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周邊旅游必去景點介紹
山西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西周邊旅游必去景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山西好去處
1.黛螺頂
黛螺頂(寺),位于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群區(qū)以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黛螺頂上。黛螺頂(寺)也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小朝臺”。五臺山的五座臺,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將轉遍五座臺頂,朝拜五尊文殊菩薩像成為“大朝臺”。但要做到“大朝臺”,需要較強的體力和充足的時間。黛螺頂把五座文殊菩薩像復制塑造后,集中在一起,來到這里朝拜了五座文殊菩薩像,等于轉遍了五座臺,所以叫“小朝臺”。
2.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忻州代縣城西北約30公里,是明代內長城線上的著名關隘,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從代縣縣城沒有公共交通到達景區(qū),只能包車前往,而在景區(qū)內游玩,也是完全靠步行。雁門關自古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這里最早的歷史可以追述到戰(zhàn)國時期的趙武靈王在此與匈奴作戰(zhàn);漢朝名將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曾經率兵和匈奴在此作戰(zhàn);在北宋時,雁門關成為宋與遼對峙的主戰(zhàn)場,家喻戶曉的楊家將的故事原型,就發(fā)生在這里,景區(qū)內還立有楊六郎的塑像。
3.蘆芽山
蘆芽山風景名勝區(qū)素稱“五百里奇秀蘆芽山”,是汾河、桑干河等五條河流的源頭區(qū),由萬年冰洞、蘆芽山、懸崖古棧道、石門懸棺、高山草甸、情人谷、寧武天池、汾河源頭、懸空村等景區(qū)組成。與蜚聲海內,人滿為患的五臺山不同,蘆芽山游人不多,是山西少有的幽雅清秀的目的地。
山西美食小吃
1.沁水河洛
河洛面又叫饸饹面,用壓河洛的機器,把面和了,擰成圓柱型(大小根據機器而定)。放在機器里,等水燒開了,把面壓在里面就行了,熟后盛出來放涼水里過下(這步依據個人口味而來),放在碗里,澆上鹵子就可以吃了。
2.陽城雜割
“雜割”在陽城,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羊“雜割”,一類是牛“雜割”,好像前者更正宗一些,用的是羊肚、羊血和羊湯做成。尤其在冬天的早晨,吃一碗是又香又辣,填飽了肚子,又暖和了身子,那真叫痛快。這種吃食,是混合了葷素的原料在里邊,有豬羊牛的下水、血塊處理做成的成品,還有白蘿卜、冬瓜、豆角等蔬菜在里邊,而且湯湯水水,極易下口,雜字大概如此而來吧。
3.陵川面羊
每年陰歷六月初六, 姥姥、舅舅都要給外孫、外甥送“羊”,“羊”是一種面食,用面粉加工而成,也叫“面羊”。 當地許多人家每年都要制作“面羊”送給自己的外孫女。做法:將揉好的面團平均分成幾份,把面揉成長條,彎曲,成為月牙形,再揉一個圓形的面團,放在上面,用干凈的梳子在面團表面輕輕壓上花紋,再用剪刀剪出象征羊毛的造型,在一端將面團從中間剪開,象征羊腿,在另一端,裝上兩粒黑豆,成為“面羊”的眼睛。
山西特產手信
1.孝義火燒
火燒是我省孝義具有特殊風味的一種餅類小吃,孝義火燒有咸火燒、糖火燒、菜火燒之分。咸火燒是內包咸鹽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時,若佐以蔥花、大蒜、醋、醬油、鹽、味精,更是美味可口。糖火燒的制作將老酵、堿面和涼水一起放入盆內攪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團、面和好后,以手蘸涼水反復搓揉,直到面團光潤時,蓋上濕布餳30分鐘。同時把紅糖、芝麻醬、桂花攪拌調成糖醬。然后把面團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長條、切塊、摁扁,再橫著搟成五寸長、三寸寬的厚片,然后,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著厚片的左端將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時勁頭要勻,動作要利落),“啪”地一聲橫落案板上成為尺把長的面片。上面抹勻糖醬,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輕輕向外伸長,同時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卷成卷,搓勻后揪成面劑,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圓餅。按此法將其余面塊全部做完。
2.應縣紫皮大蒜
產于恒山腳下應縣小石口一帶,蒜皮紫紅,頭肥瓣大,辛辣味濃,外皮松而內瓣衣緊。如果把紫皮蒜放在大馬車輪胎下軋過去,就會看到一種奇怪現象,蒜頭在輪胎剛碰著的時候,只聽“啪”的一聲,便分成數瓣向兩側飛射出去,決不象一般蒜被壓碎。紫皮蒜做的蒜泥和一般蒜的蒜泥不同,一般蒜泥隔夜變色變味,而應縣紫皮蒜泥卻可以放二、三天,色味如初不變。 紫皮蒜品質優(yōu)良,每到秋季上市,人們便爭相購買,或編成大掛吊在屋檐頭,或攜帶它鄉(xiāng)贈送親友。 如今的應縣紫皮蒜,已成為出口的土特產品。當地諺語說:“應縣紫皮蒜,馬車軋不爛”,就是形容它的品質高超。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