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10篇(3)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范文九
我本身是個不怎么喜歡歷史的人,我不喜歡那些零碎的年代,難記的名字和影響,但當我翻來《明朝那些事兒》的時候,我對歷史產(chǎn)生了新的認識。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兒》第二部,主要講了“靖難之役”后的事情。靖難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開始了他輝煌的一聲,使大明變成了一個富強的帝國,一個佇立在世界民族之巔的龐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讓我真切的感受到這不只是書中描寫的人物,而是真實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現(xiàn)。有朱棣的殘忍毒辣有朱高熾的忠厚老實。
既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又有南下討平安南的偉烈。明朝經(jīng)歷了朱棣的造反,社會的穩(wěn)定,“仁宣之治”后的動蕩。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
最讓我有感觸的是朱祁鎮(zhèn),他在土木堡被敵軍也先活捉,后被喜寧陷害。經(jīng)歷了蒙古大漠的風沙,險死屠刀之下,被喜寧的詭計算計,他被當做傀儡,用來向大明要贖金,前前后后經(jīng)歷了九死一生,卻還是堅強的活著。后來雖然被救回來,卻被他的弟弟朱祁鈺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讓他回來了以后就處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卻很滿足,他帶著急促的步伐向南宮走去,當他打開大門的時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來人,因為在漫長的等待歲月中,她已經(jīng)哭瞎了自己的眼睛,當一切浮華散盡的時候,她還會在這兒等著他,此情可流轉,千載永不渝。
朱祁鎮(zhèn)這一生,從御駕親征的威風到被俘,被親人拋棄的落魄,再到復位時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沒有發(fā)生一樣,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見,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體會的?由于父親朱瞻基的早亡,年僅九歲的他便登上這個寶座。說起朱祁鎮(zhèn),也許有點人會對他恨之入骨,但我認為他雖不是一個明君,卻是一個好人。
另一個真正讓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謙,在“京城保衛(wèi)戰(zhàn)”中力挽狂瀾,挽救了明帝國。當他保衛(wèi)京城的時候,這是一場不能失敗的戰(zhàn)爭,如果失敗,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謙輸不起,大明也輸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驕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視死如歸的決心。這一幕幕的畫面在我眼前回放。
歷史不是殘臺斷瓦,不是古廟荒冢,也不是發(fā)黃的書卷,而是掛在人心的一面鏡子,讓我們看透歷史長河,吸取教訓。歷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歷史原來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兒》的讀書筆記與啟示范文十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坐上龍椅,貴為天子,君臨天下,當初迫不得已跟著造反,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形勢不由人,一步一步下來,他這個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當上了皇帝。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在那個混亂的年代,群雄角逐,給了豪強們功成名就的機會,但最終登頂?shù)闹恢煸耙蝗硕?,朱元璋這個被時勢造就的英雄最終也造就了自己的時代。
他大概也不會想到,他的孫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給趕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頓吏治,嚴懲貪腐,百年之后,帝國卻一片狼藉,千里為官只為財啊,他改變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廢除了丞相,自以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說了算,但另一個叫內(nèi)閣首輔的官卻比丞相還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書“內(nèi)臣不得干預政事”的鐵碑竟然被一個叫王振的太監(jiān)給撤掉了,之后的劉瑾,魏忠賢等大名鼎鼎的太監(jiān)一個個比皇帝還風光;他還想不到,他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試圖給子孫們做個還榜樣,卻還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敗家子揮霍著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蕩平四海,自認此后邊疆永固,但有明一代,邊患迭起,最后還是被那個他沒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給替補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動的人,這段好看的歷史要是他能想到,那歷史的未知性不就沒了,還是得有后人來為我們書寫這些。
歷史很好看,我一直這么認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我才發(fā)現(xiàn),歷史可以有趣到這種地步。在我看來,一步有思想的書就是好書,而有思想,能讓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實的,就算是好書了,這本書不但具有這些,還生動有趣,鮮活形象,能達到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輕的非專業(yè)人士,那只能說是非常好了,五體投地啊!
出于愛好,我比較喜歡歷史方面的東西,當然我承認,歷史確實比較枯燥,但這本書卻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讀著讀著竟然覺得是在看小說,而它確實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義,能把歷史白活到這種程度,真是絕了。
當然,形式很重要,一種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還是得有好的內(nèi)容,這本書可稱得上是內(nèi)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內(nèi)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勝。
讀歷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其實不僅僅是這樣,手頭常備一些歷史書籍,不管什么時候看看都有用,這部書出來之后,有這么一套擺在案頭,經(jīng)常翻翻,應該感覺不錯吧。困難時,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煥怎么千辛萬苦擊退寧遠來犯之敵,再想想長征兩萬五,覺得這點困難不過如此了;失意時,看看楊慎,三朝元老楊廷和之子,狀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經(jīng)意氣風發(fā),卻也躲不過政治的無情,杖責,監(jiān)牢,流放,謀殺,他嘗了個遍,卻能安然處之,專心休學,最終著作等身,名揚天下;驕傲時,看看陳友諒,他是什么下場,想想藍玉、胡惟庸,驕傲是什么下場,還是被朱元璋給滅了;看看那些個敗類,王振徐有貞魏忠賢之類的,你會覺得咱還不是那么差勁;讀了楊繼盛慷慨赴死,楊漣寧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無窮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體,人的意志可以堅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動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義;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時,自小心中那從軍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想法總被喚醒,頓感天地如此開闊,正是我輩馳騁時;看看李時珍,想想現(xiàn)在那些個庸醫(yī),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現(xiàn)代社會人人為利而來,但總該講點職業(yè)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屢屢直言抗上,凜然不屈,寧死不從,現(xiàn)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該臉紅了吧。
明朝歷史真是奇怪,嘉靖、萬歷兩個皇帝在位將近百年,雖說多少管點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點半點,而國家也能運轉下去,這可就要歸功于那些輔臣了,那兩個時代產(chǎn)生了多少優(yōu)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等等。明朝官員的內(nèi)耗是相當厲害的,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還能順手把國家給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強??粗麄兊亩窢?,絲毫不亞于刀光劍影的血拼,步步為營,進進退退,虛虛實實青云直上身敗名裂只在旦夕之間,看看那些人,哪一個不是才高學富身手非凡,卻也一個個一敗涂地,只能感嘆,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這也是一個名將輩出的時代,開國名將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這些不必說了,嘉靖到萬歷這一百年,也是人才濟濟,東南抗倭有戚繼光,鎮(zhèn)守遼東,拱衛(wèi)京師有李成梁,出征朝鮮有李如松,還有譚綸、王崇古、楊博這些文官出身搞軍事的也做得有聲有色,明朝的江山?jīng)]有他們估計也做不了這么長時間。戚繼光當然是我最服氣的了,先是抗倭,每次看戚家軍和倭寇的陣亡比例,往往是個位數(shù)對四位數(shù),就是想不通他是怎么做到的,真刀真槍的拼能有這么懸殊的差距,鴛鴦陣真有那么厲害?戚家軍真的如此勇猛?再是北方守薊門,十五年屹立不倒,相當于前十任總兵的任職時間總和,看來他不但英勇善戰(zhàn),領兵作戰(zhàn)三十多年,未嘗一敗之外,還精通人情世故,為人慷慨仗義,作為一個純武將出身的人將領卻能寫詩著書,在明朝重文輕武的大環(huán)境下混的風生水起,等等這些,高山仰止啊!而李成梁就不那么地道了,遼東鐵騎縱橫天下,他的戰(zhàn)功百年少有,但私心太重,貪欲太強,對蒙古女真,他是誰厲害誰打,卻也從不做毀滅性打擊,一次都打光了他也無功可立了,于是邊疆貌似平安無事,其實是養(yǎng)虎為患,最終后金的崛起,努爾哈赤坐大,最終對明朝長期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他的兒子李如松倒是厲害非凡,遠征朝鮮,打得豐臣秀吉手下那些戰(zhàn)國名將落花流水,長國人志氣,只可惜天妒將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響力之大古今少有,的爆發(fā)也有他一份功勞。舉人出身,四十做官,還是不入流的教諭,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這種人頭腦里想的都是忠君愛民,廉潔奉公,和官場規(guī)則不接軌,按說一輩子是沒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遠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個別欣賞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辦得也越來越不靠譜,名聲也越來越盛,海瑞是個好人,但這種正直近于刻板,廉潔近于苛刻,奉公近于自虐的行為是不是有點過了?水至清則無魚,凡事得講策略,作為一個知識分子,是有匡扶濟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著現(xiàn)實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辦事只能是日漸封閉,事倍功半了,雖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虛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講技術,看看徐階張居正,這些人無疑更出色?!爸泻弦弧笨磥砗H鸬脤W學,徐階就是王守仁的傳人,這一點上他做得很好。說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為明朝第一號人物,應該是當之無愧的,此人確實厲害,大哲學家,心學的創(chuàng)始人,軍事家,單槍匹馬能召集千軍萬馬,蕩平寧王叛亂,政治家,政治上相當成熟,跟他作對的壞人基本沒什么好下場,基本上能在立于不敗之地,文學家,著作頗豐。算是傳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當,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壽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這種地位高貴,養(yǎng)尊處優(yōu),吃好的喝好的,還有一大幫太醫(yī)圍著轉,卻壽命不長,什么原因?壓力大算是一個吧,整天得提防著誰暗算,誰圖謀不軌,心神不寧,生活壓力也大,那么多嬪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國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折,想多少點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當然也有高壽的,像朱元璋、朱棣,這父子倆戰(zhàn)亂出來的,長期征戰(zhàn),身體條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萬歷祖孫倆情況就不一樣了,雖說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懶換來的,不光彩。待遇高就得賣命干活啊!都不容易。
一個朝代,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皇帝大臣,明朝有多少個皇帝很少有人能說出來,堪比宰相的內(nèi)閣首輔近百人,真正讓人記住的不過十人,歷史記住的永遠只是那些功勛卓著或是臭名昭著的。就說青史留名的,各行各業(yè)都可以,只要是對人類的發(fā)展有貢獻,濃墨重彩也好,痕跡淡然也罷,史書上都有一筆,后人的評價可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小人物現(xiàn)在可以是大人物,當是大名鼎鼎的現(xiàn)在也許無人知曉,像李時珍,像徐霞客,他倆一個醫(yī)生,一個旅行者,當時或許籍籍無名,現(xiàn)在卻是盡人皆知,只因為他們有功于人類;至于那么多名噪一時,位高權重的狀元、首輔、尚書有幾個能讓人記住?
明朝的特務算是封建王朝里登峰造極的吧。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內(nèi)行廠,這些組織,無所不為,監(jiān)視、抓捕、審訊、綁票、暗殺等等,雖說威風八面,但一個政府如果用這么一些恐怖手段去統(tǒng)治大眾,它的脆弱也可見一斑了。還是講法制的好,要想坐穩(wěn)了江山,搞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歷史規(guī)律,中國更有趣,封建社會的大一統(tǒng)王朝沒有一個能超過三百年的,漢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則是其興也勃,其亡也忽,幾十年而已。明朝開國之初,滅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歸一,萬國臣服,泱泱大國,何等尊崇。但歲月流逝,當這些繁華都已成舊日往事,帝國風光不再時,韃靼瓦剌又是俘虜皇帝又是兵臨京城,東瀛小國也敢騷擾侵犯,雖說一次次化解危機,但不難看出,大明帝國已漸漸走向沒落,最后茍延殘喘也逃不過歷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諸葛亮的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國家的強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無不是君主勵精圖治,臣下各司其職,建言獻策,一心為國。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則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蒙蔽圣聽,有閹黨為非作歹,有黨錮之爭,有外戚作亂,但社會大眾永遠都是決定歷史走向的,當群眾的憤怒達到了頂點,揭竿而起時,王朝末路就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后期魏忠賢一折騰,皇太極在關外騷擾,國內(nèi)又有天災,政府還要加派三餉,去剿這個滅那個,那些當官的還照貪不誤,老百姓也不是搖錢樹,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終是誰也沒剿就被老百姓給滅了。
明朝那些事兒,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歷史人物,精彩生動的歷史故事,讀了之后真是感觸不少,畢竟才讀了一遍,多讀幾遍,每一次讀應該都有不同的感觸,這就是讀書讀史的樂趣所在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