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巴金的簡介資料
關于巴金的簡介資料
巴金,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巴金的簡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巴金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并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chuàng)作生涯。
巴金在“”后撰寫的《隨想錄》,內(nèi)容樸實、感情真摯,充滿著作者的懺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良心”。
巴金人物生平
人物經(jīng)歷
1904年11月25日,出生于四川成都。
1920年,考入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讀書期間,在“五四’新潮思想影響下,加入進步青年組織“均社”。
1923年,離成都去上海、南京求學。
1925年,8月,畢業(yè)于南京東南大學附中,準備報考北京大學,因病于上海休養(yǎng)。9月,參加發(fā)起無政府主義組織上海民眾社并出版《民眾》半月刊。本時期翻譯克魯泡特金的一些著作。
1927年1月,赴法國巴黎求學。在法期間,一方面大量閱讀西方哲學和文學作品;另一方面,時時關心著中國,開始寫作《滅亡》。
1928年12月,回上海。從事文學編輯與創(chuàng)作。
1933年,任《文學季刊》編委
1934年,赴日本旅行。
1935年,8月,從日本回國。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編務,主編《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叢刊》、《文學生活小叢刊》等。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任《救亡日報》編委,與茅盾共同主編《吶喊》(后改名《烽火》)雜志。
1938年,2月,寫完《春》。3月,參加文協(xié),被選為理事。
1940年七月始,輾轉(zhuǎn)于昆明、重慶、成都、桂林、貴陽等地,從事抗日文化宣傳活動。
1944年5月,與蕭珊在貴陽花溪結婚。
1945年,于重慶作《第四病室》。11月返回上海。
1949年7月,參加第一次文代會,當選為文聯(lián)委員。
1950年后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上海分會主席。
1950年,7月,當選為上海文聯(lián)副主席。11月,他參加了華沙第二次世界保衛(wèi)和平大會。后又五次訪問前蘇聯(lián)。
1957年7月,任《收獲》主編。同年始編《巴金文集》14卷本,至1961年編定后出版。
1966年8月,中國作協(xié)上海分會貼出攻擊巴金的大字報,不久巴金即遭批判,被關進“牛棚”。1967年5月,《人民日報》發(fā)表署名文章,巴金被點名批判。隨后在上海奉賢縣“五七干校”勞動兩年半。
1972年,妻子蕭珊病逝。
1977年,任1983年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
1983年任中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2003年3月在中國政協(xié)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
1984年5月,作為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應邀參加了在日本東京召開的第四十七屆國際筆會大會。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出版了《隨想錄》之《病中集》、《無題集》等作品。
90年代后出版隨筆集《再思錄》,編輯出版了《巴金全集》(二十六卷)等。
2003年11月,中國國務院授予巴金“人民作家”稱號。
2005年10月17日在上海逝世,享年101歲。
愛情婚姻
1936年,巴金與上海愛國女學校學生陳蘊珍(蕭珊)結識。陳當時是巴金作品的喜愛者,兩人由通信討論作品開始認識。1938年7月,蕭珊高中畢業(yè)后追隨巴金來到廣州。直到1944年,已經(jīng)40歲的巴金才在桂林花溪與蕭珊結婚,兩人的婚禮極其簡樸,沒有任何儀式也一桌宴席。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女兒李小林出生。
中國“”期間巴金受到殘酷的迫害,蕭珊也因為與巴金的關系受到非人的待遇。1972年7月蕭珊因患癌癥住院,而巴金在干校勞動不被允許探望,于是蕭珊只得獨自在醫(yī)院接受治療,半個月后含冤長辭人世。在蕭珊去世的3年之后,巴金才獲許把蕭珊的骨灰捧回,巴金將妻子的骨灰放在自己的枕邊,每夜與之共眠,一直到2005年,巴金去世。
巴金人物軼事
帶病入書
幼年多病的巴金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一個月,就因病輟學。1925年,他到北京準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fā)現(xiàn)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并且因患病而發(fā)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yǎng)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因書得愛
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個女高中生給他寫的信最多,他們通信達半年之久,卻從未見面。最后,還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筆談如此和諧,為什么就不能面談呢?”女孩主動寄了張照片給巴金,然后他們約在一家咖啡館見面。經(jīng)過8年的戀愛長跑,年屆不惑的巴金與這個名叫蕭珊的女孩結為連理。比巴金小13歲的蕭珊是第一個也是惟一一個讓巴金動情的女人。
嗜書如命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nèi)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jù)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里已經(jīng)沒有什么錢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nèi)ス鋾炅恕?/p>
筆名趣談
巴金雖聞名海內(nèi)外,但“巴金”兩字的由來卻不是每個人都知道的,而且經(jīng)常被人誤解來源,猜測這兩個字來自于巴枯寧和克魯泡特金,其實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致前蘇聯(lián)作家彼得羅夫的信中對自己的名字作了注解:“一九二八年八月我寫好《滅亡》要在原稿上署名,我想找兩個筆畫較少的字。我當時正在翻譯克魯泡特金的《倫理學》,我看到了‘金’字,就在稿本上寫下來。在這時候我得到了一個朋友自殺的消息,這個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國Cha-teau-Thierry同住了一個不長的時期。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太陽》序文中所說的‘我的一個朋友又在項熱投水自殺’的那個中國留學生。我們并不是知己朋友,但是在外國,人多么重視友情。我當時想到他,我就在‘金’字上面加了一個‘巴’字。從此‘巴金’就成了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