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的詩句
悲秋的詩句(精選2篇)
秋季是四季之一,是莊稼成熟的季節(jié)。是由夏季到冬季的過度季節(jié)。陰歷為7至9月立秋到立冬,陽歷為9至11月,天文為秋分到冬至這一段時間。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谋锏脑娋洌M軒椭酱蠹?
描寫秋天悲傷的詩句
1、誰家秋院無風人?何處秋窗無雨聲?
2、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3、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
4、別路垂楊柳,秋風凄管弦。
5、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6、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
7、風號沙宿瀟湘浦,節(jié)士悲秋淚如雨。
8、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9、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10、砧杵敲殘深巷月,梧桐搖落故園秋。
11、秋月仍圓夜,江村獨老身。
12、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1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14、人人解說悲秋事,不似詩人徹底知。
15、羅衾不耐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16、夕陽逢一雨,夜木洗清陰。
17、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18、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19、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20、相逢不用忙歸去,明日黃花蝶也愁。
21、霜景催危葉,今朝半樹空。
22、秋宵月色勝春宵,萬里霜天靜寂寥。
23、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24、素娥嘗藥去,烏鵲繞枝驚。
25、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26、秋老鐘山萬木稀,凋傷總屬劫塵飛。
27、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28、云中君不見,竟夕自悲秋。
悲秋的詩句(精選篇1)
1、夜半酒醒人不覺,滿池荷葉動秋風。
2、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3、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4、人生若只如初見,何必秋風畫悲傷。
5、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6、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7、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8、心緒逢搖落,秋聲不可聞。
9、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
10、西風吹葉滿湖邊,初換秋衣獨慨然。
11、萬影皆因月,千聲各為秋。
12、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夜人。
13、絲絲心欲碎,應是悲秋淚。
14、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問秋屏移淚燭。
15、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
16、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17、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18、出門未免流年嘆,又見湖邊木葉飛。
19、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20、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21、綠池落盡紅蕖卻,落葉猶開最小錢。
22、夜深獨與巖僧語,群動消聲舉世眠。
23、秋山野客醉醒時,百尺老松銜半月。
24、谷口樵歸唱,孤城笛起愁。
25、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
悲秋的詩句(精選篇2)
1、看蓬門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細雨,夜夜孤燈。——鄭板橋《沁園春·恨》
2、鴻雁在云魚在水。惆悵此情難寄?!淌狻肚迤綐贰ぜt箋小字》
3、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蘇軾《永遇樂·彭城夜宿燕子樓》
4、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虾迫弧读魟e王侍御維/留別王維》
5、獨出前門望野田,月明蕎麥花如雪?!拙右住洞逡埂?/p>
6、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7、黃鸝囀處誰同聽,白菊開時且剩過。——司空圖《白菊雜書四首》
8、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陽樓》
9、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哌m《除夜作》
10、獨上小摟春欲暮,愁望玉關芳草路。——韋莊《木蘭花·獨上小樓春欲暮》
11、古路無行客,寒山獨見君?!獎㈤L卿《碧澗別墅喜皇甫侍御相訪》
12、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鸚鵡對紅薔薇?!钌屉[《日射》
13、誰憐旅愁荏苒。謾長門夜悄,錦箏彈怨?!獜堁住督膺B環(huán)·孤雁》
14、璇室群酣夜,璜溪獨釣時?!獎⒒额}太公釣渭圖》
15、江村獨歸處,寂寞養(yǎng)殘生?!鸥Α斗顫A重送嚴公四韻》
16、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17、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杜甫《月夜》
18、君似孤云何處歸,我似離群雁?!茏现ァ恫匪阕印は纤屯鯊╅唷?/p>
19、永豐西角荒園里,盡日無人屬阿誰?!拙右住稐盍Χ住?/p>
20、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惻c義《雨晴·天缺西南江面清》
21、獨倚危欄,神游無際,天地猶嫌隘。——朱栴《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
22、愁看飛雪聞雞唱,獨向長空背雁行。——羅鄴《早發(fā)》
23、睡起莞然成獨笑,數聲漁笛在滄浪?!檀_《夏日登車蓋亭》
24、一枝紅杏出墻頭,墻外行人正獨愁?!獏侨凇锻局幸娦踊ā?/p>
25、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獜埦琵g《感遇十二首》
26、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李清照《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
27、嘆息老來交舊盡,睡來誰共午甌茶?!懹巍队木映跸摹?/p>
28、星稀河影轉,霜重月華孤?!獜埿⑾椤杜R江仙·試問梅花何處好》
29、眺聽良多感,徙倚獨沾襟。——李密《淮陽感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