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音樂藝術特色分析論文范文
貝多芬是音樂界中浪漫派的先驅,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具有藝術特色的音樂作品。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關于貝多芬藝術特色分析論文的內(nèi)容,歡迎閱讀參考!
貝多芬藝術特色分析論文篇1:《貝多芬《月光奏鳴曲》的藝術特色分析》
【摘 要】貝多芬的大部分作品都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借助某一形象創(chuàng)作,不僅反應了其心理情緒,而且有深刻的哲學意蘊?!对鹿庾帏Q曲》是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它內(nèi)容充實、情感細膩、有創(chuàng)造性的音樂布局和動人效果。本文通過對分析這一作品的藝術特色,以此展示貝多芬音樂的感染力和對人的鼓舞作用。
【關鍵詞】貝多芬;月光奏鳴曲;藝術特色
1 貝多芬與《月光奏鳴曲》
1.1 貝多芬與《月光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貝多芬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作品,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被后人稱為“樂圣”。他一生命運坎坷,但較早地顯示出了音樂天賦,從師海頓,最終學有所成。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交響樂,其次就是鋼琴作品。在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他運用了交響樂創(chuàng)作中的一些思想,更加自由地運用鋼琴曲表達了情感,也打動了很多的聽眾,鋼琴曲也成為其主要成就之一。在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中,《月光奏鳴曲》其有很強的代表性,不僅優(yōu)美而且富有詩意。
關于《月光奏鳴曲》,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在銀白色的月光下,貝多芬聽到了有人彈他的鋼琴曲,循聲而至,貝多芬來到一間簡陋的房屋前,推門進去發(fā)現(xiàn)是一個盲人少女,他很是感動,由此創(chuàng)作了一首被標注為“幻想曲風格”的曲子。貝多芬去世后,詩人路德維希・ 萊爾斯塔勃為這個曲子更名為《月光奏鳴曲》。在創(chuàng)作《月光奏鳴曲》時,貝多芬正值耳聾日益嚴重的時期,這讓他十分的絕望,伯爵愛女朱麗葉・圭恰爾迪的出現(xiàn)給貝多芬巨大的勇氣,貝多芬很快陷入了愛河。然而,朱麗葉很快就移情別戀,這又一次的打擊了貝多芬,但他沒有放棄音樂夢想,在失戀的痛苦中完成了《月光奏鳴曲》。
1.2 作品特色
這首“幻想曲式奏鳴曲”有自由、即興的特點,對音樂素材的運用非常的靈活。另外,貝多芬還將持續(xù)的慢板代替了奏鳴曲式的快板。全曲分為三個樂章,第一章慢板,第二章小快板,第三章是快板,縱觀全曲,由慢變快,感情表達逐步加強。為了使整個樂曲有較強的整體性,貝多芬巧妙地把低音八度、圣詠式的和旋平穩(wěn)進行等創(chuàng)作手法和其特有的曲式、調(diào)性相柔和,整個樂曲不僅有低語也有吶喊。阿薩菲耶夫曾這樣評論這首作品:“感人至深的充滿能量與浪漫的音調(diào),令人精神振奮的旋律,時而像是熊熊燃燒的怒火,時而又如瀕臨絕望的哭泣。曲調(diào)中蘊藏的真摯誠懇,深受人喜愛,也極易被人接受,不得不說它是一首真正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另外,《月光奏鳴曲》的另外一大特點在于每個人心中都有不一樣的“月光”。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什坦認為《月光奏鳴曲》中唯有第二章的小快板才是真正的“月光”;俄國文學家奧利比舍夫認為第一章傳遞的是貝多芬失戀的傷痛;俄國藝術批評家斯塔索夫認為第一章實際上貝多芬的冥想狀態(tài),可以預見到不安。同一首曲子有不同的感覺,這是優(yōu)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2 《月光奏鳴曲》的藝術特色分析
2.1 第一樂章
《月光奏鳴曲》的第一章運用了單三部曲式、升C小調(diào)、2/2拍、慢板,是充滿柔情和哀痛一章,與陰柔的“月光”相襯,由于其具有沉思的、悲痛的特點,很多后人猜想這是貝多芬在失戀后為自己的愛情創(chuàng)作的挽歌。奇妙的和聲色彩展示了曲中感情的細膩變化。
樂曲由柔弱均勻的三連音開始,緩慢地成為三和弦,勻稱的樂曲給人以舒緩的流動感,樂曲的速度、節(jié)拍等紛紛確立哀傷基調(diào),第一章開始。隨后,在平靜的背景上出現(xiàn)了主題旋律,似沉思,似在傾述著內(nèi)心的悲傷;在通過對音區(qū)、和聲、節(jié)奏的重復中,展示了作者心中不安的思緒。在這一節(jié)中,平淡這一主題像明月般慢慢的登場,在15小節(jié)中另一音樂氛圍出現(xiàn),進入第二主題。到了23節(jié),即樂曲的中段,三連音的琶音陡然躍入高音區(qū),顯示了作者的不安情緒,展示了情緒的短暫波動。至24小節(jié),音樂再次放緩,進入安靜階段,樂曲進入到了第三主題中。60小節(jié)起,音樂如夕陽西沉,似乎在淡淡的月色中消失。
第一章飽含了沉思和傾述,閉上眼就似乎看到了一輪明月在平靜的海綿上高懸,銀白的月光籠罩著一切,美妙的和聲讓人欲言又止,婉轉的韻律傳達的細膩的哀思。三連音的分解傳遞了冥想的靜默,所有心語都由心跳般的旋律述說,既有悲痛也有含蓄的激情。在這一章中,貝多芬沒有明顯地區(qū)分大小調(diào),而是在短短的60小節(jié)中靈活地運用曲式,自然地轉換同名大小調(diào),表現(xiàn)出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法。
2.2 第二樂章
第二章與第一樂章和第三樂章相比,顯得更加典雅、短小、抒情,是第一章和第三章的橋梁,是徐緩和激烈之間的過度。李斯特形容第二章為“開在兩個深淵間的花朵”。第二章主要運用了復三部曲式、降D大調(diào)、3/4拍、小塊版。第一部分的兩個單二部曲式都是由同一邊走發(fā)展而來。中部的單二部曲式也是建立在降D大調(diào)上。右手的切分節(jié)奏所形成的重音與左手低音區(qū)交替出現(xiàn),形成了一種神秘感,連奏與斷奏使主題顯得更加自然,完美地銜接了第一章的舒緩和第三章的激昂。
2.3 第三樂章
這一樂章是全曲的高潮部分,使用了奏鳴曲式、升C小調(diào)、4/4拍、急板。這一章一切都在急速的流動,出現(xiàn)了具有貝多芬作曲特色的抗爭性音調(diào),表現(xiàn)了強烈的內(nèi)部沖突,出現(xiàn)了激烈的對立和斗爭。雖然這段樂曲始終都充滿著烈火般的熱情,旋律扣人心弦,但在激烈中仍充滿著優(yōu)美,顯示了貝多芬堅強的意志力。這一樂章有充實的音樂內(nèi)容,展現(xiàn)了驚人的音樂效果,是貝多芬鋼琴音樂中表現(xiàn)力最豐富的作品。直到第三章貝多芬才使用了奏鳴曲式的演奏,是貝多芬的大膽創(chuàng)新。
第二章中,間歇地涌動的主題在第三章終于得到了升騰,它以16分音符的分解和弦,急劇上升到高音區(qū),音符如奔騰的野獸向前沖擊,有力地展現(xiàn)了貝多芬堅強不屈的大無畏精神和追求真愛的渴望。在14節(jié)延長記號處,奔騰的感情激流暫停了下來,在6小節(jié)之后,出現(xiàn)了副部主題。這是一段如歌唱般熱情的曲調(diào),貝多芬將自己的情感一步步的展示了出來,融入到了音樂之中,情感如奔流的波濤隨著音樂一瀉千里。
這一章是音樂和感情爆發(fā)的一章,琶音的組合拍打著聽眾的心靈,瘋狂的情感隨著音樂強度的增加像火上一樣爆發(fā)。在呈示部,貝多芬以重復的和弦式的緊張實現(xiàn)了感情強弱的更替,這種緊張在部尾以幾個哀痛句逐步緩和下來。在展開部開始后,依然發(fā)展著呈示部的主題,交錯開展。貝多芬壓縮了主部,將副部分解為一些單獨樂句,在高低音部交替出現(xiàn),增強了哀痛的表現(xiàn)力。在展開部的結尾,低聲部成為主音,音樂逐漸過渡到平靜,讓人得到暫時的安靜,同時也預示著新的高潮的出現(xiàn)。在平靜之中進入了再現(xiàn)部,主部主題再次出現(xiàn)。在再現(xiàn)部中有一個龐大的結束部,是心靈掙扎的再現(xiàn),全曲在這里達到了高潮:主部主題出現(xiàn),緊接著是四小節(jié)的強力度上的減七和弦的琶音,之后再低音部呈現(xiàn)了副本主題的旋律,其后出現(xiàn)了幻想式的裝飾,在兩小節(jié)的慢板之后又很快返回急板,最后在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中結束全曲。
這一章充分展示了貝多芬高超的音樂創(chuàng)作進技能,在百轉千回中動人心弦。主和弦的猛烈上升和下降使音樂達到了最佳的效果。第三章是全曲的升華部分,展現(xiàn)了貝多芬對生命和愛情的理解,表達了他對音樂的熱愛。
3 總結
《月光奏鳴曲》表現(xiàn)了貝多芬的熱烈情感,第一章柔和,第二章輕快,第三章激昂,這三章銜接得天衣無縫,內(nèi)容豐富、思想充實、情感細膩,有絕佳的音樂效果。它深刻展示了貝多芬內(nèi)心的掙扎,同時也表現(xiàn)出了他不屈的意志,具有貝多芬音樂特有的感染力,給人以美的享受和巨大的精神鼓舞。
【參考文獻】
[1]鄭培.淺析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J].中華文化論壇,2008(S1).
[2]劉驍,吳丹.《月光奏鳴曲》的意境之美[J].大舞臺,2014(4).
貝多芬藝術特色分析論文篇2:《淺談貝多芬鋼琴作品的藝術特征》
摘要:貝多芬G大調(diào)鋼琴奏鳴曲op.79創(chuàng)作于1809年,此作品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鼎盛時期,是貝多芬繼熱情之后又一全新作品。本作品篇幅較為短小,作者運用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表達了對大然的熱愛和大自然生機勃勃的景象。全曲共有三個樂章,每個樂章之間既具有自身的獨立性又與其他樂章相互聯(lián)系。演奏本作品要細心分析每個樂章的情感和寫作特征,注意節(jié)奏的轉變和音色的變化,準確的把握作品的情緒。本文將對op79的藝術特征進行剖析,以期通過深層次解讀大師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藝術風格理念,實現(xiàn)系統(tǒng)化的樂理知識學習。
關鍵詞: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藝術結構;特征;解讀
貝多芬作為西方音樂史上十分著名的一位演奏家和古典音樂作曲家,并且在國際上有著極高的聲望。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其風格風靡東西方,并且有著十分鮮明的意蘊,更被文藝界廣泛贊譽其為 “樂圣”。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8歲開始學習鋼琴表演,于57歲離世,期間創(chuàng)作了眾多鋼琴作品,最具世人推崇的就是35首鋼琴奏鳴曲以及9首鋼琴編號奏鳴曲?;诖?,也即有了本文研究分析的初衷所在。
一、通過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的重要意義進行剖析
查看貝多芬這精彩的一生可以看出,其創(chuàng)作的諸多作品中最具藝術地位的就是奏鳴曲了。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32首奏鳴曲大部分是在40歲之前創(chuàng)作的,在整個世界音樂發(fā)展史上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在這期間又稱之為是貝多芬藝術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大部分是以一種虛幻的音符呈現(xiàn)的,仿佛在向人們構造出一幅十分嚴謹、生動而又宏偉的、具有極強吸引力的音樂形象。而且貝多芬還將自己對于社會的感知融入到了奏鳴曲中,以歡樂、痛苦以及斗爭等不同的格調(diào)來詮釋其思想和英雄主義性格[1]。尤其是在奏鳴曲呈現(xiàn)的形式上可以看出,呈現(xiàn)出十分明顯的曲調(diào)深刻、自由以及多元化的風格,體現(xiàn)除了貝多芬自身特有的十分濃郁的民主精神以及人道主義精神,充分表現(xiàn)出了對于反對封建社會以及反對暴力的勇氣和意志力,并且通過這種不凡的創(chuàng)造了賦予其音樂作品不一樣的技巧美感和表現(xiàn)力。貝多芬以超前的個人主觀意識為聽眾搭建起了音樂發(fā)展史上十分不凡的一筆,同時也是人類音樂發(fā)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筆財富。以下文章將對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為重點剖析對象,分析奏鳴曲op79德爾創(chuàng)作風格和藝術特征。
二、通過鋼琴奏鳴曲op79淺談貝多芬作品的藝術特征
G大調(diào)奏鳴曲(op79)創(chuàng)作于貝多芬鼎盛時期,由于在樂曲中可以聽到杜鵑uy聲[2],所以本作品也被稱為“杜鵑”奏鳴曲。要正確的演奏全曲除了要觀看大量大師的演奏資料以外,還要細心認真的解讀本區(qū)的譜面查找其創(chuàng)作背景以外還要全面的分析全曲的曲式。這時貝多芬完成《熱情》奏鳴曲巨作之后,在奏鳴曲創(chuàng)作上用了五年后再度提筆創(chuàng)作的作品[3]。本作品蘊含這作者豐富的思想感情,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演繹整部作品我們要全面把握音樂的主題,做好每個樂章之間的聯(lián)系與過渡和節(jié)奏的轉變速度的對比,音色的調(diào)整以及層次的突出。
(一)寫作特征
本作品共有三個樂章,第一樂章為急板,G大調(diào),奏鳴曲式,帶有德國蘭德勒舞曲的風格。本樂章大量運用了琶音和音階的走向來使音樂更有渲染力,形象生動的表現(xiàn)出了大自然由靜到動的景象。第二樂章為行板,g小調(diào),三部曲式,本樂章為過渡段,語句較為柔美優(yōu)雅緩慢,讓人感受到大自然一片安詳?shù)臓顟B(tài)。第三樂章為小急板,G大調(diào),回旋曲式,速度稍快,整個樂章較為活潑歡快[3],由弱奏變?yōu)閺娮?,在高潮強奏之后隨即變?nèi)踅Y束全曲。
(二)技巧方面
本作品運用了很多的音階與琶音,所以全曲左右手跑動較快,彈奏時要求左右手演奏清晰的同時要注意左右手旋律的交替,彈奏時要突出主題,把握好旋律的走向,音階要具有顆粒性,琶音的旋律走向要連貫清晰,做好強弱的對比,要使全曲的聲音具有流動性,做好句子之間的鏈接,章節(jié)之間的過渡,裝飾音的演奏要著重練習,演奏時要做到清晰輕巧。
(三)音樂與演繹
本樂章短小精悍,運用分解和弦和音階的形式,。模仿了大自然杜鵑的叫聲,這種音樂的模仿使得聽眾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給人們帶來愉悅之情。整個樂章要帶著激情演奏,使音樂演奏的富有感染力,要體現(xiàn)出大自然萬物復蘇一片春意盎然的繁榮景象[5]。
三、通過鋼琴奏鳴曲op79淺談貝多芬作品演繹技巧
這首作品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當中篇幅最短的一首作品。第一樂章的開頭是在G大調(diào)上進行,融入了德國情調(diào)的舞曲風格。樂章開頭三個和弦模仿了杜鵑的叫聲,仿佛是在叫春天一樣,隨后開始琶音的跑動,歡快的旋律隨即開始。和弦彈奏的要干凈利落如杜鵑的叫聲一樣清脆,接著要突出右手的旋律,歡快的旋律給人一種春天萬物復蘇的氣息。副題是在D大調(diào)上開始,這時主旋律在左手上進行,左手彈奏要有跳躍感。
展開部首先以E大調(diào)開始第一主題,接著展開第一主題開始的動機,左手越過右手的伴奏性不斷地演奏出杜鵑uy聲。這時左手每小節(jié)的第二個音要突強,高低音的相互交替像是杜鵑鳥之間在嬉戲。展開部演奏是要體現(xiàn)出舒緩優(yōu)美的色彩,聲音要飽滿富有想象力[5],仿佛是杜鵑鳥的叫聲從遠處傳來一樣。第75小節(jié)至第82小節(jié)插入了鏈接部的樂句,在強弱對比中好似人類的感慨與發(fā)問,并用大自然中杜鵑的uy聲作為問題的回答,音樂隨即分別轉入c小調(diào)和bE大調(diào)[7]。作者運用大調(diào)的明亮色彩與小調(diào)的憂郁色彩做出對比,使展開部的音樂旋律更加有層次感。
再現(xiàn)部主題再次回到主調(diào)上進行無變化再現(xiàn),副題也移向同調(diào)回歸[8]。尾聲開始的主題是在高低聲部交替出現(xiàn)的,隨后第二次再現(xiàn)主題稍作變化,加入了裝飾音的點綴使主題的旋律更加的活潑,在強烈的高潮之后旋律減弱讓人感受到杜鵑鳥漸漸飛遠的感覺。
結語
以上通過對貝多芬鋼琴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特色和演奏風格做出分析之后可以看出,貝多芬對于其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作品中尤為關注作品節(jié)奏,希望通過節(jié)奏的轉變,漸強減弱的力度把深藏于民族性和地域性內(nèi)的不同資源進行整合,期望能夠得到完整性呈現(xiàn),并且實現(xiàn)作品內(nèi)容的多元集萃,這個特點在很多奏鳴曲作品都能夠看到,這個特征同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民族性以及地域性特征的把握有著極大的關系,貝多芬對此做出了深入考究,彼此間有著非常大的關聯(lián)性。然而無論如何,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奏鳴曲所展現(xiàn)出的藝術魅力都是空前的,這不僅僅代表著整個時代的發(fā)展高度,更代表著世界音樂發(fā)展史的重要歷程。在他的作品中融入的貝多芬的思考、對戰(zhàn)爭的憤怒、渴望世界的和平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貝多芬藝術特色分析論文篇3:《淺析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的音樂特色》
摘要 本文主要是對德國音樂巨匠路德維希·凡·貝多芬所創(chuàng)作的《第二交響曲》中的音樂特色進行賞析,重點是從《第二交響曲》的結構特色、音樂手法以及思想內(nèi)涵三個方面進行探究品析。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的四個樂章,以繼承和創(chuàng)造為主線,代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沖突,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和聲以及和弦兩種音樂手法,以此表達自己對于人生的思考和向往。
關鍵詞: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第二交響曲》 結構特色 和弦 情感沖突
一 略論貝多芬和《第二交響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作為歐洲音樂乃至世界音樂殿堂級別的人物,其創(chuàng)作的大量音樂作品都在誕生后成為了很多人耳畔的旋律。貝多芬從歐洲的古典音樂中走來,因其獨特的人生經(jīng)歷和別致的音樂人格,給古典音樂帶入了浪漫主義的元素,在貝多芬的眾多音樂作品類型中,只有交響曲最能夠表現(xiàn)出他內(nèi)心獨立的人生觀以及慷慨高歌的英雄氣質。
貝多芬的音樂人生中,創(chuàng)作了很多優(yōu)秀的交響曲作品,如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而其中貝多芬創(chuàng)作的《第二交響曲》,雖然并未為人所熟知,但是其旋律溫婉激昂,層層遞進,完全一代音樂巨人的偉岸心胸展現(xiàn)在聆聽者的腦海之中。因此,筆者認為,對于貝多芬的交響樂創(chuàng)作以及風格的研究,不能夠脫離對其《第二交響曲》的音樂特色之賞析。因此,本文主要是圍繞音樂巨匠貝多芬的音樂作品《第二交響曲》,從多角度品析貝多芬的音樂靈魂。
二 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的結構特色
貝多芬繼承了歐洲古典音樂層次交疊以及結構鮮明的特點,在處理《第二交響曲》的時候,貝多芬注重這首交響曲的整體結構,因此,整個《第二交響曲》,總共分成四個不同的樂章,以此貝多芬構筑了屬于自己的交響曲的樂章結構。
1 第一樂章:二元交織,引出后續(xù)情感
在《第二交響曲》的第一樂章部分,貝多芬主要是采用了奏鳴曲的形式作為引領整部交響曲作品的結構形式。貝多芬在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當中,考慮到這個樂章在整部交響曲的音樂藝術影響力,因此,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旋律,以螺旋式的旋律結構,勾勒出貝多芬內(nèi)心多元而豐富的情感。在第一樂章的旋律選擇上,過多的不同旋律,可能會顯得整部交響曲作品有頭重腳輕之嫌,在音樂作品的整體結構之上就顯得稍有累贅,而如果旋律單一,則不利于引出整部交響曲在第二樂章以及第三樂章等后續(xù)的樂章之中,那種在靈魂深處不斷燃燒的感情與欲望,更不能夠顯現(xiàn)出一種藝術上的張力。
貝多芬考慮在第一主題的第一種旋律上采用了二元的結構。貝多芬首先讓一段較為安靜的簡單奏鳴旋律作為整個音樂主題的引子,然后把第一支旋律引入到聆聽者的耳畔間。在這種緩慢的節(jié)奏中,慢慢地浮現(xiàn)出單簧管以及雙簧管交織的一段旋律,里面帶有翩翩起舞的舞蹈特質,而又不喪失淳樸,并且貝多芬還讓圓號,如森林里小鳥回蕩的叫聲一般,和第一主題的第一旋律交纏在一起,表現(xiàn)出一種自然又空曠的音樂氛圍,把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引入到一個充滿情緒的氛圍之中。
2 第二樂章:突破窠臼,慢板中奏出進行曲
在《第二交響曲》作品中的第二樂章部分,加入了一定的傳統(tǒng)歐洲音樂元素。如貝多芬在這首交響曲的第二樂章部分,采用了一些相對比較抒情的慢板,作為整個第二樂章的一個典雅的音樂主題,這種處理的手法,和另一位音樂殿堂級的巨匠,莫扎特在五小步舞曲之中所運用的交響曲處理結構的方式相似。不過,貝多芬對于該元素的結構性運用則更具有自己的特色。貝多芬的這部《第二交響曲》作品,在結構上有屬于貝多芬式的創(chuàng)新,貝多芬以革新的特色,讓整個旋律在交響曲的旋律結構當中呈現(xiàn)出鮮明以及突出的特點。因此,貝多芬純熟地運用了這樣的慢板,卻絲毫不影響整部交響曲作品的英偉之氣。貝多芬對于這部交響曲有著非常宏偉的音樂構圖方式,有著厚實更是輝煌的配器以及管樂器作為基礎,以此突出了貝多芬在交響曲結構上的特色,并且將傳統(tǒng)的歐洲古典交響曲的老舊形式進行突破和創(chuàng)新。貝多芬以進行曲一般的節(jié)奏,讓整個交響曲的第二樂章,呈現(xiàn)出一種更為鮮明而且劇烈的對比,以嚴峻和淳樸相交織的旋律,呈現(xiàn)出貝多芬式的交響曲音樂藝術張力。
3 第三、四樂章:紛繁復雜、承接和戲謔風韻
在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之中,第三樂章主要在結構是為了表達貝多芬內(nèi)心那種瞬息萬變,不斷更迭而且洶涌澎湃的內(nèi)心情感。貝多芬在這一部交響曲作品當中,運用了多種樣式的轉折,互相之間的不斷變化,以及在音樂素材上面的廣泛應用,在結構和內(nèi)容上都閃耀著非常耀眼的光輝。在這部《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之中,貝多芬讓前半部分的第三樂章始終呈現(xiàn)出一種多種情感和感覺相互之間產(chǎn)生激情和碰撞,運用多種變化的手法來呈現(xiàn)出不斷變化的情感和體驗。而在這部交響曲作品第三樂章的后半部分,貝多芬不再對音色進行反復的更換,而是運用一些較為活躍的和聲作為結構布局的基調(diào),然后對前面多變復雜的音樂旋律結構進行收束,同時也避免了一下調(diào)整到單調(diào)的旋律上導致的《第二交響曲》整體結構上的不穩(wěn)定。然而,這第三樂章的后半部分,略帶有一定的戲謔成分,則更好地將貝多芬在音樂人格上面的活躍多樣以及情感上面的奔放,以更為貼切的結構方式進行呈現(xiàn)。
在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第四樂章之中,貝多芬重新在結構上回歸到傳統(tǒng)的鋼琴奏鳴曲之中,運用了較為基本和傳統(tǒng)的歐洲古典音樂里的鋼琴奏鳴曲結構樣式,作為整部交響曲的收官部分。貝多芬在第四樂章中,承接了第三樂章后半部分的戲謔旋律特點,然后響應了這樣的一種戲謔,以輕松的方式,實現(xiàn)了整一部交響曲的情感總結。并且貝多芬在第四樂章的結構上還應用了模仿的手法,這樣就可以透過結構,呈現(xiàn)出貝多芬在音樂背后多姿多彩的人格特點。
三 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的音樂藝術手法品析
上文筆者談到了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這一部音樂作品當中,運用了多種形式的音樂結構特點,讓整部交響曲,以層疊遞進的結構特點,彰顯出貝多芬獨特的音樂人格。而在《第二交響曲》這一部音樂作品當中,貝多芬不僅僅運用了純熟的交響曲布局謀篇的技巧,更是充分考慮到了整個交響曲和個人的音樂特色,其中,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純熟的音樂藝術手法,是值得圈點品析的。 首先,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中注重對整個交響曲旋律上的布置。貝多芬作為一個愛恨分明的音樂人,在交響曲的創(chuàng)作過程,無不是為了更為貼切地運用音樂旋律去呈現(xiàn)出內(nèi)心的激蕩和沖突,所以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對于交響曲的旋律手法尤為重視,并且有廣泛的應用。
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音樂旋律的主體特征是運用強烈的音樂旋律對比,來呈現(xiàn)強烈的情感審美,這種審美是作為靈魂存在于整部交響曲作品當中的。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的旋律方面廣泛采用了豐富的音樂材料,并且運用旋律的藝術手法加以構建,這種旋律的手法重新建構的方式,既有對傳統(tǒng)的音樂旋律手法的繼承和過度,更是加入了濃厚的貝多芬個人的音樂思路和方法。
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對傳統(tǒng)交響曲里的三和弦以及七和弦的旋律手法進行繼承,并且在這兩種和弦的基礎之上,演化出一些更具情感傾向性的大小調(diào)體系,這是一種旋律手法上的繼承與發(fā)展。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貝多芬雖然有一定的革新性,并且也是一個充滿藝術性格的音樂家,但是他仍然不是一個徹底的先鋒主義的音樂家,他對于自身的先鋒特征仍然持有一種來自于藝術軌跡上的否定。這在貝多芬進行《第二交響曲》的首次公演之后,得到的不同評論聲音之中,也可以側面看出其在交響曲的旋律手法上面仍有許多爭議之處。
其次,貝多芬在這一部《第二交響曲》之中考慮另一種音樂藝術手法,那就是和聲方面的構思。正如上文所論述的,整一部交響曲有四個樂章,四個樂章之中,很多都采用了以弦樂器為主導的,以八小節(jié)的撥弦進行引出和貫穿,這樣能夠更好地增強交響樂章之間的過渡性和連接性,又能夠制造出一種更為壯美以及博大的情調(diào)。而貝多芬還考慮運用木管類型的樂器作為和聲的一部分,這樣能夠對主題當中的一種田園氣息進行加強,可以讓交響曲更加貼近聆聽者的心靈。再者,木管樂器所蘊含的這種世俗化的音樂元素和弦樂器這種高貴的抒情音樂元素之間可以呈現(xiàn)出一種對比的形式,因此,整一部交響曲的內(nèi)容和故事性就更加豐富了,也有曲折動人,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獨特和聲布局。而在這部交響曲音樂作品的后半部分,已經(jīng)不再和以前一樣不斷地對音色進行變換,而是以較為活躍的和聲布局,以及某些較為復雜的曲調(diào)形式,對音色的平淡進行了彌補。而諧謔曲則是以獨特的形式,觸發(fā)了交響曲后半部分的強弱之間的對比,在感情上面的變化和動作就更具有韻味,以諧謔曲的音樂性格,和貝多芬的奔放思緒互為交織,進而促使整個樂章感染力的大大抬升。
四 貝多芬《第二交響曲》中的音樂思想內(nèi)涵與創(chuàng)造力
對于一部成功的交響曲音樂作品而言,沒有音樂性格,沒有音樂思想,其再賦予更加豐富絢爛華美的手法和元素,也不可能掩蓋其音樂靈魂上的蒼白無力。所以,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這部作品之中,具有音樂上的思想性,以其音樂作品中的思想張力,來引領交響曲的聆聽者和交響曲的旋律相互交織,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思維的空間。
在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后半部分,貝多芬采用了諧謔曲調(diào)的形式,來對自己的音樂思想內(nèi)涵進行深層次的拓展。貝多芬注重名和實質之間的變化,注重名實之間的沖突和對比。諧謔曲是脫胎自原先傳統(tǒng)歐洲古典音樂的小步舞曲,從諧謔曲這個名號上看,貝多芬似乎是和自己當時所深深陷入的精神困境以及遺囑事件互相之間有背道而馳之傾向。而從深層次去考慮,貝多芬之所以考慮在《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采用諧謔曲這一創(chuàng)新的音樂形式,主要考慮了兩個方面:第一,貝多芬創(chuàng)造了諧謔曲,為了更好地迎合當時的交響曲發(fā)展潮流,必須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有所突破。而第二方面,貝多芬則是以這樣的一種看似矛盾意外的音樂邏輯,來構建出自己對當時矛盾以及精神困頓的一種更為簡潔有力的思考和概括。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的思想斗爭和精神痛苦其實是非常多的,這種精神沖突在《第二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后半部分終于得到了一種解放,撕毀了精神的遺囑和為自己高潔靈魂殉道的悲觀,轉而進入到一種超脫的之中。所以,這種置諸死地而后生的思想,正是貝多芬為了更好地呈現(xiàn)自己當時“柳暗花明”精神狀態(tài)的最好詮釋。
因此,貝多芬感覺到了傳統(tǒng)古典音樂之中的小步舞曲形式,已經(jīng)不能夠在《第二交響曲》之中表現(xiàn)出自己內(nèi)心的豐富多彩和跌宕起伏的精神軌跡,只有在小步舞曲的基礎上進行改造,以諧謔曲的形式來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的思想張力,猶如鮮花剛剛綻放一般,充滿著生命的力量以及驀然回首的領悟體驗。貝多芬在《第二交響曲》之中采用了諧謔曲,促進了交響曲能夠以一種更為嶄新的面貌呈現(xiàn)在聽眾的面前,也強化了交響曲的整體功能,從精神沖突、思想的縱深以及情緒更迭、音樂織體的結構重塑等,都有一種嶄新水平的體現(xiàn)。
相比貝多芬另一部交響曲作品《第一交響曲》而言,《第二交響曲》更加有著沉郁頓挫的音樂質感。貝多芬在創(chuàng)作《第二交響曲》的時候,已經(jīng)步入了人生的困頓時期,在音樂之中,貝多芬雖然心懷對美好人生的熱愛,但是面對著人生的種種打擊,貝多芬感受到更為五味雜陳的人生意味。對于這個音樂巨人而言,耳朵的失聰,感情的不幸,乃至于收入上的不足,都讓他倍感挫傷。但是,貝多芬仍然以一種藝術的自嘲來面對人生?;蛟S,對于這位偉大的音樂家而言,音樂不僅僅是自己所追求的藝術,也不是功成名就的跳板,而是對自己感情的純粹宣泄。
參考文獻:
[1] 李麗斯:《貝多芬〈第二交響曲〉第三樂章賞析》,《藝海》,2008年第6期。
[2] 鄭海奕:《貝多芬〈第一交響曲〉第一樂章呈示部的分析》,《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3] 林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與其交響曲的共性研究》,《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第1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