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名將白起簡介
白起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號稱“人屠”,為秦昭王征戰(zhàn)六國,曾在伊闋之戰(zhàn)大破魏韓聯(lián)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zhàn)重創(chuàng)趙國主力,功勛赫赫,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白起人物簡介
白起(?—前257年),嬴姓白氏,名起,其先祖為秦國公族,故又稱公孫起。郿(今陜西眉縣)人,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號稱“人屠”,為秦昭王征戰(zhàn)六國,曾在伊闋之戰(zhàn)大破魏韓聯(lián)軍,攻陷楚國國都郢城,長平之戰(zhàn)重創(chuàng)趙國主力,功勛赫赫,是繼中國歷史上自孫武、吳起之后又一個杰出的軍事家、統(tǒng)帥,與廉頗、李牧、王翦并稱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位列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升任為大良造,領(lǐng)兵攻陷魏國,占據(jù)大小城池六十一個。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lián)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白起人物生平
嶄露頭角
白起出生的年代,秦的國力就已經(jīng)十分強大了,秦昭王十二年,秦國制定了東進擊敗三晉圖謀天下的大戰(zhàn)略,強將成了秦國最急需的人才。秦昭王是一個雄心勃勃的霸者,即位之后繼續(xù)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lǐng)兵攻打韓國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lián)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實擊虛、先弱后強的戰(zhàn)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lián)軍后方,多次擊破聯(lián)軍分隊及后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lián)軍主力包圍于伊闕,最終滅韓魏聯(lián)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zhàn)白起一戰(zhàn)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fā)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chǔ)。
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lián)合攻下垣城。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
受封武安
秦楚丹陽、藍田之戰(zhàn)后,楚國國勢走向衰微。伊闕之戰(zhàn),秦軍大勝,秦國意圖展開南面攻勢,繼續(xù)削弱楚國。秦昭襄王寫信給楚頃襄王,要率領(lǐng)諸侯與楚“爭一旦之命”。楚頃襄王只得同秦講和,并娶秦女為婦。以后的秦昭襄王二十二年、二十三年,楚頃襄王都與秦昭襄王政治會盟,表示服從于秦。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國出現(xiàn)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后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于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后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1年),白起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講和。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后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qū),自斷后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后,大破楚軍,攻占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占了楚國巫、黔中郡。
楚頃襄王遷都到陳后,聚集楚東地的武裝,僅得10余萬人,向西雖奪回了被秦占去的江旁15個邑,但已不能同秦抗衡。經(jīng)過秦國一連串的打擊后,楚國一蹶不振,直到最后被秦滅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yǎng)軍士,戰(zhàn)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上黨之爭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韓國的趙、魏聯(lián)軍,大破聯(lián)軍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趙將賈偃交戰(zhàn),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韓國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韓國南陽太行道,斷絕韓國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占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韓國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愿降秦,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韓國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韓國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韓國。韓、趙聯(lián)合,就可以抵御秦國了。”于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趙豹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后帶來的禍患一定大于得到的好處。”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fā)動百萬大軍作戰(zhàn),經(jīng)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zhàn)、愛惜將士,野戰(zhàn)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于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zhàn)點燃了導火索。
長平之戰(zhàn)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龁攻韓,奪取上黨,然后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shù)十里,星羅棋布,互相連接。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zhàn),發(fā)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鞈?zhàn)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占趙軍前線重鎮(zhèn)光狼城。
趙軍于空倉嶺陷落后,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筑壘壁而守之”,結(jié)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于空倉嶺南北幾十里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zhàn)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tài)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于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后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gòu)筑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zhàn)術(shù)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么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zhàn)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zhàn)?!稇?zhàn)國策·齊策二》載:“秦攻趙長平,趙無以食,請粟于齊而齊不聽。”戰(zhàn)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xù)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chǎn)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zhàn)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巨額消耗使得趙國經(jīng)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于結(jié)束戰(zhàn)爭。加之瘀與之戰(zhàn),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幸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zhàn),或許秦國并不是不能戰(zhàn)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其實“紙上談兵”的趙括只是執(zhí)行了趙王的旨意,換將是趙王主動和無奈的選擇,是趙王冒險尋求戰(zhàn)略大決戰(zhàn)的想法的體現(xiàn)。[5]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lǐng)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采取后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zhàn)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后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gòu)筑的袋形埋伏圈;然后從側(cè)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后,奇襲了趙軍的最后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于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后方。趙軍由于一味進攻,重兵集結(jié)前線,導致后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占,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后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后,襲占百里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zhàn)術(shù)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zhàn)場秦軍卻一副節(jié)節(jié)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zhàn)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mào)然采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shè)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shè)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xiàn)在趙軍背后,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wěn)定軍心,命令數(shù)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沖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zhàn)勢危急,只得構(gòu)筑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征調(diào)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zhàn),加封應征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nèi)督戰(zhàn),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zhàn)。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饑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jié)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zhàn),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愿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復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后會成為災亂。”于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的士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zhàn),秦軍先后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后因趙國的平原君寫信給其妻子的弟弟魏國的信陵君,委托他向魏王發(fā)兵救趙,于是信陵君就去求魏王發(fā)兵救趙,魏王派晉鄙率十萬大軍救趙。但由于秦昭襄王的威脅,魏王只好讓軍隊在鄴城待命。信陵君為了救趙,只好用侯嬴計,竊得虎符,殺晉鄙,率兵救趙,在邯鄲大敗秦軍,才避免趙國過早滅亡。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后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領(lǐng),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韓國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愿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jīng)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yǎng)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jié)下仇怨。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fā)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fā)重兵支援,結(jié)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愈,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fā)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于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nèi)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nèi)應戰(zhàn),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fā)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shù)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后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jié)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后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jīng)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三月后,秦軍戰(zhàn)敗消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于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陜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白起拿起劍自刎時,仰天長嘆:“我對上天有什么罪過,竟落得如此下場?”過了好一會兒,他又說:“我本來就該死。長平之戰(zhàn),趙軍降卒幾十萬人,我用欺騙的手段把他們?nèi)炕盥窳?,這就足夠死罪了!”說完自殺。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
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后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tǒng)帥的人選。白起死非其罪,秦人很憐惜他,鄉(xiāng)邑地方都建祠祭祀。
殺神白起
傳奇人物,六國時期斬殺將領(lǐng)士兵逾百萬人,攻破城池約70余座。殺神白起,也稱人屠。
白起是戰(zhàn)國中的傳奇人物,便是在現(xiàn)代,他也有著戰(zhàn)神、殺神等美譽。白起一生領(lǐng)兵打仗無數(shù),以秦國一國之兵力征戰(zhàn)于六國之間,在期間殲滅了六國軍隊一百余萬,攻占了六國的大小城池七十余座。而且他的能力使他在那個戰(zhàn)火連天的時代未嘗敗績。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戰(zhàn)功最輝煌的將軍,也是戰(zhàn)國時最顯赫的大將,征戰(zhàn)沙場三十余載使他的聲名大盛,六國的軍隊對他是聞風喪膽。史書上有確切的記載:所有的國家都不敢與秦戰(zhàn),后面加了一個注釋,就是因為秦人有此將軍!這就是他在戰(zhàn)國時所擁有的威名,畢竟像這種可以使敵軍心中無法升起一絲的戰(zhàn)意的將領(lǐng),在戰(zhàn)爭史上是很少見的。他為秦國平定六國而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立下了不世之功。
白起的功績在當時更是無人可相較之,在伊闕之戰(zhàn)中斬殺韓魏聯(lián)軍24萬,此戰(zhàn)役是在白起任左更時所發(fā)生,他出兵攻韓、魏,采用避實擊虛、各個急迫的戰(zhàn)術(shù)全殲了韓魏聯(lián)軍于伊闕,斬獲了敵軍首級二十四萬,俘虜了大將公孫喜,攻險了五座撐持。其后更是大破楚軍,攻入了楚國國都郢,迫使楚國遷都。在長平之戰(zhàn)一舉殲滅了趙軍四十五萬人,開創(chuàng)了我國戰(zhàn)爭史上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zhàn)。他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了武安君,全靠他的卓越功績。因他身為戰(zhàn)國四大名將之首,所以使他殺神、戰(zhàn)神等外號更盛了。
白起歷史評價
蔡澤:“楚地方數(shù)千里,持戟百萬,白起率數(shù)萬之師以與楚戰(zhàn),一戰(zhàn)舉鄢郢以燒夷陵,再戰(zhàn)南并蜀漢。又越韓、魏而攻強趙,北阬馬服,誅屠四十余萬之眾,盡之于長平之下,流血成川,沸聲若雷,遂入圍邯鄲,使秦有帝業(yè)。楚、趙天下之強國而秦之仇敵也,自是之后,楚、趙皆懾伏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勢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而遂賜劍死于杜郵。”
蘇代:“武安君所為秦戰(zhàn)勝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漢中,北禽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蘇厲:“是攻用兵,又有天命也。”
寒泉子:“夫攻城墮邑,請使武安子。”
秦昭襄王:“君嘗以寡擊眾,取勝如神,況以強擊弱,以眾擊寡乎?”
趙勝:“武安君之為人也,小頭而銳下,瞳子白黑分明,視瞻不轉(zhuǎn)。小頭而銳下者,斷敢行也。瞳子白黑分明者,見事明也。視瞻不轉(zhuǎn)者,執(zhí)志強也??膳c持久,難與爭鋒。”
陳馀:“白起為秦將,南征鄢郢,北阬馬服,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
張?zhí)疲?ldquo;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zhàn)勝攻取,破城墮邑,不知其數(shù),臣之功不如也。”
司馬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應侯。”“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
谷永:“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
揚雄:“秦將白起不仁,奚用為也。長平之戰(zhàn),四十萬人死,蚩尤之亂,不過于此矣。”
班固:“若秦因四世之勝,據(jù)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翦豺狼之徒,奮其爪牙,禽獵六國,以并天下。窮武極詐,士民不附,卒隸之徒,還為敵仇,猋起云合,果共軋之、急城殺人盈城,爭地殺人滿野。孫、吳、商、白之徒,皆身誅戮于前,而國滅亡于后。報應之勢,各以類至,其道然矣。”
何晏:“白起之降趙卒,詐而坑其四十萬,豈徒酷暴之謂乎?”
鄧艾:“忠臣一至此乎!白起之酷,復見于今日矣。”
孫楚:“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guān),噭噭讒口,火燎于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
李世民:“白起為秦平趙,乃被昭王所殺…乃君之過也,非臣之罪焉。”
趙蕤:“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
司馬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遞為秦將,拔齊破荊。趙任馬服,長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賁、離繼出,三代無名。 ”
杜甫:“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
趙匡胤:“此人殺已降,不武之甚,何受享于此?”
黃道周:“秦將白起,戰(zhàn)功濟濟,拔城如山,殺人如水,至于長平,殘猶莫比,四十萬人,一夕坑盡,應侯受知,武安失意,及敗請之,堅臥不起,士卒先遷,杜郵受死,雖君寡恩,實天報理。”
唐甄:“白起、趙奢、樂毅之屬,神于用兵,所向無敵。”
毛澤東:“論打殲滅戰(zhàn),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shù)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
看過秦國名將白起簡介的人還看了:
1.白起為什么叫殺神
2.名將白起是誰
5.名將白起的簡介
6.殺神白起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