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旅游攻略
嵩山是道教五岳圣地之一,舊時漢族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中岳嵩山君神。古稱中岳,為中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淼氖轻陨?a href='http://wyyxscd8644.com/lvyouzhishi/gonglue/' target='_blank'>旅游攻略,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嵩山概況
嵩山,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位于河南省西部,屬伏牛山系,地處登封市西北面,是五岳的中岳??偯娣e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嵩山地處中原,東西橫臥,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平王遷都洛陽后,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岳嵩山。嵩山又分為少室山和太室山兩部分,共72峰。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位于太室山,高1491.7米;最高峰連天峰位于少室山,高1512米。嵩山北瞰黃河、洛水,南臨潁水、箕山,東接五代京都汴梁,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素有"汴洛兩京、畿內(nèi)名山"之稱。于奇異的峻峰,宮觀林立,故為中原地區(qū)第一名山。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对娊?jīng)》有"嵩高惟岳,峻極于天"的名句。
地理位置
嵩山屬 伏牛山系,中國 五岳之一,因位居 中原大地之中, 天地之中,通稱為 中岳。嵩山東西橫臥,雄峙中原,海拔最低為350米,最高處為1512米,主峰峻極峰1492米。環(huán)山地跨 新密、 登封、汝州、 鞏義、 偃師、 伊川等市縣。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12°56′07″至113°11′32″,北緯34°23′31″至34°35′53″。
氣候特點
屬北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平均降水量640.9毫米。四季分明并各具特色,一年中7月最熱,平均氣溫27.3℃,1月最冷,平均氣溫0.2℃。
嵩山旅游必去觀光地方:
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 太和十九年(495年)。據(jù)傳,印度名僧菩提達摩禪師曾駐錫于此。唐初,少林寺十三棍僧救過秦王 李世民,貞觀年間(627年~649年)重修少林寺,唐代以后僧徒在此講經(jīng)習武,禪宗和少林寺名揚天下,千年來少林僧人潛心研究佛法與武學,使得佛教文化在中國廣為傳播,影響日漸深遠,少林武術(shù)更是中華武術(shù)的瑰寶,蠻聲海內(nèi)外。與少林寺題材相關(guān)的電影、電視劇經(jīng)久不衰,反應了現(xiàn)代人對少林精神的喜愛?,F(xiàn)存建筑有山門、 方丈室、達摩亭、白衣殿、 千佛殿等,已毀的 天王殿、大雄寶殿等已修復。千佛殿中有著名的明代“五百羅漢朝 毗盧”壁畫,壁畫約300多平方米。
塔林在少林寺西300米的山腳下,是自唐朝以來歷代少林寺主持的墓地,1000多年來,已經(jīng)建成250多座,是我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態(tài)各異,大多有雕刻和題記,反應了各個不同時期的建筑風格,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的寶庫。
1983年,國務院確定 少林寺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2007年5月8日,登封市嵩山少林寺景區(qū)被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2010年8月1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將包括少林寺在內(nèi)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作為少林寺的組成部分,還有達摩當年面壁處的初祖庵、慧可的二祖庵。初祖庵在少林寺塔院北之山巔上,今存北宋宣和七年(1125)所建大殿,闊進各三間,單檐歇山頂建筑,1983年曾落架按原貌重修。二祖庵在少林寺對面的缽盂峰頂,今存硬山式小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清碑數(shù)通。
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太室山西麓,創(chuàng)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唐為紀念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為尼,更名為永泰寺。寺內(nèi)現(xiàn)有大雄殿、毗尼殿等,系清代建筑。塔兩座,分別為唐朝和明朝所建。門前經(jīng)幢兩座,上刻陀羅尼經(jīng),系唐代造。寺外有唐碑一通,述寺史沿革。寺院四面群峰環(huán)峙,門前有溪澗流過,環(huán)境清幽秀麗。
會善寺
會善寺及琉璃戒壇,位于積翠峰下,原為魏孝文帝避暑離宮,恭陵王舍宮為寺,孝明帝時名閑居寺,隨代改名嵩陽寺、會善寺,后毀于兵火。唐初重建寺宇,武則天曾臨幸此寺,拜寺中高僧道安為國師。密教高僧一行和尚及其弟子元同在寺中創(chuàng)設(shè)戒壇,俗稱琉璃戒壇,是唐代全國重要戒壇之一。五代后梁時,此寺曾一度毀廢。宋初重建大殿,此后歷代皆有重修?,F(xiàn)存會善寺為一小院,院中大殿為元代建筑,面闊五間,三架進深,單檐歇山頂,斗拱碩大樸實,是嵩岳地區(qū)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小院西數(shù)百米處有唐建凈藏禪師塔,塔基高大,塔身粗壯,工藝奇巧,是古塔中之珍品。歷代住寺高僧除一行師徒外,又有道安禪師(俗稱老安和尚)及其弟子凈藏。
嵩岳寺
嵩岳寺,位于太室山南麓,亦是一林泉秀美的風景之區(qū)。原址為孝明帝之離宮, 正光元年(520)改為寺,初名永明閑居寺。隋唐兩代曾對寺院進行過大規(guī)模擴修。唐李邕《嵩岳寺碑》載:寺院為一廣大佛剎,“殫極國材,濟濟僧徒,彌七百眾,落落殿宇一千間”。當時寺中有七佛殿(風陽殿)、定光佛堂、無量佛殿、禪院等。北魏時所建寶塔仍存,俗稱嵩岳寺塔,磚構(gòu),密檐式,塔高40余米,15層,平面是12角形,“發(fā)地四鋪而聳,凌空八相而圓,方丈十二,戶牖數(shù)百”,至今不失其偉岸壯麗。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古的密檐式磚塔。
少室寺
少室寺, 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鎮(zhèn)葦園溝村自然村,古名弘化寺,意為“弘揚佛法,教化眾生”的佛門凈地,屬于中岳嵩山七十二寺院之一,因其位居中岳嵩山之 少室山 南麓之故而以山得名少室寺。該寺建于唐初而毀于清末,新中國成立時尚有斷垣殘壁和數(shù)通古碑存在,歷經(jīng)過“”破壞,如今片跡不存。2014年6月,當?shù)卣鶕?jù)該寺附近佛教信徒申請,依照國家宗教信仰政策,同意批準恢復重建少室寺。
據(jù)《宋高僧傳卷第七——梁滑州明福寺彥暉傳》記載,梁代高僧釋彥暉[1]曾于嵩山 少室寺受大戒。明代高僧大覺 方念[2]禪師曾于少室寺幻休常潤禪師座下參學并繼其發(fā)緒。
據(jù)葦園溝自然村村民講,一名叫李四海的村民在種植莊稼時曾見到一塊寺院石碑,后不知去向。據(jù)該自然村老人相傳,該寺院原是十分有名的寺院,名氣在少林寺之上,但后來由于管理不善,寺僧惡貫滿盈,因搶劫、奸污等罪行深重,受到朝野震怒,下令鏟平寺院。下官將寺院拆平后,上奏皇上,皇上曰:“鏟平罷啦”。但下官把“罷”誤聽為“耙”,認為皇上不解恨,讓用耙再耙一下。于是,就用馬匹拉著帶有鋒利鐵刺的耙整整耙了3天才離去。
該寺經(jīng)鄭州市佛教協(xié)會會長、祖庭大少林禪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四十七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三十三代嗣祖沙門 釋永信禪師許可申請,得登封市石道鄉(xiāng)人民政府同意,由祖庭大少林禪寺永化堂上傳曹洞正宗四十五世、雪庭福裕禪師下傳三十一代嗣祖沙門 釋德政禪師駐錫開山籌資重興,于2015年5月8日被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批準恢復為佛教開放場所。
中岳廟
中岳廟是道教勝地,歷代名道士曾在此著書講經(jīng)。位于太室山東麓的黃蓋峰下,始建于秦,原名“太室祠”。漢武帝時增修“太室祠”,北魏時改名為中岳廟。唐宋時多次擴建,規(guī)模宏大;明崇禎十七年毀于大火,清朝多次重修。今日中岳廟基本上保留了當時的宏偉規(guī)模,具有明清 官式建筑規(guī)模格局和風格特點。中岳廟占地十萬平方米,廟院南北長650多米,東西寬160多米。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廟古建筑群的中軸線,沿中軸線由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 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zhèn)坊、化三門、峻極門、崇高峻極坊、中岳大殿、寢 殿、御書樓,共十一進。天中閣后面的六角亭,配天作鎮(zhèn)坊與崇圣門之間的六角亭,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臺基,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分別位于中軸線的兩側(cè)。廟的東西兩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宮、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和 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廟內(nèi)有330株 古柏、一百通石碑,及神鼎、鐵人等眾多文物。
中岳大殿:又叫峻極殿,是中岳廟中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歇山式殿頂,黃琉璃瓦頂,七踩和九踩斗拱,透花欞子門窗,金碧輝煌,素有“臺閣連云,甍瓦映日”之稱。大殿內(nèi)吊 游龍?zhí)旎ò?,下鋪磨光青石地面。殿?nèi)正座為五米高的中岳大帝塑像,即 殷朝“聞騁”,經(jīng)歷代帝王加封為“祟圣大帝天中王”。塑像兩邊有使臣侍者和鎮(zhèn)殿將軍方弼、方相塑像,高七米,執(zhí)斧荷鉞,威風凜凜。明 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年)大殿毀于火。清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重建。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于 太室山南麓,原名為嵩陽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 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初為佛教活動場所,僧待多達數(shù)百人。 隋煬帝大業(yè)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改為道教活動場所。宋仁宗景祜二年(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以后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jīng)典的教育場所。嵩陽書院是我國古代高等學府之一,它與湖南長沙的 岳麓書院,江西廬山的 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 睢陽書院,并稱我國古代的四大書院。明末書院毀于兵火,清各代重修增建,鼎盛時期,學田1750多畝,生徒達數(shù)百人,藏書達2000多冊。清代末年,廢除科舉制度,設(shè)立學堂,經(jīng)歷千余年的書院教育走完了它的歷程。但是,書院作為中國古代教育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永遠載入史冊。
嵩陽書院建筑基本保持了清代的建筑布局,南北長128米,東西寬78米,占地面積9984平方米。中軸建筑共分五進院落,由南向北,依次為大門,先圣殿,講堂,道統(tǒng)祠和藏書樓,中軸線兩側(cè)配房相連,共有古建筑106間,多為硬山滾脊灰筒瓦房,古樸大方,雅致不俗,與中原地區(qū)眾多的紅墻綠瓦,雕梁畫棟的寺廟建筑截然不同,具有濃厚的地方建筑特色。
觀星臺
嵩山 觀星臺,即告成觀星臺,大約建于1276年,設(shè)計者是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搖籃。唐代僧人一行在會善寺編修了《大衍歷》。當時像登封觀星臺這樣的建筑在全國有27處,而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滄桑, 登封觀星臺成為碩果僅存的一座。此觀星臺距今已有700余年歷史,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學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家在天文學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價值,1961年3月4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