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教育探究論文(2)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教育探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教育探究論文篇二
《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干預及其預防》
摘要:據(jù)有關調查資料顯示,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如何應對心理危機是高校無法回避的緊迫問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問題成了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一項重要課題,真正從心理上化解大學生的迷茫,解開心靈的癥結,使其身心健康,作為大學心理輔導部門,就必須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防患于未然,把問題消除在最小,幫助學生戰(zhàn)勝自我,為國家培養(yǎng)心理素質健康又過硬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心理危機 心理健康 干預 預防
一、心理危機的概念
心理危機是指由于突然遭受嚴重災難、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壓力,使生活狀況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出現(xiàn)了用現(xiàn)有的生活條件和經(jīng)驗難以克服的困難,以致使當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狀態(tài),常伴有絕望、麻木不仁、焦慮,以及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行為障礙。心理危機干預是指針對處于心理危機狀態(tài)的個人及時給予適當?shù)男睦碓怪M快擺脫困難。
一般而言,危機( crisis)有兩個含義:一是指突發(fā)事件,出乎人們意料發(fā)生的,如地震、水災、空難、疾病爆發(fā)、恐怖襲擊、戰(zhàn)爭等;二是指人所處的緊急狀態(tài)。當個體遭遇重大問題或變化發(fā)生使個體感到難以解決、難以把握時,平衡就會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擾,內心的緊張不斷積蓄,繼而出現(xiàn)無所適從甚至思維和行為的紊亂,進入一種失衡狀態(tài),這就是危機狀態(tài)。危機意味著平衡穩(wěn)定的破壞,引起混亂、不安。危機出現(xiàn)是因為個體意識到某一事件和情景超過了自己的應付能力,而不是個體經(jīng)歷的事件本身。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誘因與特點
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誘因很多,其中藺桂瑞教授將其歸納為八個方面:第一,學生家庭父母關系不合、離異,造成學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第二,社會就業(yè)競爭激烈;第三,不適應大學生活環(huán)境。同宿舍的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各有各的個性,不能相互容納,由此發(fā)生矛盾沖突,日積月累,卻又不敢表達,因為這些原因造成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最多;第四,不適應大學學習環(huán)境。某些學生上高中時,考大學的目標非常明確,上大學后,突然失去了目標,心中茫然,有一種失落感;第五,戀愛與失戀問題;第六,性行為問題。一類學生是過于封閉自我,導致性壓抑;另一類學生是過于開放,隨便發(fā)生性關系,之后又非常后悔自責;第七,就業(yè)觀念滯后,就業(yè)期望值過高。我們國家過去是精英教育,能上大學的就是人才?,F(xiàn)在大學擴招,教育已趨向普及化,大家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墒且恍W生和家長的觀念卻沒有轉變,非要找一個理想工作不可,求職期望值非常高,與現(xiàn)實不符。這樣就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第八,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有的學生家里經(jīng)濟條件比較好,穿名牌衣服,過生日請同學吃飯。這都會對那些貧困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
大學生是一個獨特的群體,其心理危機具有以下兩方面的鮮明特點。
第一,發(fā)展性。大學生面對許多成長中必須解決的發(fā)展性課題,這些課題反映了社會對大學生角色的要求,它們既是大學生成長的外部動力,也是潛在的應激源。大學生許多心理危機具有發(fā)展性的特征,如果能夠得到及時干預處理,能幫助他們安全渡過危機,會使他們從中獲得寶貴的經(jīng)驗。
第二,易發(fā)性。大學生處在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上,生理方面更多具備了成人的特征,但社會閱歷和經(jīng)驗相對不足,處理問題的社會經(jīng)驗和能力更是有限,這種反差的存在,使得心理危機在他們身上十分容易得到表現(xiàn)乃至爆發(fā)。近年來,高校自殺學生人數(shù)不斷增加,都從另一角度佐證了大學生心理危機的易發(fā)性。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展過程與影響因素
一般來說,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發(fā)生會經(jīng)歷以下幾個時期。第一,沖擊期。在危機事件發(fā)生后不久或當時,感到震驚、恐慌、不知所措。第二,防御期。表現(xiàn)為想恢復心理上的平衡,控制焦慮和情緒紊亂,恢復受到損害的認知功能,但不知如何做。此時會出現(xiàn)否認、合理化等心理防御反應。第三,解決期。積極采取各種方法接受現(xiàn)實,尋求各種資源想方設法解決問題從而減輕焦慮,增加自信,恢復社會功能。第四,成長期。經(jīng)歷了危機后變得更成熟,獲得應對危機的技巧。但也有人消極應對而出現(xiàn)種種心理不健康的行為。從危機的后果來說,會有四種不同結局第一種是順利度過危機,并學會了處理危機的方法策略,提高了心理健康水平;第二種是度過了危機但留下心理創(chuàng)傷,影響今后的社會適應;第三種是經(jīng)不住強烈的刺激而自傷自毀;第四種是未能度過危機而出現(xiàn)嚴重心理障礙。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影響了個體應對危機的結果呢?個體的人格特點、對事件的認知和解釋、社會支持狀況、以前的應對危機經(jīng)歷、個人的健康狀況、干預危機的信息獲得渠道和可信程度、個人適應能力、所處環(huán)境等都會影響危機的進程與應對效果。
1、個體對事件的知覺。對某一事件的認知和主觀感受在個體決定應付行為的性質和程度中起著重要作用。認知方式限制了人們探索壓力事件的信念,極大地影響了人們對他人的知覺、人際關系以及對采取不同類型的心理治療的反應。如果個體對事件的知覺是客觀的、合乎邏輯的,則問題解決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2、社會支持系統(tǒng)。人的本質是社會化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聯(lián)系和關系中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是人們應對大量壓力的重要的心理資源。這種資源的缺乏或喪失,面對壓力的個體將變得無比脆弱、失衡并進一步產(chǎn)生危機。
3、應對機制。人們通過日常生活,學會了運用各種手段去應對焦慮和減少緊張,并逐步形成了應對壓力的模式。那些被人們運用的、有效的應對策略會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解決壓力的一部分而被納入他們的認知模式中,并逐漸形成了人們解決壓力的一套有效的應對機制。相反,如果沒有恰當?shù)?、有效的應對機制,個體的壓力或緊張持續(xù)存在,危機便會隨之產(chǎn)生。
4、個體的人格特征。心理危機還受個體的人格特征的影響,容易陷入危機狀態(tài)的個體在人格上具有特異性。如注意力明顯缺乏,看問題只看表面看不到本質;社會傾向性過分內傾,這種人格特征使個體遇到危機時往往瞻前顧后,總會聯(lián)想不良后果;在情緒情感上具有不穩(wěn)定性,自信心低,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極差;解決問題時缺乏勇氣進行嘗試,行為沖動缺乏理性,經(jīng)常會有毫無效果的反應行為。 四、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
如何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實施有效干預,是擺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的實踐課題。許多高校目前已經(jīng)積極開展這方面的工作,積累了許多寶貴經(jīng)驗。我們認為,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重點關注高危個體。
首先要明確哪些大學生是心理危機的高危個體,以下是湖北省教育廳文件《湖北高校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及自殺預防實施方案(試行)》中對心理危機的高危大學生個體的界定,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在心理健康測評中篩查出來的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或自殺傾向的學生。
2、遭遇突然打擊和受到意外刺激后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家庭發(fā)生重大變故,身體發(fā)現(xiàn)嚴重疾病,遭遇性危機,感情受挫,受辱,受驚嚇,與他人發(fā)生嚴重人際沖突后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3、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特別大以及嚴重環(huán)境適應不良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4、因嚴重網(wǎng)絡成癮行為而影響其學習及社會功能的學生。
5、性格內向、經(jīng)濟嚴重貧困且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6、有嚴重心理疾病(抑郁癥、恐懼癥、強迫癥、癔癥、焦慮癥、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精神病等)且出現(xiàn)心理或行為異常的學生。
7、對近期發(fā)出下列警示訊號的學生,應作為心理危機干預的重點對象及時進行危機評估與干預:(1)談論過自殺并考慮過自殺方法,包括在信件、日記、圖畫或亂涂亂畫的只言片語中流露死亡的念頭者;(2)不明原因突然給同學、朋友或家人送禮物,請客,賠禮道歉,無端致以祝福,述說告別的話等行為明顯改變者;(3)情緒突然明顯異常者,如特別煩躁,高度焦慮,恐懼,易感情沖動,或情緒異常低落,或情緒突然從低落變?yōu)槠届o,或飲食、睡眠受到嚴重影響等。
(二)在危機干預理論的指導下實施針對性干預。
心理危機干預的許多理論產(chǎn)生于西方國家。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對危機干預的本質以及方法、策略、過程進行了探討,既是對危機干預實踐的提升,反過來對危機干預的實施又起著重大理論指導作用。例如,西方學者貝爾金(G.S.Bekin)把危機干預歸納為三種基本模式:平衡模式(equilibrium model)、認知模式(cognitive model)和心理轉變模式(psychosocial transition model)。
第一,平衡模式。危機中的人通常處于一種心理或情緒失衡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原有的應對機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平衡模式的目的在于幫助人們重新獲得危機前的平衡狀態(tài)。平衡模式最適合早期干預,這時人們失去了對自己的控制,分不清解決問題的方向且不能作出適當?shù)倪x擇。
第二,認知模式。危機根植于對事件和圍繞事件的境遇的錯誤思維,而不是事件本身或與事件和境遇有關的事實。該模式的基本原則是,通過改變思維方式,尤其是通過認識其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過獲得理性和強化思維中的理性和自強的成分,人們能夠獲得對自己生活中危機的控制。認知模式最適合危機穩(wěn)定下來并回到接近危機平衡狀態(tài)的求助者。
第三,心理轉變模式。該模式認為人是遺傳天賦和從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習的產(chǎn)物。因為人們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和成長,他們的社會環(huán)境和社會影響總是在不斷地變化,危機可能與內部和外部(心理的、社會的或環(huán)境的)困難有關。危機干預的目的在于與求助者合作,以測定與危機有關的內部和外部困難,幫助他們選擇替代他們現(xiàn)有行為、態(tài)度和使用環(huán)境資源的方法,結合適當?shù)膬炔繎獙Ψ绞健⑸鐣С趾铜h(huán)境資源以幫助他們獲得對自己生活(非危機的)的自主控制。這個模式適合已經(jīng)穩(wěn)定下來的求助者。
不同模式指明了不同危機干預時期的重點,每種模式下又包含許多種不同的操作方式和方法。危機干預工作者應當了解不同干預模式適應的對象及各自的優(yōu)點與不足,深入掌握一些危機干預的手段和方法,積累實踐經(jīng)驗,從而幫助大學生面對危機,度過危機。
(三)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隊伍和體系。
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對從事這項工作的隊伍而言,心理危機干預的主力是受過專門訓練的心理咨詢師,但教師、管理者、同學、家長、社會工作者也都是危機干預隊伍中的重要成員。從危機干預的體系建構來講,僅僅依靠某個部門或中心(如危機干預或心理咨詢中心)常常難以做到有效干預,它需要學校不同部門、機構的相互配合,這些部門和機構包括學生處、校醫(yī)院、保衛(wèi)處、院系學生工作委員會、輔導員、學生會等。
如何營造心理健康的環(huán)境,提高個體對危機的應對技能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
第一,正確看待壓力、挫折和危機。人的認知猶如“過濾鏡”,它會使許多情境改變顏色。首先,壓力、挫折和危機都是客觀存在的。人的一生困難、挫折和危機是不可避免的,可以說是逢時俱來,這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客觀存在的這些情境,我們應該承認它,怨天尤人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其次,壓力、挫折和危機又是辯證的。它們對人既是刺激、威脅,然而也是挑戰(zhàn),有人將其稱之為“生命之鹽”是有一定道理的。從積極的意義上看,適度的壓力、挫折是維系正常心理功能的條件,有助于人們適應環(huán)境,提高能力,有助于認識自身的長處與短處。而危機能激發(fā)潛能的發(fā)揮乃至發(fā)揮之極至。危機的克服能使人在增長人生經(jīng)歷的同時提高自信心,使人生變得豐富而充實。
第二,爭取社會支持。人是社會的人,人的發(fā)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大學生應該努力爭取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擁有家庭的親情和朋友、鄰居的友情,以及拓展的網(wǎng)絡,包括同伴、同鄉(xiāng)、同學、團體的接納與被接納。社會支持的作用一是屏障作用,二是支持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所以我們應培養(yǎng)社會興趣,在人際交往中學會與他人協(xié)調合作。我們的建議:一是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既要對自己負責,也要對他人負責;二是對人不苛求,善于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欣賞他人的成功;三是不嫉妒人,比自己強的人沒資格去嫉妒,比自己弱的人不屑于嫉妒;四是主動關懷并幫助他人,從中營造互助互利的氛圍,體味人生的價值;五是當面臨自身難于應付的困難、挫折時,應主動尋求、善于利用并樂于接受他人所提供的社會支持,包括工具性的和情感性的支持。
第三,自我營造積極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核心是營造積極的自我概念。董妍、俞國良《自我提升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心理科學進展》2005年第2期第178~185頁自我概念不是遺傳的結果,而是后天社會實踐的產(chǎn)物。具有積極自我概念的人的主要特質:一是以“真實的我”的面目出現(xiàn),有適度的自信,不矯揉造作;二是對自我有明晰的認知評估,并以肯定的態(tài)度接納自己,既能接納自己的長處,也能接納自己的短處乃至缺陷。那么,怎樣才能營造積極的自我概念呢?主要途徑是從事實踐活動并力爭獲得成功,成功可增強人的自我效能感、價值感,提高自信心,同時還是醫(yī)治抑郁癥、焦慮癥的良藥。
五、大學生心理危機的預防
構建完善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是預防心理危機的根本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豐富大學生心理學知識,增強他們心理保健意識,端正他們對心理咨詢的看法,引導他們主動尋求幫助,緩解負性的情緒,避免因心理問題加重而導致心理危機的發(fā)生。 那么關于大學心理危機的預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幾點:
1、開展心理素質訓練,提升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通過各種途徑鍛煉他們的意志、訓練他們的心理素質,使他們保持心理健康。
2、開展大學生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各種輔導形式,對大學生的獨立生活及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學習與社會工作關系的處理、人際交往的適應、戀愛問題的處理等多方面進行指導與幫助。
3、重視并開展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通過語言、文字等媒介,給咨詢對象以幫助、啟發(fā)和教育,解決其在學習、工作、生活、病、康復等方面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改善大學生的社會心理環(huán)境,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滿足大學生精神和心理需求,為他們展現(xiàn)天賦和才華、發(fā)泄內心的激情、增強競爭意識、獲取自信心提供平臺。
5、構建大學生成才服務體系,為大學生心理減負減壓,如加強學習與考研的輔導,幫助他們進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為畢業(yè)生提供就業(yè)信息,搭建就業(yè)平臺,開展就業(yè)指導等,為處于困境中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支持,幫助其順利渡過難關。□
(作者單位:南昌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華山.心理健康概念與標準的再認識.心理科學, 2001,第481頁.
[2]段鑫星,程婧.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科學出版社 2006 .
[3]蔡曙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與預防.光明日報 2006.
[4]胡佩誠.心理治療.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 2006.
[5]Gerald Corey,Marianne Schneider Corey. I Never Knew I Had a Choice: Explorations in Personal Growth .2009.
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教育探究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