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之“象”字起源
中國象棋,源遠流長,她不僅我國人民智慧的文明產(chǎn)物,亦是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下面學習啦小編給你介紹象棋之“象”字起源,歡迎閱讀。
象棋之“象”字起源
關(guān)于中國象棋的起源,眾所紛壇,說法不一。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就是從她的名字上論敘與溯源,相信可以從中窺探出她的源頭與來歷。由于筆者水平有限,難免有不正之處,請專家和棋迷朋友們指正。在我國古代,據(jù)說象棋最早由虞舜為了教他弟弟發(fā)明的,因為他的弟弟叫象,故名象棋。也有人認為象棋的名稱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屈原弟子的著作《楚辭·招魂》里的“菎蔽象棋,有六博些”之句,或來源于劉向《說苑》中所載孟嘗君“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之說。但筆者則比較傾心認為,——北周武帝制《象經(jīng)》,有日月星辰的象,象棋名稱由此而來。從這點認可上出發(fā),又從唐代寶應象戲的演變上得以佐證。80年代,蘇聯(lián)東方學家切列考夫院士也曾著文提出,象棋是由《易經(jīng)》中陰陽八卦原理創(chuàng)造發(fā)明的。
可見,中國象棋之“象”字,與中國古代文化息息相關(guān)。在中國古代,人們通過對自然和宇宙的認知探秘,發(fā)展了陰陽數(shù)理、五行八卦之學說,曾十分風行,且在大眾身上根深蒂固。在這種文化大背景下,象棋得以應運而生當然合乎邏輯。筆者從遺留的古棋盤石上探秘研究,得以鑄就本文,也讓棋迷朋友們領(lǐng)略一下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
在百歲棋王謝俠遜的故鄉(xiāng)(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騰蛟鎮(zhèn))南面有一名“薛岙”村子,村里有一塊古棋盤石(圖一),長寬各五十一公分高十一公分,四邊刻著云頭紋。相傳是宋朝薛昌榮(1076-1131)所有。六十年代,因棋盤格路不明,有位周氏村民(健在)想改成現(xiàn)制棋盤,但格路不夠,沿著原線刻了幾條線路后,就沒有再刻下去了。
史傳,北周武帝宇文邕于公元569年制《象經(jīng)》成集百官講解, 唐初《象經(jīng)》失傳,僅留王褒《象經(jīng)序》,庚信《象戲賦》和《進象經(jīng)賦表》三篇遺文,后人圍繞著北周象戲的真實形狀從明朝到今難下定論。王褒“象經(jīng)序”如下:一曰天文,以觀其象天,日月星是也;二曰地理,以法其形地,水木金土是也;三曰陰陽,以順其本,陽數(shù)為先,本于天,陰數(shù)為先,本于地是也;四曰時令,以正其序,東方之色青,其余三色,例皆如之是也;五曰算數(shù),以通其變,俯仰則為天地日月星,變通則為水火金木土是也;六曰律呂,以宣其氣,在子取未,取丑是也;七曰八卦,以定其位,至震取兌,至離取坎是也。八曰忠孝,以惇其教,出則盡忠,入則盡孝是也;九曰君臣,以事其禮,不可以貴凌賤,直而為曲,不可以卑畏尊,隱而無犯是也;十曰文武,以成其務(wù),武論七德,文表四教是也;十一曰禮儀,以制其則,居上驕,為下盡敬,進退有度可法是也;十二曰觀德,以考其行,定而后求,義而后取,時然言,樂然后笑是也。或升進以報德,義以遷善;或黜退出貶過,事在懲惡;或以沉審為貴,正其瞻視;或以徇齊為功,明其糾察。得失表于隆替,在賤必申;怠敬彰于勤沮,處尊思屈;言崇于拱璧,一德逾于華衰。 (若讀者有興趣研究與了解,可以點擊鏈1、王褒《象經(jīng)序》解讀分析;2、庚信《象戲賦》原文及注解。
我們再讀東漢邊韶《塞賦》(漢恒帝146-167前后):“始作塞者,其明哲乎。故其用物也約,其為樂也大。猶土鼓塊枹,空桑之瑟,質(zhì)樸之化,上古所耽也。然本其規(guī)模,制作有式;四道交正,時之則也;棋有十二,律呂極也;人操厥半,六爻列也;赤白色者,分陰陽也;乍亡乍存,像日月也;行必正直,合道中也;趨隅方折,禮之容也,迭往迭來,剛?cè)嵬ㄒ?周則復始,乾行健也;局平以正,坤德順也。然則塞之為義,盛矣大矣,廣矣博矣。質(zhì)象于天,陰陽在焉;取則于地,剛?cè)岱盅?施于人,仁義載焉;考之古今,王霸備矣;覽其成敗,為法式焉。”文中的“猶士鼓塊枹”“空桑之瑟”“趨隅方折”正是對旋螺運中大、小運的描述,其它文字,結(jié)合前面兩文可以做出相近解釋。北周象戲,正是吸收早期塞戲的特點和格五的點,(后漢書梁冀傳: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謂之格五)融入塞賦的陰陽、月令、易象、而成的。從而證明,李松福先生在“象棋史話”所講的:讀了漢邊韶的《塞賦》再讀北周王褒《象經(jīng)序》兩者有很相似的地方,說明周武帝的象戲源于西漢的塞戲這一觀點是正確的。周武帝對塞戲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大量的八卦理論和棋子數(shù)量,其真正目的是塞賦里“考之古今,王霸備矣,覽其成敗,為法式焉”增強群臣的軍略修養(yǎng),才有制象經(jīng)成集百僚講解的盛事。從北周象戲的格局窺探象棋最初的雛形,其時代藝術(shù)價值和群文修養(yǎng)昭然若示。而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從北周象戲到唐代寶應象戲,象棋始終秉承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始終以陰陽數(shù)理和時代人文精神作其核心,不斷地縱深處發(fā)展,演變……
寶應象戲是根據(jù)唐牛僧孺(779-847)撰寫的傳奇小說“玄怪錄”里的一則故事,大意是:汝南人岑順家貧,住在外族呂氏山宅中,夜間夢見天那軍和金象軍交戰(zhàn),有軍師進曰: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擊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甲次第不乖行。”王曰:“善”。于是鼓之,兩軍俱有一馬斜去三尺止,又鼓之,各有一步卒橫行一尺。又鼓之,車進。如是,鼓漸急,而各出物包,矢石亂交。順臾之間,天那軍大敗奔潰,殺傷涂地,王單馬南馳,數(shù)百人投西南隅,僅而免焉。醒后,面色憔悴。后來家人從床下挖出一座古墓,內(nèi)有甲胄數(shù)百,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枰,皆金銅成形。時間是寶應元年(762年)后人稱寶應象戲。
看了“象棋之“象”字起源”的人還看了:
4.國際象棋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