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培訓心得體會_精益生產培訓個人感想(2)
精益生產培訓心得體會篇5
精益生產方式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yè)所占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yè)管理和營運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精益生產方式的理論框架包含“一個目標”、“兩大支柱”和“一大基礎”。“一個目標”是低成本、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生產,最大限度地使顧客滿意。“兩大支柱”是準時化與人員自主化。“一大基礎”是指改善。改善是精益生產的基礎,可以說沒有改善就沒有精益生產。
據麻省理工學院汽車研究小組沃麥克和瓊斯統(tǒng)計,在初步實施精益生產方式的企業(yè),通過用戶的逆向拉動,把典型的“批量”生產系統(tǒng)轉化為連續(xù)流動,可使整個系統(tǒng)的勞動生產率翻一番,同時減少完成生產時間的90%,減少整個系統(tǒng)庫存量的90%;在用戶手中發(fā)現錯誤、生產過程中的廢品率下降一半;新產品面市的時間縮短一半;用戶只需再增加極少的費用,就可以獲得產品系列范圍內更多的變型品種。當“精益”生產方式在企業(yè)實施兩、三年后還能夠通過持續(xù)的改進將“生產率再翻一番,同時庫存量、失誤率和供貨時間再減少一半”。
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不斷發(fā)展,給企業(yè)現場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按精益生產方式的要求,生產現場管理必須合理地組織現場的各種生產要素,做到人流、物流運轉有序,信息流及時準確,使生產現場始終處于正常、有序、可控的狀態(tài)。具體地講,就是生產上精心組織,管理上精雕細刻,工藝上精益求精,成本上精打細算,操作上精耕細作,精神上精誠團結。
一、“八個零”是企業(yè)現場管理的終極目標
按照精益生產方式的要求,企業(yè)現場管理的目標是達到“八個零”,即合理定置物品,工作需用時尋找時間為零;合理布局生產現場,物流走向損耗為零;合理安排生產,產品浪費及庫存積壓為零;嚴格工藝紀律和工藝操作規(guī)程,操作失誤和產品質量不合格現象為零;加強現場巡檢和設備維護保養(yǎng),裝置“跑、冒、滴、漏”現象為零;準確及時填寫各種現場原始記錄,規(guī)范現場各類信息標識,裝置系統(tǒng)程控儀表、電訊、計算機保持有效運轉,信息顯示、傳遞誤差現象為零;嚴格安全生產規(guī)程和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隱患、事故為零;不斷提高現場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形成良好的職業(yè)道德風氣,現場人員不良行為為零。管理上的精雕細刻,實際上是確保現場各類問題的發(fā)生為零。比如對生產現場的定置管理,就是使各生產要素有機結合,實現生產過程科學化、規(guī)范化、標準化,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經濟效益和現場文明生產水平的目的。
二、全員努力,精心組織生產是關鍵
精益生產方式的一個主要原則是以社會需求、市場需求為依據,以充分發(fā)揮人的作用為根本,運用多種現代管理手段和方法,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業(yè)資源,力求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為了適應當前激烈競爭的市場,企業(yè)應把精心組織好生產作為搞好生產現場管理的首要任務,同時以市場需求指導現場管理,根據市場行情和產品效益狀況,調度生產現場的運作。對盈利的產品滿產高產,微利或市場不好的產品限產,沒有邊際利潤的產品停產。本著精簡、合理、優(yōu)化、高效的原則,根據市場需要,重新核定生產現場崗位的定員定編。對生產能力過剩的生產裝置,可通過對生產工藝線的整體分配和生產負荷的系統(tǒng)測算,反復平衡、調整,實行崗位優(yōu)化組合、人員競爭上崗,把人力消耗和人工成本降到最低點。加強對生產現場的規(guī)范管理,優(yōu)化生產現場,對不利于生產有效運行、影響生產現場整體形象的現場問題,比如“臟、亂、差”和“跑、冒、滴、漏”現象,下大力氣治理整改,為安全、穩(wěn)定、有效生產,創(chuàng)造良好的現場環(huán)境。
三、精益求精是工藝管理的基本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變,企業(yè)面臨著市場的嚴峻挑戰(zhàn)。“一切為了用戶,一切滿足用戶”,始終是企業(yè)的生產經營宗旨。鑒于目前用戶對產品的工藝要求越來越嚴格,也越來越挑剔,為了滿足不同層次的用戶需要,企業(yè)有必要制訂一系列優(yōu)化生產工藝方案,不斷改進產品工藝配方,增強產品的競爭能力。比如根據ISO9000質量認證標準,加強對產品全過程的質量控制。對人、機、料、法、環(huán)等環(huán)節(jié)中影響質量的因素進行系統(tǒng)分析,并把著重點放在對工藝方法的改進上。在工藝改進方面,企業(yè)應堅持精益求精的原則,提倡“擰干的毛巾再擰一把”,深入開展工藝攻關活動。嚴格工藝技術規(guī)程和崗位操作法,根據市場要求,對企業(yè)生產崗位的工藝卡片內容重新進行修訂。對工藝上有嚴格要求,對下道工序的工作有嚴重影響的關鍵生產部位,設立關鍵工序控制點,明確關鍵工序操作人員和檢驗分析人員的職責。嚴格按工藝卡片要求進行工藝指標的控制,杜絕違反工藝紀律的現象。
四、成本上必須精打細算
生產現場的成本管理,主要是以班組經濟核算為主。為了進一步落實企業(yè)內部的經濟責任制和貫徹勤儉辦企業(yè)的方針,充分調動現場人員當家理財、自主管理的積極性,真正做到節(jié)能降耗、節(jié)支增效,企業(yè)可根據生產現場的實際需要,本著干什么、管什么、就算什么的原則,要求生產現場成本核算要能夠直接反映生產一線班組的工作成果,要符合實際,算而有用。通過預測、記錄、比較、分析和控制,核算現場的消耗與取得的生產成果,找出和堵塞漏洞,挖潛增效,同時向現場人員進一步明確今后班組提高經濟效益的方向。現場成本核算內容包括生產成果和生產消耗兩個方面,具體經濟指標有產量、質量、設備利用率、原材料、動力、能耗、工時利用、安全生產等。目前,企業(yè)現場生產成本核算大多數是采取“三比、兩找、一落實”的方法。所謂“三比”,就是本班組本期實際同計劃指標(或承包指標)、定額相比,本期實際同上期完成情況比,本期實際情況同兄弟班組相比。所謂“兩找”,就是找原因,找經驗教訓。所謂“一落實”,就是把改進的有關工作措施逐一落實到現場人員和各個崗位上,并做到“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標”。
五、操作上精耕細作
為了提高現場人員的操作水平,規(guī)范操作行為,確保操作無誤,企業(yè)可在生產一線操作崗位開展優(yōu)秀操作員評選和操作無差錯競賽活動,定期舉辦操作工培訓班,推廣生產一線勞動模范創(chuàng)造的先進操作法,進行操作失誤反思,適應不同的操作崗位和專業(yè)要求,制訂不同的操作規(guī)程(比如工藝操作規(guī)程、安全操作規(guī)程、設備操作規(guī)程等)。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廣大操作人員的實際操作技能,同時也能鍛煉和培養(yǎng)一支具有高度敬業(yè)精神、操作經驗豐富、臨場應變能力和處理事故能力比較強的操作隊伍。在上崗操作方面,上崗操作人員必須持有上崗合格證,熟練掌握本崗位的生產特點及工藝、設備和物料狀況,學徒、學員等無證人員必須有專人監(jiān)護,嚴禁獨立上崗。在崗位練兵方面,操作人員不但要熟悉本崗位工藝流程、工藝原理、技術指標,對崗位所管轄設備,也要做到“四懂三會”,即懂結構、懂原理、懂性能、懂用途,會使用、會維護保養(yǎng)、會排除故障。從嚴、從難、從實際出發(f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做到“四過硬”,即操作技術過硬,維護保養(yǎng)設備過硬,產品質量過硬,復雜情況下處理問題過硬。
精益生產培訓心得體會篇6
7月14日到7月15日,我參加了臺灣精益生產大師蔣維豪先生主講的題為“七大浪費與效率損失”的培訓課。在為期兩天的課程學習中,浪費這個詞是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個詞,徹底改變了我原來的看法,使我對生產中的“七大浪費”以及“精益生產”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現將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一、對七大浪費的再認識。
在未聽課前,我已知道七大浪費是:1、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2、等待的浪費。3、搬運的浪費。4、庫存的浪費。5、制造不良品的浪費。6、多余加工作業(yè)的浪費。7、多余動作的浪費。但只是對這幾種浪費有種模糊的概念,認識并不深刻。通過聽課,我對七大浪費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1)、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是直接產生對流動資金的占用,這個浪費曾經對豐田公司造成過沉重的打擊。在1947年到1948年之間,豐田公司的新任總經理大研代一,將生產流程優(yōu)化,將產量大大提高,結果由于忽視了市場的需求量而導致大量的產品積壓,資金鏈被壓斷,公司瀕臨破產。正是由于這次教訓,豐田公司才提出了jit生產理念,即“只有在顧客需要的時候,才生產顧客所需質量和數量的產品”。
(2)、等待的浪費是指企業(yè)的資源彼此等來等去,而產生等待的因素則有很多,這其中包括設備的布置離散、生產計劃變來變去、生產不均衡、質量波動、物流配送不暢、內部失調、排程不當等諸多因素。
(3)、搬運的浪費是說企業(yè)的內部設備不合理的布局、不合理的物流、離島式的工序和工段、離島式的車間和部門,從而導致出現不斷的搬運。
(4)、庫存的浪費是指企業(yè)內部由于采購生產的周期長準備的緩沖庫存、由于供應不佳和搬運量大導致的余量庫存、由于害怕出現問題的安全庫存、由于計劃粗放和設計變更等原因導致的呆滯庫存。而所有的庫存都是要占用成本的,各類成本累加約為成本總和的25%,同時庫存更易隱藏管理問題、掩蓋管理失誤。
(5)、制造不良品的浪費是制造不良品后,返工修補浪費、工期延誤浪費,假如不能在廠內發(fā)現,則會造成更大的浪費。經常會出現一人錯誤百人忙的連鎖反應,其成本耗費的比率為1:30:600:9000。
(6)、多余加工作業(yè)的浪費是指技術部門的浪費而言的,例如:零部件的數量設計過多、增加不必要的加工工序、加嚴要求、技術要求不足等。
(7)、多余動作的浪費是指操作者在生產過程中與完成工作無關的動作。人的動作大致分為七級,級別越高,消耗時間越多,因此所有現場設施的布置都應該使操作者的動作級別盡量降低,以節(jié)約時間。
二、對精益生產的理解。
精益生產是由日本豐田公司提出的,其原意就好比是一個人穿的一件衣服,無論大小、材料、樣式都很好,沒有一處是不合適的。傳到中國后,也有人將其譯為精細生產方式,這是不準確的。最后有人用一句話來概括:“在需要的時候,按需要的量,生產所需要的產品”。中國現代的生產企業(yè)已經由原來的追求產量的時代到了追求質量的時代,這個時代也很快就會過去,將進入成本的時代,也就是微利的時代,當這個時代來臨時,如果不能降低企業(yè)的成本,那么企業(yè)必然會虧損,最終將面臨被淘汰的局面。因此精益生產方式才被推到了歷史的前沿,因為在目前來說,精益生產方式就是控制浪費、節(jié)約成本的最好的一種生產方式。因而全世界的企業(yè)都引進精益生產方式,希望能改變企業(yè)的面貌,獲取更大的利潤。
三、對如何整頓浪費方法的認識。
對如何消除浪費,豐田公司對此有個形象的比喻,比如家里的水龍頭開了,流了一地的水,采取的措施肯定是先關水龍頭,再拖地。但是在企業(yè)中,出現問題,大多數是去想怎么辦,采取什么措施來解決問題,而從來不去想為什么,這就與不去關水龍頭,而是先去拖地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對每個問題都找出為什么,然后再針對為什么而采取必要的措施,才能將問題徹底解決,換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先關“水龍頭”,只有先關閉亂源,才能控制住浪費。豐田公司針對七大浪費,提出了jit的生產方式;并在生產中盡可能地集結制程,對于制程由于設備、場地等因素無法集結的,采用后拉式生產來控制浪費;通過“5s”管理的開展,對現場存在著的庫存進行不斷的整改;通過運用“防呆手法”(美國稱之為“防錯手法”)來不斷地改進生產中的不合理現象、控制生產中出現的浪費。對這些浪費研究出控制方法后,豐田公司又提出了第八大浪費,那就是忽視員工智慧潛能的浪費,他們認為很多的問題,工人都有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針對此點,豐田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辦法來充分發(fā)揮工人的參與積極性,比如,他們的工人發(fā)現改進解決或改進問題的辦法時,工人只需將管理人員叫到現場,說明自己的改進方法就可以了,剩下的填表、申報的工作都由管理人員來執(zhí)行,工人就可以拿到獎勵。他們要求每個工人每月必須有一項創(chuàng)新或改進,并且將一些好的辦法在每年底都匯總后編成一本書。豐田公司就是通過這些辦法來消除浪費和不斷改進不足,以此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四、對分公司的浪費現狀分析。
在分公司現在的生產現場,浪費可以說比比皆是,我對現場進行分析后,認為現在分公司存在的浪費較為嚴重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搬運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制造不良品的浪費、多余加工作業(yè)的浪費。
其中制造過多/過早的浪費主要原因在于計劃,由于計劃的不合理,導致很多零部件制造過多或過早,現場需要的零件沒有、不需要的零件生產了一大堆,從而占用了資金和場地;搬運的浪費主要是由于生產無序指揮,或因質量問題返修零部件而造成的;庫存的浪費是由于害怕問題太多而導致停工的安全庫存,以及因計劃的變更或設計的改變,而導致的呆滯庫存;制造不良品的浪費主要是由于返工、返修太多而造成的;多余加工作業(yè)的浪費主要是由于設計、工藝部門對一些不必要加工的零件要求加工造成的浪費,以及工序間零件的余量設置太多而導致的加工浪費。
五、對分公司的一點建議。
1、設立有關整頓浪費的制度,降低工人提出改進、創(chuàng)新的門檻。工人只要提出合理、且對生產有益的改進就算一項成果,并簡化申請過程,工人只需將改進的方法提到審理組,其余填表、申報等工作就由審理組完成,每個工人提的改進方法都進行匯總,到年底的時候評比出優(yōu)秀的成果,給予獎勵和公布。這樣才能激發(fā)工人的創(chuàng)造熱情,將員工的智慧充分加以利用,也就是先將第八大浪費減到最小。
2、生產計劃要盡可能的細致和科學。因為粗放的計劃,肯定會造成庫存和搬運的浪費,但是科學的計劃還需要在下達計劃的先期進行細致的工作,將各項零部件的生產節(jié)拍掌握清楚,然后再制訂出科學的計劃,避免不需要的零件堆滿現場的弊端。
3、讓現場管理真正地為生產服務?,F場管理應是生產管理的基石,而不應是障礙。豐田公司的“5s管理”就是為整頓現場的浪費而服務的,只有建立起現場管理為生產服務的理念,才能將現場管理真正地做好。
4、工藝人員在編制工藝時,對加工余量的大小應科學、適當,避免不必要的加工和多余的加工,并且在審圖時,對圖中加嚴要求的地方應與設計及時溝通,不必要的加嚴應放松,以減少加工難度和加工時間。
5、對產品質量問題的處理不能僅停留在事后管理的層面上。應制定改善問題的制度,為持續(xù)改善創(chuàng)造條件,創(chuàng)造出勇于和樂于面對問題的氛圍,并提供對員工的方法培訓,以加強對問題的追溯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真正做到全員抓質量的目的。
最后,我想說,只要能夠從一點一滴的小事改起,將精益的理念逐漸地滲透于日常的生產中,精益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我相信總有一天,當我們面臨生產計劃跟不上變化的時候,不是改變計劃,而是學會控制變化。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