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shù)基礎之意拳斷手
任何一門拳術(shù),皆經(jīng)由鐵老虎演變?yōu)榧埨匣⒅^程,如形意拳當初只有鉆、裹、踐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下面學習啦小編整理了武術(shù)基礎之意拳斷手,歡迎閱讀。
武術(shù)基礎之意拳斷手
意拳斷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極少,只有數(shù)式而已。然皆形簡意繁,具應付范圍皆是多方面的,其所運用之力,為一種立體之力,非僅點、面、線之力,如別門別派者然,此種之體力,非是一種片面方法,而實為一種發(fā)力方法,如能掌握此種發(fā)力方法,則技擊之道思過半矣。
技擊之法,分門別派,要皆以拳套招術(shù)為本,而拳套招術(shù)具是人之偽造,非發(fā)揮本能之學也。意拳之斷手,拳套招術(shù)一概不用,是以各門各派之所長,歸納為一,所謂“無長不匯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斷手,首要勁力均整,再要三角弦應,次要單重發(fā)力,更要無微不法,法在無念,最后要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故意拳之斷手,與別門別派之技擊均不相同也,蓋因其所重者在發(fā)揮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勁力均整
意拳斷手,最重勁力之均整及各項力之綜合運用,要做到無動不動,己身之動,無論微著,皆須是整體機械之動,一指之指動,百骸皆動,所發(fā)一指點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意皆到,力不論大小,動不論微著,皆不許破體發(fā)力,發(fā)力不破體,須使渾身無任何執(zhí)著點,一有執(zhí)著點,發(fā)力必破體,其力亦無由均整矣,且易為人所制,故發(fā)力無執(zhí),則體不破,體不破則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無執(zhí)不破體,則對方挨著我之何處,我便以何處擊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斷”之真義也。
是故,技擊斷手之際,不論主動之發(fā)力與被動之接發(fā)力,在我則意無定向,無的放矢,六面支撐圓活,突擊內(nèi)戰(zhàn),何處觸敵,何處驚炸,既圓活又直射,神意形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執(zhí)破體不均整,則不能臻此意境也。然須知力生有兩,兩則能一,蓋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無吞則吐無以生,吞而不吐,則吞無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挫,欲左之必右向,前擊之中必有后撐。此即神圓意方,形曲意直也。
意拳所運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慣力、杠桿力、離心力、彈簧力等,不能單獨使用,實際上亦不可能單獨使用。若單獨使用,亦達不到均整,且成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項力須綜合運用,尤須借對方之力以成我之力。須知各項力都是筋肉收放與精神假想之統(tǒng)一,二者缺一則力不成力矣。此種均整之力,須由樁法育之,由試力體認而得之,再由斷手訓練而專一之。均整之力是技擊之資本,斷手乃是其具體之運用。力之發(fā),非點、線、面之力,乃立體之力也,即:立勁、橫勁、豎勁三者統(tǒng)一成體者也。故平日操練,不可偏專其一。蓋立勁發(fā)必以橫豎二勁為支撐,則立勁始能定向,同樣,豎勁發(fā)也必以立橫二勁為支撐,則豎勁始能定向,故平日必須練習三勁成體,六力錯綜,我身何處觸敵,何處即為向敵突擊之鋒面,三勁成體,六力錯綜,鋒面突擊,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斷手之操練,須以意求法,而法又須存于無念,出于無意,如是才是可貴也。
三角預應
意拳之技擊,非進攻性之拳術(shù),乃自衛(wèi)之術(shù)也。因此,意拳之技擊專講斷手,意即:“斷敵可來之手”,善守即善攻也。為此,技擊時周身關(guān)節(jié)與具體面積之折疊處,皆應成鈍三角形,蓋三角形能產(chǎn)生預應力故也。對方不論拳打腳踢,我出手斷其來勁,周身三角所產(chǎn)生之預應力,能分解彼之集中應力也,況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難敵。三角不僅具有預應力,且我所發(fā)之各項力,皆是三角遒放與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實意拳之重要法則也。渾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項分力點,發(fā)力和接發(fā)力,實際即是處處求得合力點。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無數(shù)分力。故須切記不使各關(guān)節(jié)拉力所產(chǎn)生之三角分力破壞整體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須在各關(guān)節(jié)拉力之貫串中,求得每一動作的合力點,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義也。故平日操練時,全身關(guān)節(jié)須無微不含曲勢,同時,亦無關(guān)節(jié)不含放縱與開展,遒放互為者是也。因無關(guān)節(jié)不成鈍三角形,且無平面積,而是斜面迎擊,尤無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與對方手臂一接觸,三角之螺旋力即輪旋不已,順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為活三角,猶如一大彈簧,波動不已,柔靜而驚彈,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與三角彈簧力實自活三角出耳,故接發(fā)力時動必活三角,否則即為硬抗,抗必執(zhí)著焉。如是操練,久之則自能有沖之不散、捶之不開之妙。
單重發(fā)力
任何一門拳術(shù),步法實為關(guān)鍵,而步法之妙,在于形體重心之調(diào)配也。據(jù)我數(shù)十年練功與實搏之經(jīng)驗而論,三七步單重發(fā)力,實技擊勝人訣竅也。此種發(fā)力形式,須沾其身始縱力,抽我身勁已發(fā),否則,難得其妙。須用意支配我身全體之筋肉松和空靈,剎那間一緊,而力已運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緊不滯,力斷意不斷,意斷神猶連。樞紐穩(wěn)固。此種發(fā)力方法,別門拳術(shù)得知者蓋寡也,實為古代拳術(shù)之精華。我之所謂“欲復古元始者”即此類也,非單重發(fā)力,均整之力無法囫圇遞至彼身也。所謂緊,即爭也,所謂松即斂也,爭斂致用,緊松互為。爭斂松緊之關(guān)鍵,在于虛實相互為用。前進發(fā)力,兩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虛后實,后退發(fā)力,則前七后三,前實后虛。實非全然占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兩足非“丁”非“八”,其支撐范圍一尺七八,大則滯,小則靈,以能坐襠開胯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發(fā)力時,要利用呼吸之彈力,小腹充實,臀部力穩(wěn),坐襠提旋,穩(wěn)定重心,增強兩足力量,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須記坐襠時要收斂臀部,使之成為上體的支座,穩(wěn)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速度。如是所發(fā)之力,才能實而透,切記兩足不許站在一條直線上,前足不許直線分出,后足不許直線后坐。須以三角螺旋形迂回進退,擰擺橫搖,若鯨之游旋,如浪之起伏,進則能占勢,退則能避鋒,此即擦拉步之妙也。
發(fā)力之際,腰與襠是調(diào)節(jié)勁度、重心和增強力之均整的關(guān)鍵。我力運至彼身,對方因受力而產(chǎn)生一種反作用力,為克服此種反作用力,以控制已身之平衡,故我須使重心下降,始終下體穩(wěn)固,上體虛靈。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體之下部故也。即使我發(fā)高拳擊對方之頭部,發(fā)力時亦須重心下降,斷手多用退步打法,敵方出手發(fā)招,亦多用踏重穿襠之術(shù)。如敵已向我發(fā)起踏重穿襠之勢,此際我須退步斷其手,發(fā)力始能便當,故退步打法較之進步打法更為重要。技擊斷手之目的,實際即以暴力迫使敵方喪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始終放在一條載七之實足上,以載三之虛足護衛(wèi)之,其勢如不倒翁也,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則因其重心下降,一則因其重心始終在一個點上。其重心點外之面積,當受到外力作用而改變其位置時,隨時可改變?yōu)槠渑R時的重心點。故重心點外之面積上的任何一個點都能起護衛(wèi)其實際重心之作用,單重發(fā)力之奧妙,此其一也;再者彈簧力在身抱三角之情況下,非單重不能出之,只有單重發(fā)力,才能做到遍體彈簧似,使全體成為一大彈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無執(zhí)而彼亦無執(zhí)時,所生之來回勁,非單重不能出也,此其三也。只有在單重發(fā)力之情況下,才能以同一發(fā)力動作,發(fā)生二次打擊,此其四也,但須記隨時調(diào)整兩足虛實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保證力之均整,尤須切記發(fā)力時兩肩不許貫勁,始能源動腰脊,勁貫四肢,力隨足生,三角蓄勁,直線發(fā)力。如虛實不清,則犯雙重之病,雙重之病,技擊大忌。學者不可不察。
無法即法法在無念
實搏不許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縛神意之桎梏,故用法是取敗挨打之道。意拳之斷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蠻用拙力。用法則無異做繭自縛,將本能活力納入框框之中,而無由發(fā)揮。用力則己身必有執(zhí)著點,犯形破體而為人所制。故斷手亦是一法不立而發(fā)揮本能之學也。然后可謂無微不法,因動靜皆依一定原理法則,而此種原理法則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別門別派之拳術(shù)者然,各項原理法則極其高明深刻,而體現(xiàn)此種原理法則之形式又是極平庸,形簡意繁。所以,意拳之學實為極高水平而蹈平庸之學問也。
關(guān)于意拳之原理法則,昔日我曾于其他文字中有所論述,此處不再重復。然有一點再扼要重述者,即無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無為無不為”,佛家“萬法皆空,即為實象”之義,蓋技擊不用法,不用法本身亦是法,不用法之法,實質(zhì)上不同于渾擊蠻打,因意拳技擊唯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應,而此種活力是經(jīng)過各種原理法則嚴格訓練之觸覺良能,微動亦循法。此種循法而動之本能活力,實亦成為人之條件反射生理功能矣。其動必循法,實出于無意識,實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姿勢,有意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無念,觸覺良能也。
提頓吞吐沉托分閉
斷手,從形跡上來講,是截擊對方所來之手,若從勁力來講,是斷對方所發(fā)之力。
依據(jù)運動生物力學,斷手所用之力與物體運動時所產(chǎn)生之機械力相同,亦有三個特性,即:重量、方向、打擊點(即作用點)。斷手之目的,即斷對方所來之力,實即打擊力之此種特性也。上兜下坐,與地心爭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飛之勢。旨在截擊敵力以改變其方向,此法謂之提。蓄彈驚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爭,勁由脊發(fā),力從足出,旨在抵消敵力之重量,或震撼敵力之源,即敵之形體,此法謂之頓。提頓為一來回勁,提為頓之來,頓為提之由也。敵我交接,我無執(zhí)著,令敵也無執(zhí)著,引進敵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敵力喪失作用點(即:打擊點),此法謂之吞。吞之同時,順敵力而逆行之,敵力已喪失作用點,而我力已至其作用點,此法謂之吐。吞吐亦為一來回勁,吞吐無間行者是也。驚彈如拋揚,支點似滾絲,螺旋力纏卷,堅漲于無形,旨在借斷肢以震撼敵力之源,即其形體,此法謂之托。驚彈似粉磚,滾錯疊墜,螺旋力裹擰橫搖于無形,旨在令敵力改變方向,喪失作用點,此法謂之沉。敵力來勢迅猛,我則不躲不閃,不丟不抗,順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奪其力之作用點,進步占勢,退步避鋒,借急促之勁作來牽動對方之重心,使敵拔根提氣,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謂之閉。接著乘對方重心不穩(wěn),而突然發(fā)力,全身炸力直射,隨高打高,隨低打低,手無空至,意無定向,囫圇逆體,力如炸藥,觸點如彈,這是突然的一發(fā)一放,此法謂之分。分閉之法,須借呼吸之彈力,始能發(fā)力透達也。
八法之運用,非心領神悟?qū)嵨匆子械?,然于身外求之,庶手可矣。故在已身之外去求取,體認八法之妙,實為切要,見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八法之妙,在于操練無念,無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是法則精神即被束縛矣。故習學意拳欲臻化境,實非唾手可得也。
形力須歸一神意不著象
昔日我?guī)煿粕钕壬皇乐性糟@、裹、踐三拳立于不敗之地,暮年他曾總結(jié)一條經(jīng)驗,說道:“力不歸一,形無所居,意無所趨,神不瀟逸。故此,任你千招萬術(shù),我有一定之規(guī)”。此真千古絕唱也。鉆、裹、踐三拳,作成一個動作,即三種力之歸一也。我青年時,曾隨郭云深先生習學形意拳,每日晨,郭先生只站混元樁,將鉆、裹、踐三拳操練數(shù)十下。下下如氣錘,觀之大有震地欲鳴之感,功力實臻化境也,有見于此,故意拳所運用力雖多,接發(fā)力之法雖不一,但最后必須綜合而歸于一,定于一;純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來,來之能應,應則必驗。平日操之純一,遇敵時則能得心應手,手到人翻矣。鑒定一門拳術(shù)是否高明,要在于養(yǎng)生效果與技擊效率而已。從技擊角度看,拳術(shù)之高明在于精簡。查中國古代之拳術(shù),皆是形簡而意繁,當初形意拳只有鉆、裹、踐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單雙換掌。故習學任何一門拳術(shù),意拳也不例外,學者本人須根據(jù)個人情況對所學之拳術(shù)進行一番篩選工作。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勢,每一個方法,都要用“奧砍剃刀”削減一番,以求歸一。姿勢確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
身動起象外法在無念中
數(shù)十年間隨我學習意拳者甚眾,其中亦有佼佼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敗挨打者,皆因其背離我平日歸一之教誨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縱觀中國之拳學史,發(fā)現(xiàn)一條規(guī)律,即任何一門拳術(shù),皆經(jīng)由鐵老虎演變?yōu)榧埨匣⒅^程,如形意拳當初只有鉆、裹、踐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雜式錘等拳套。又如八卦掌當初只有單雙換掌而已,其后人亦不能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再如太極拳,當初只有單雙纏打與擊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化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楊、吳、陳、武之派,習拳者被光怪陸離之畸形拳套緊緊束縛住,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極、當其初創(chuàng)之時亦是虎虎有生氣,然何故愈演愈無生氣?何故習其拳者臨戰(zhàn)卻用不上拳套招術(shù)?更有甚者,何故習其拳者反被不習拳之外行以渾擊蠻打所擊敗?蓋此輩習拳者皆離精華而守糟粕,不識真老虎而只識假老虎也,一代傳一代,真者日淹而偽者日興,鐵老虎遂變?yōu)榧埨匣⒁?,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復古元始,隨我習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敗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我恐意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極之災,遂不得已,寫此文字,以警后生焉。
學拳貴明理,參理須用邏輯思維;練拳力感實,試作須用形象思維。以形取意,以意賦形,由形揣其意,因意度其形,非運用形象思維難得拳之妙也。故平日練習時,須富于想象,仿生擬物,想象萬千。無窮假借無窮象,似有如無,如無似有。設身處境,應鉆入所想象之形象中去,以體現(xiàn)其神形意力,大有“吾不知蝴蝶之夢周耶?擬或周之夢蝶也”之慨,果能如是,發(fā)力始能靈活透達也。
斷手之基本模式只有五式而已,由五式可以派生出若干具體打法,茲分別敘述如次:
一靈蛇驚變
此式即技擊樁法也。
先談技擊樁之站式,亦即斷手時之潛在預備式。內(nèi)清虛而外中正,三角預應,身斜勢低,重心下降,臀部力穩(wěn),兩足重量前三后七,腳站六面勁,形在曲蓄,意在直射,身微搖,慣性如如也。冷眼觀之,頗似西洋拳之架式,又似形意拳之虎抱頸。俱非也,此式實如兒童之玩具不倒翁。此僅就其形力而言。再言其神意,筋力空靈均整,神游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既有吳漢殺妻之意,又有荊軻借頭之心。然滿面春風,敵縱有惡言詬罵,我亦笑容可鞠也。拳出即是禍,不畏禍??s手即是福,不求福。既欲動手,禍福置之度外矣。意拳有兩個原則,第一,不動手,第二,動則不休,不將對方置于死地不罷休。故在平日練習時,不許任意活動,一舉首,一投足,皆須具技擊應付之能。技擊之際,既須形不倒,更須意不倒焉。
外形笨拙手藏奸心蓄殺機亦開顏
隨遇不倒意靈巧后其所發(fā)意搶先
宇宙間靜者恒靜,動者恒動,惰性也。我身由靜而動,須克服自身之恒靜惰性,而使我身產(chǎn)生恒動之惰性。故欲動手,須先使自身進入恒動之惰性境界。處于此種境界,技擊時始能得力也,察電動之機輪,其起動所耗之電流,高于其正常運轉(zhuǎn)之電流,其理自明矣。故惰性如此,實即降低勁力之消耗而蓄力待發(fā),此為技擊之重要法則,亦動猶不動之妙也。
再談技擊樁法之展開式,即左右互換也,此為意拳之基本斷手模式
意力閃閃卷枯葉驚赫天涯鳥飛絕
裹纏橫繞云龍蟠光芒無限力如鐵
運行當中,要筋絡鼓蕩。假想全身猶如大汽球,身體猶如懸空,唯風力是應。全身象有無數(shù)繩索牽撐,左蕩則右掣,前趨則后拉,上伏則下墜,縱橫皆浪力,起伏帶鋒棱,身動似螺旋,處處皆似滾珠機輪。對方挨我何處,何處即逆體驚炸。兩手運行,無論高低曲伸抱撐,一前一后,一左一右,永須慣性如如,炸力不斷。彌所彌時,處處緊跟對方動作合拍,既不丟又不抗,相機發(fā)力,于錯綜矛盾中求統(tǒng)一也。雙足運行無論進退刀叉分刺,一虛一實。實足不許全然煞死,虛足不許全然飄浮。進退皆走三角螺旋形,擦地拉腿而滑行。足隨手運,手進三分足進七,雙足之虛實比例始終應配合適當,充分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強炸力之直射速度之強度。運行當中須假想假借,體認尋求,有象中求無形,虛無中求有處(“處”字讀如設身處境之處),局部中求渾噩,蠕動中求迅速,柔靜中求驚炸,笨拙中求靈巧,矛盾中求統(tǒng)一,三角中求直線。求而有得,則可進而探討整個技擊之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