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信息化論文精選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社會信息化的程度越來越高。社會信息化對教育正產生著巨大的影響。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教育信息化論文,供大家參考。
關于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一:論粉客對教育信息傳播的作用
互聯網為粉客提供了便捷、快速的傳播通道,能夠使粉客快速而又有效地進行最新消息的發(fā)布。這樣才能更好地在更新速度特別快的互聯網的今天立足。現代人適應社會變化的一種全新體現,是年輕人在生活方式特別是娛樂方式上不斷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表現。粉客的受眾群體具有普遍性、多元化,其可以匯聚眾人的注意力,有一定的影響力。粉絲們集聚而形成群體,開展群體活動,以支持自己所“粉”,在這種情況下,粉絲文化得以延伸到更加廣闊的范圍。
粉客對教育信息傳播的影響:
1粉客在信息傳播中對教育者的影響
教育者處于教育信息傳播中把關人的角色,其對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力是顯而易見的。教育者是教育傳播活動的發(fā)起人,也是教育信息的編碼者,是傳播過程的核心要素,教育者具備的知識結構、傳播技能、教學態(tài)度等對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很大。教育領域中的“粉客”,指一些具有某些領域或學科“意見領袖”性質的專家和學者,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上,他們發(fā)表一些自己的觀點,論述,或研究成果,從而被自己的一些學生所接受和崇拜,進而出現大量的自己的粉客。教育粉客的出現,方便了教育者發(fā)布最新的教育信息。教育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時間來發(fā)布信息和公告,解決了教育信息傳播中出現的信息停滯問題,使受教育者能夠更快捷、更方便地接收最新消息。網絡平臺能夠讓教育者隨時隨地與粉客進行溝通,教育者可以通過互聯網及時了解到受教育者對他發(fā)布的消息所進行的討論與評價,并且及時地為受教育者反饋相關信息。“粉客”的出現,使教育者有了自己的粉絲團,使其有了一定的號召力,擴大了教育者的影響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互聯網認識了教育者,并成為了他的粉絲,進而追崇教育者的科學研究成果。
2粉客在信息傳播中對受教育者的影響
受教育者是教育信息傳播的“目的地”,是教育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受教育者作為構成教育傳播過程的兩極中的一極,在教育傳播過程中占有絕對重要的地位,作為信息的接收者,受教育者亦有影響其信息接收效果的重要因素,這就是目的動機、接收技巧、轉換能力等。“粉客”的出現,激起了受教育者新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網絡使受教育者對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有了新的選擇。他們可以隨時隨地地了解自己的“所粉”所發(fā)布的最新教育信息,甚至在吃飯、聊天、聽歌、乘車活動中不受傳統教學時間的限制。“粉客”的出現,也增加了受教育者與教育者溝通的渠道,使受教育者可以更進一步的接近在教育領域中他所崇拜的教育專家、學者,和他們進行互動,為他們架起了多條信息流通之橋。
3粉客在信息傳播中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
傳統教育傳播的基本模式是: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師根據某種需要(社會發(fā)展、年青一代身心發(fā)展需要等)選擇教育信息和教育媒體,并通過媒體(這里的媒體包括教師的語言符號和體態(tài)等非語言符號)將教育信息傳給學生,學生主動地接受通過教育媒體傳來的信息并進行反饋,教師根據反饋信息進一步調整教育信息與媒體,達到優(yōu)化傳播過程、提高傳播效果的目的。“粉客”的出現,優(yōu)化了傳統的教育傳播模式,帶來了教育傳播模式新的變革。一方面,它提高了教育傳播過程的速度,比傳統的教育模式節(jié)省了更多的時間。在整個傳播過程中,通過互聯網這個平臺,加快了教育者發(fā)布信息的速度,同時也為受教育者接受信息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它更加注重了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作用。與傳統的教育模式相比,“粉客”借用互聯網的靈動性與及時性,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搭建了溝通的平臺。受教育者能夠將自己接收到教育者發(fā)布的信息產生的想法與觀點及時反饋給教育者,而教育者也可以在及時收到受教育者對自己發(fā)布的信息理解程度,并為受教育者答疑解惑。
4粉客在信息傳播中對教育資源的影響
任何一種教學活動,都是教育信息的傳播活動。在教育傳播過程中,教育信息來源的正確與錯誤,即教育信息的可靠性與傳播效果有直接的關系。教育信息的內容、呈現方式以及信息量都會影響教育傳播的效果。粉客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對教育資源的作用體現在以下三點:①其對教育資源的科學性有了保證。粉客群體中的主體成員都是具有一定技術水平的專業(yè)人才,他們所發(fā)布的教育信息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其信息可信度是比較高的。②拓寬了教育資源共享的層面。傳統的教育資源或許只能局限于書本、期刊之類的傳統媒介,而粉客的出現,將教育資源通過互聯網共享到網絡上,使更多的網友通過互聯網得到了教育資源,并將其共享給更多的粉客,使其共享層面不斷地得到了拓寬。③粉客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粉客能夠及時地向外界發(fā)布最新的教育相關信息,及時將信息傳遞給更多的受教育者,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更新速度。
粉客的出現,為教育信息傳播的主要素帶來了新的變化,同時也改善了教育傳播環(huán)境,優(yōu)化了教育傳播效果。我們相信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推進,粉客將在教育領域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其必將在教育信息傳播過程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關于教育信息化論文范文二:教育信息化問題思考
一、存在問題
1.部分校長思想觀念落后。一個學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的高低,與校長自身的思想觀念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有很大的關系。校長本人有一定的計算機基礎,就懂得如何管理、指導課堂教學,提高應用水平。學校的信息化建設、管理、應用搞得有聲有色,相反,有些學校校長自己不懂,又不虛心學習,始終感覺到信息技術比較茫然,甚至懷疑新的教學手段使用效果?;谶@些認識,校長難以指導工作。于是學校信息化中,出現了這樣的現象:———設備閑置不用。怕信息化設施使用會加大用電量,加重學校負擔;認為使用率高會損壞;有的學校總是以人員緊張,無暇指定專人管理這些“閑事”。因此只把設備“妥善”地保管起來,不許教職工學習、備課和在教學中使用,嶄新的設備只在上級來人檢查時打開讓人看一下。設備雖然配齊了,在學校教學、管理中發(fā)揮不了應有的作用。———培訓走過場。從國家到省、市、縣都非常重視培訓,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培訓、比賽、說課等活動,特別是在遠程教育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了多次省、市、縣三級培訓,同時,各鄉(xiāng)鎮(zhèn)、學校也組織了鄉(xiāng)級和校本培訓,但是,效果不明顯,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學校不挑選一線教學人員,而是隨意安排人去應付,頂個人數。長期以來,學校一直沒有真正的技術和教學應用骨干。有些學校對技術骨干的培訓、培養(yǎng)缺少長遠規(guī)劃,始終盯著一個人培訓,各學科應用難以開展,或者人員一變動,技術上出現斷檔,學校管理等工作陷于癱瘓。———重硬件、輕軟件。這是阻礙信息化應用的通病,很多校長一提起教育信息化就是:校園網、計算機教室、計算機數量、投影儀、電子白板等擁有多少,高規(guī)格的外圍設備花費很大,表面看機房建設很高檔,不探索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和應用水平,不愿意配套相應的軟件,脫離了應用的實際,既不節(jié)儉實用,也不能充分發(fā)揮效益。———資源缺乏良好的管理與維護。遠程教育項目實施以來,教育部征集出版了與教材配套的教學光盤。中央電教館,省電教館資源中心都組建了教育資源庫,中國教育電視臺每天安排空中課堂,各個教育網站也不定期地發(fā)布部分優(yōu)質教育資源,但是,部分學校不安排技術人員下載并進行系統的整理、備份管理,缺乏系統的管理人員,忽視校本資源庫的建設,使任科教師找不到合適的素材和課件,優(yōu)質教育資源發(fā)揮不了作用,現代遠程教育的優(yōu)勢無法體現。———使用目的不明確。隨著多媒體教學的開展,只要打開網絡或資源庫,隨處都能找到相應的課件,這使得個別教師把課件當成偷懶的工具,忽略了備課環(huán)節(jié),不合理設計搭配,或者純粹提前不看課件,課堂上臨時調用別人的作品應急,自己成了放影員,學生成了觀眾。甚至有些課件與教材的版本不符,也就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
2.應用、管理沒有制度化、規(guī)范化。對遠程教育項目三種模式的管理,省、市、縣都分別下發(fā)了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絕大部分學校都堅持按規(guī)定運作,但是有的學校只有三分鐘的熱情,設備一到,熱情很高,各項工作做得很到位;項目驗收結束,我行我素,上課無計劃、無記錄,上機無記載,教學應用情況無人知曉;光盤或資料只借不還,設備管理松散,維護不及時、不到位,使得項目實施和應用虎頭蛇尾,進而變得無足輕重。
3.對信息化設施一味求新、求高。計算機教室建設起來,沒過幾年認為已經屬于淘汰產品,沒有更好地使用使其發(fā)揮效益,也不及時進行維護,有些小的問題就放棄不管,等待添置新設備,事實上學生認識計算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不要求檔次有多高。
二、思考及對策
在教育信息化實踐過程中,制約和影響工作進程的根本因素,是來自人們頭腦中固有的舊思想、舊觀念以及接受這些思想觀念影響的思維方式。因此,觀念問題是信息化實施過程中的主要障礙。無論是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還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學生,都應在觀念上進行一次革命。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信息機器、信息技術的引入過程,而是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的轉變過程,是以信息化觀點對知識的傳授過程進行系統分析、逐步認識的過程。不能認為信息化是可有可無、可早可晚的事情。無論來自哪方面的巨大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都要真正提高效益,使投資的錢不白花,必須在信息化應用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動應用,促進教育教學改革進程。
1.嚴格抓好校長培訓關。對校長的培訓,內容可相對簡單一些,以常用操作技能為主,一是幫助其學會計算機的常用操作技能,做到在日常工作中能夠熟練應用;二是系統了解本校項目體系,弄懂各種項目設備的功能、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整體上如何發(fā)揮作用;三是系統了解掌握一些項目管理知識,包括硬件的維護、教學應用方式,便于在以后的日常工作中進行正確的指導、管理。同時,必須嚴格抓好培訓的考核環(huán)節(jié),制訂比較強有力的行政措施,保證培訓質量,使其真正掌握這些知識技能。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提高其信息技術素養(yǎng),轉變教學理念,推動本校的應用工作。
2.加強對軟硬件建設的檢查指導。應當組織一批專家技術人員持續(xù)巡回指導,使各學校在確保工程質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資金使用效益。在硬件配備上,要按照項目建設規(guī)范標準,以夠用、適用、可升級、可擴展為前提,避免盲目追求過高檔次。在軟件配備上,應當堅持簡便實用,科學配備購置應用軟件和教育資源。資源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要求學校要通過多渠道尋找需要的資源并整合保存,激勵有能力的教師開發(fā)課件及相關資源并在校園網上交流。
3.狠抓課堂教學應用關。一定要讓信息化應用成果普遍進入課堂。只有讓相應的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應用,才能顯示出硬件設施的作用和意義。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大力組織項目學校持續(xù)開展項目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與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從剛開始使用課件上課轉移到在各個學科的教與學的過程中廣泛運用項目技術。在工作推動上,應加大項目應用在各級教育年度責任目標考核中的分量,制訂嚴格的獎罰措施和實行年度工作與評優(yōu)選摸、職稱評聘掛鉤,通過強制力量推動項目應用活動的深入開展,使遠教項目真正發(fā)揮對教育改革的推動作用。
4.加強信息化督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組織一批應用專家和技術人員,每年安排幾次信息化實施效果跟蹤督查,一是檢查在課堂教學和學校內部管理中的應用情況;二是檢查教學資源庫的建設、管理情況;三是檢查硬件設施的管理、維護情況。通過檢查總結經驗,傳播好的作法,查找問題,督促工作落后的單位,促進課堂教學應用廣泛開展,確保教學資源積累數量充足、管理有序、使用方便,硬件管理與維護科學規(guī)范,降低損耗、浪費。通過督察,逐步建立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長效運作機制。
5.大力開展信息化應用的觀摩交流活動。一方面要大力倡導各級組織積極開展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探索應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另一方面應開展對項目技術手段與學科教學最佳結合的探索研究,對應用效果進行客觀的分析評價,提倡廣大教職工不但要積極應用項目技術,而且要用得準確恰當,不能為應用而應用,簡單理解為多媒體素材的堆砌。在此過程中,應多組織校際之間相互開展觀摩交流活動,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以點帶面,形成你追我趕的學習研究熱潮。
6.改變行政辦公模式推動項目實施。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在相應的行政區(qū)域內,利用計算機及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辦公信息系統,形成方便快捷的信息收集和發(fā)布渠道,為區(qū)域內的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的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信息服務。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各部門辦公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實現信息化,潛移默化地促使學校改變傳統的工作方式,轉變學校領導和管理人員的思想觀念,為信息技術的深入發(fā)展起到優(yōu)化環(huán)境的作用。
教育信息化建設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