸運,提出巨磁電阻效應(giantmagnetoresistance,GMR),磁電阻MR定義MR=ρ(0)+ρ(H)ρ(0)×100%式中ρ(0)為零場下的電阻率,ρ(H)為加場下的電阻率[8]。GMR效應的發(fā)現引起科技界強烈關注,1994年IBM公司依據巨磁電阻效應原理,研制出“新型讀出磁頭”。

  此前的磁頭是用錳鐵磁體,磁電阻MR只有1%-2%,而新型讀出磁頭的MR約50%,將磁盤記錄密度提高了17倍,有利于器件小型化,利用新型讀出磁頭的MR才出現筆記本電腦、MP3等,GMR效應在磁傳感器、數控機庫、非接觸開關、旋轉編碼器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阿爾貝?費爾和彼得?格林貝格爾獲200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1993年,Helmolt等人[9]在La2/3Ba1/3MnO3薄膜中觀察到MR高達105%,稱為龐磁電阻(Colossalmagnetoresistance,CMR),鈣鈦礦氧化物中有如此高的磁電阻,在磁傳感、磁存儲、自旋晶體管、磁制冷等方面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引起凝聚態(tài)物理和材料科學科研人員的極大關注[10-12]。然而,CMR效應還沒有得到實際應用,原因是要實現大的MR需要特斯拉量級的外磁場。

  問題出在CMR產生的物理機制還沒有真正弄清楚。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13]:“就一個粒子來說,如果由于自身內部的過程使它的能量減小了,它的靜質量也將相應地減小。”提出著名的質能關系式△E=△m莓C2式中△m。表示經過反應后粒子的總靜質量的減小,△E表示核反應釋放的能量。愛因斯坦又提出實現熱核反應的途徑:“用那些所含能量是高度可變的物體(比如用鐳鹽)來驗證這個理論,不是不可能成功的。”按照愛因斯坦的這一重大物理學理論。

  1938年物理學家發(fā)現重原子核裂變。核裂變首先被用于戰(zhàn)爭,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迫使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于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后來原子能很快得到和平利用,1954年莫斯科附近的奧布寧斯克原子能發(fā)電站投入運行。2009年,美國有104座核電站,核電站發(fā)電量占本國發(fā)電總量的20%,法國有59臺機組,占80%;日本有55座核電站,占30%。

  截至2015年4月,我國運行的核電站有23座,在建核電站有26座,產能為21。4千兆瓦,核電站發(fā)電量占我國發(fā)電總量不足3%,所以我國提出大力發(fā)展核電,制定了到2020年核電裝機總容量達到58千兆瓦的目標。核能的利用,一方面減少了化石能源的消耗,從而減少了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有力地解決能源危機。利用海水中的氘和氚發(fā)生核聚變可以產生巨大能量,受控核聚變正在研究中,若受控核聚變研究成功將為人類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那時,能源危機徹底解除。

  20世紀最杰出的成果是計算機,物理學是計算機硬件的基礎。從1946年計算機問世以來,經歷了第一至第五代,計算機硬件中的電子元件隨著物理學的進步,依次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超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用的是磁性材料,隨著物理學的進步,磁性材料的性能越來越高,計算機的硬盤越來越小。近日在第十六屆全國磁學和磁性材料會議(2015年10月21—25日)上獲悉,中科院強磁場中心、中科院物理所等,正在對斯格明子(skyrmions)進行攻關,斯格明子具有拓撲納米磁結構,將來的筆記本電腦的硬盤只有花生大小,ipod平板電腦的硬盤縮小到米粒大小。量子力學催生出隧道二極管,量子力學指導著研究電子器件大小的極限,光學纖維的發(fā)明為計算機網絡提供數據通道。

  1916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受激輻射原理,時隔44年,哥倫比亞大學的希奧多•梅曼(TheodoreMaiman)于1960制成第一臺激光器[14]。由于激光具有單色性好,相干性好,方向性好和亮度高等特點,在醫(yī)療、農業(yè)、通訊、金屬微加工,軍事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激光在其他方面的應用暫不展開論述,只談談激光加工技術在工業(yè)生產上的應用。

  激光加工技術對材料進行切割、焊接、表面處理、微加工等,激光加工技術具有突出特點:不接觸加工工件,對工件無污染;光點小,能量集中;激光束容易聚焦、導向,便于自動化控制;安全可靠,不會對材料造成機械擠壓或機械應力;切割面光滑、無毛刺;切割面細小,割縫一般在0。1-0。2mm;適合大件產品的加工等。在汽車、飛機、微電子、鋼鐵等行業(yè)得到廣泛應用。2014年,僅我國激光加工產業(yè)總收入約270億人民幣,其中激光加工設備銷售額達215億人民幣。

  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赤崎勇、天野浩、中山修二等三位科學家,是因為他們發(fā)明了藍色發(fā)光二極管(LED),幫助人們以更節(jié)能的方式獲得白光光源。他們的突出貢獻在于,在三基色紅、綠、藍中,紅光LED和綠光LED早已發(fā)明,但制造藍光LED長期以來是個難題,他們三人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明了藍光LED,這樣三基色LED全被找到了,制造出來的LED燈用于照明使消費者感到舒適。這種LED燈耗能很低,耗能不到普通燈泡的1/20,全世界發(fā)的電40%用于照明,若把普通燈泡都換成LED燈,全世界每個節(jié)省的電能數字驚人!物理學研究給人類帶來不可估量的益處。

  2010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科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Novoselov),因發(fā)明石墨烯材料,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目前,集成電路晶體管普遍采用硅材料制造,當硅材料尺寸小于10納米時,用它制造出的晶體管穩(wěn)定性變差。而石墨烯可以被刻成尺寸不到1個分子大小的單電子晶體管。

  此外,石墨烯高度穩(wěn)定,即使被切成1納米寬的元件,導電性也很好。因此,石墨烯被普遍認為會最終替代硅,從而引發(fā)電子工業(yè)革命[14]。2012年,法國科學家沙吉•哈羅徹(Serge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wèi)•溫蘭德(DavidJ。win-land),在“突破性的試驗方法使得測量和操縱單個量子系統成為可能”。他們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這一領域的研究朝著基于量子物理學而建造一種新型超快計算機邁出了第一步[16]。

  2013年,由清華大學薛其坤院士領銜、清華大學物理系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組成的實驗團隊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早在2010年,我國理論物理學家方忠、戴希等與張首晟教授合作,提出磁性摻雜的三維拓撲絕緣體有可能是實現量子化反常霍爾效應的最佳體系,薛其坤等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開展實驗研究,從實驗上首次觀測到量子反?;魻栃?。我們使用計算機的時候,會遇到計算機發(fā)熱、能量損耗、速度變慢等問題。

  這是因為常態(tài)下芯片中的電子運動沒有特定的軌道、相互碰撞從而發(fā)生能量損耗。而量子霍爾效應則可以對電子的運動制定一個規(guī)則,電子自旋向上的在一個跑道上,自旋向下的在另一個跑道上,猶如在高速公路上,它們在各自的跑道上“一往無前”地前進,不產生電子相互碰撞,不會產生熱能損耗。通過密度集成,將來計算機的體積也將大大縮小,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做成現在的iPad那么大。因此,這一科研成果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17]。物理學的每一個重大發(fā)現、重大發(fā)明,都會開辟一塊新天地,帶來產業(yè)革命,推動社會進步,創(chuàng)造巨大物質財富??v觀科學與技術發(fā)展史,可以看出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

  3結語

  論述了X射線,電子、半導體、原子能、激光、藍光LED等的發(fā)現或發(fā)明對人類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自然得出結論,物理學是科技創(chuàng)新的源泉。打開國門看一看,美國的著名大學非常注重大學物理,加州理工大學所有一、二年級的公共物理課程總學時為540,英、法、德也在400-500學時[18]。國內高校只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大學物理課程做到了與國際接軌,以他們的數學與應用數學為例,大一開設:力學與熱學80學時,大學物理—基礎實驗54學時;大二開設:電磁學80學時,光學與原子物理80學時,大學物理—綜合實驗54學時;大三開設:理論力學60學時,大學物理及實驗總計408學時。在大力倡導全民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今天,高等學校理所應當重視物理學教學。各高校的理工科要按照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fā)的《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實驗教學基本要求》給足大學物理課程及大學物理實驗課時。

  參考文獻:

  〔1〕祝之光。物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0。

  〔2〕馬文蔚,周雨青。物理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I-V1。

  〔3〕倪致祥,朱永忠,袁廣宇,黃時中,大學物理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前言。

  〔4〕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課程教學基本要求[J]。物理與工程,2006,16(5)

  〔5〕教育部高等學校非物理類專業(yè)物理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非物理類理工學科大學物理實驗課程教學基本要求[J]。物理與工程,2006,16(4):1-3。

  〔6〕姚啟鈞,光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38-139。

  〔7〕張怪慈。量子力學簡明教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182-183。

  〔8〕孫陽(導師:張裕恒)。鈣鈦礦結構氧化物中的超大磁電阻效應及相關物性[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1。10-11。

  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篇二

  《 大學物理學史的作用 》

  摘要: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物理的實用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特別是物理學中所蘊含的歷史內容,使人們對物理學做了新的定位。將物理學史融入到大學物理教學中,不僅可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科學、理性思維,同時還能夠提升大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鍵詞:物理學史;大學物理教學;滲透;作用

  物理學是自然科學重要的分支。隨著物理教師對物理學史認知的加深,會恰當地將物理學史融入到物理教學中,使教學資源得以優(yōu)化,同時還可引導學生從哲學的角度思考物理問題,激發(fā)學生對大學物理的學習興趣。

  一、物理學史的概念及其特點

  (一)物理學史的概念

  物理學史是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研究物理學中的各種問題。人類對自然界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物理現象的認識是過程性的,而物理學史的基本研究任務就是對物理理論、物理定律以及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加以描述,將與物理學研究有關的自然科學、思維科學、人文科學等相互滲透,使物理學成為一門綜合性學科。

  (二)物理學史的特點

  物理學史再現了人類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屬于綜合性學科,是人類探索自然科學的歷程。其中所涵蓋的內容包括物理現象、物理規(guī)律的探索,科學家的思維方式以及物理學的研究方法等等,記述的任何一個物理研究成果都具有階段性和連貫性特點,都是多個研究成果的匯集。一個物理研究成果往往要經歷幾年、幾十年,甚至一個多世紀才會有突破性進展,足見物理學研究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研究者要經歷無數次的深入探索,還要運用正確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不僅要繼承和借鑒前人的結果,還要辯證地思考,才能夠獲得研究成果。可見,物理學史將人類探索物理世界的過程呈現出來,對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物理知識具有指導意義[1]。

  二、物理學史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滲透

  大學物理教學將物理學史滲入其中,賦予了物理知識以生命意義。大學物理教學圍繞著教材展開,雖然物理學知識豐富,但是教師要能夠將物理知識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就需要將物理學史滲透于大學物理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從社會歷史的角度理解物理知識,以哲學思維方式思考物理知識[2]。學生通過了解物理知識形成的過程,明確物理學來源于社會實踐,是科學用于實踐、執(zhí)著地追求真理所獲得的成果。大學物理學教學中,物理學史的滲透使物理學教學更富于生機和活力,可有效激發(fā)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三、物理學史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

  (一)引導學生認識物理學研究進程對工業(yè)發(fā)展的推動作用

  大學物理教師運用歷史的觀點開展教學,將已經固化的物理知識中加入歷史元素,活化物理知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知識應用能力。物理學史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研究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斷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比如,物理學理論對工業(yè)革命的貢獻是非常大的[3]。從17世紀到18世紀,牛頓力學為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奠定了基礎,它對其他學科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蒸汽機的研制以及機械工業(yè)的發(fā)展,改變了工業(yè)生產方式,滿足了當時工業(yè)社會的需要。進入到19世紀,法拉第和麥克斯韋的電磁理論形成,推動工業(yè)發(fā)展進入到電能時代,即為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工業(yè)生產中開始應用各種電氣設備,并向自動化方向發(fā)展。進入到20世紀,愛因斯坦建立了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各種微觀理論成果被研究出來。在工業(yè)技術領域中,半導體、電子計算機、空間科學等普遍應用,將工業(yè)文明推向了新高度,如今的物理學將成為推動工業(yè)4。0的強大動力源。學生從歷史的角度學習和探索物理學知識,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實現更為有效的學習效果。

  (二)物理學史對現今工業(yè)發(fā)展具有指導意義

  將物理學史滲入到大學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新型的物理觀,即對物理的學習不拘泥于單純的知識,而是要以探索的方式研究物理現象。物理學史更多地呈現了科學家探索自然奧秘、尋求自然規(guī)律的過程,從探索中獲得真理。現代的工業(yè)發(fā)展進程不斷加快,如果僅依賴于固有的知識很難實現工業(yè)創(chuàng)新[4]。物理學史對學生創(chuàng)新知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培養(yǎng)作用,特別是將情感教育貫穿于學生的物理學習中,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科學研究品質,令其以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待科學研究,并將這種態(tài)度運用到未來的工業(yè)建設中。綜上所述,在大學理工科專業(yè)教學中,大學物理是必修基礎課。近年來,物理學史被應用到大學物理教學中,使得大學物理教學及技術教學與思想教學融為一體,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和科學思維方式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非常有利。

  參考文獻:

  [1]代國章。將物理學史引入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中的作用與途徑探討[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2(8):153-155。

  [2]陳惠敏,門衛(wèi)偉。大學物理教學中穿插物理學史料的作用及方法探討[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9(2):100-104。

  [3]畢冬梅,趙利軍,支文。大學物理教學中引入物理學史的點滴體會[J]。長春大學大學學報,2010,20(8):108-111。

  [4]張玉峰,李一梅。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過程中的作用[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5(10):137-139。

有關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推薦:

1.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

2.物理學本科生畢業(yè)論文

3.物理學教學專業(yè)畢業(yè)論文

4.本科物理教育畢業(yè)論文

5.物理學實驗本科畢業(yè)論文

6.有關物理學畢業(yè)論文

物理學本科畢業(yè)論文

自19世紀啟蒙運動以來,嚴格的社會科學理論才真正建立。但是社會科學的萌芽,誕生的過程與發(fā)展的脈絡卻可以遍及人類文明的整個歷程,尤其是與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建立最早,發(fā)展最完善的學科物理學。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物理學本科畢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文檔為doc格式

精選文章

169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