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基本實用知識有哪些(3)
中藥材基本實用知識有哪些
中藥的用藥禁忌
中藥的用藥禁忌,主要包括相反、相畏和妊娠用藥禁忌等內(nèi)容。所謂相反,是反對的意思,畏是怕的意思。
1、相反、相畏藥
十八反(歌訣):
本草言明十八反,貝蔞半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
這首歌訣的意思,就是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細辛、白芍、赤芍。
十九畏(歌訣):
硫黃原是火中精,樸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郁金見,牙硝難合京三棱,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參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diào)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烘炙浸莫相依。
2、妊娠禁忌藥
孕婦的用藥特別要注意,因為有些藥物具有滑胎、墜胎之弊,可造成流產(chǎn)的后果。一般來說,凡瀉下藥、活血藥、行氣藥、滑腸藥和辛熱藥都應(yīng)慎用。其中一部分毒性較強或藥性猛烈的更應(yīng)禁用。
禁用藥物:如巴豆、牽牛子、大戟、芫花、斑蝥、商陸、麝香、三棱、莪術(shù)、水蛭和虻蟲等。
慎用藥物:如大黃、桃仁、紅花、枳實、附子、肉桂、干姜、牛膝、代赭石、丹皮、茅根和苡米等。
中藥的劑量
中藥的一般劑量以用3~9克者為多,有少數(shù)藥物的藥性比較劇烈只能用3克以下,也有一些藥物的藥性比較緩和,可用至30克以上??偟膩碚f,對于每一樣藥物的劑量要視具體不同情況適當增大或減小,可考慮到下列幾方面:
藥性:藥性劇烈者劑量要小,要用大劑量時,應(yīng)逐步增加;藥性緩和者可以一開始即用大劑量。
疾病的性質(zhì):慢性病、輕病,劑量可小些;急性病、重病,劑量應(yīng)大些。
處方:在一復(fù)方中主要藥物劑量應(yīng)大些。
病人體質(zhì):虛弱者劑量應(yīng)小些,強壯者劑量可大些。
年齡:老年人劑量應(yīng)小些,一般成年人劑量應(yīng)大些,六到十三歲兒童可以用成人量的二分之一,六歲以下、三歲以上的用成人量的三分之一,三歲以下的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
中藥的加工炮制
藥物炮制的起源與發(fā)展
藥物炮制的起源,最早是為了降低藥材的毒性,但隨著歷史的進展,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特別是醫(yī)療技術(shù)日益發(fā)展的要求,它的內(nèi)容也隨之豐富起來,而與之相適應(yīng)的炮制方法和操作技術(shù)也漸趨完善。
首先,藥物炮制的起源,與古人發(fā)現(xiàn)“火”是分不開的。火的利用,使人類從“茹毛飲血”的時代進入到“熟食”的時代,同時還促進當時社會生產(chǎn)面貌的改變和發(fā)展,特別對醫(yī)藥衛(wèi)生方面影響更大。相傳商代伊尹制湯液,《漢書》藝文志記載湯液經(jīng)法三十二卷,就包含有藥物炮制的知識。而最早記載炮制的藥物,除《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外,也見于《靈樞》邪客篇的“秫米半夏湯”,即已注明用“治半夏”。此外,《左傳·宣公十二年》就有“麥曲”的記載。麥曲和半夏都是要經(jīng)過炮制的。所以,炮制學早在戰(zhàn)國時,就已有記載了。
到了漢代,由于炮制經(jīng)驗的積累,使炮制知識逐漸豐富起來。張仲景的《傷寒論》所論諸方,對劇毒藥的炮制更為重視,如附子之用火炮,大黃之用酒蒸,厚樸之用姜炙和麻黃去節(jié),杏仁去皮尖,虻蟲去翅足,等等。而且還在《金匱玉函經(jīng)》中指出,藥材“有須燒煉炮制,生熟有定,一如后法„„”,這就明確反映了以生熟為主的炮制基本內(nèi)容。到晉魏南北朝,藥物的炮制重點,已移到藥性的處理上。以《雷公炮炙論》為代表,總結(jié)了前人的經(jīng)驗,闡述了各種藥物的火制、水制、水火共制的炮制方法,表明了這時的炮制方法較多而又細致。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又歸納各種炮制相同的藥物,分條敘述,從而在炮制學術(shù)上逐漸形成一個體系。這在整個炮制發(fā)展過程中,確是一個重要的歷史階段。宋代在炮制方面,發(fā)展較快,《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對藥物炮制加工技術(shù)作了較詳細的敘述,并將它列入法定的制藥范圍,對保證藥物質(zhì)量的規(guī)格,起了很大的作用。明代陳嘉謨的《本草蒙荃》和李中梓的《本草通玄》,均對炮制理論作了系統(tǒng)的歸納。陳嘉謨還具體地指出:“制藥貴在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等等。這些理論,至今對中藥炮制,都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至于具體操作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則集其大成。
回顧自清代鴉片戰(zhàn)爭到新中國建立的一百多年當中,由于帝國主義的侵略,反動統(tǒng)治階級的歧視和摧殘,致使中藥炮制的傳統(tǒng)技術(shù)幾遭失傳,更談不上系統(tǒng)地總結(jié)和提高。解放后,在黨的中醫(yī)政策光輝照耀下,中醫(yī)中藥才得到了重視。在繼承整理方面,全國各省、市都進行炮制經(jīng)驗的整理和交流,對中藥炮制技術(shù)和理論探討,獲得空前的發(fā)展,廣大藥工人員,根據(jù)“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和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方針,廣泛深入開展科學實驗活動,對傳統(tǒng)
中藥的炮制,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中藥加工炮制,也由手工操作逐步走上機械化的道路,正為創(chuàng)造祖國的新藥學作出貢獻。
當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深深地認識到中藥的加工炮制,是我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我國醫(yī)藥學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一定的科學理論和實踐價值,對提高藥物質(zhì)量,保證用藥安全和療效,確具有極為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藥物炮制的目的
中藥大多數(shù)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原生藥,一般不宜于直接調(diào)配,特別是一些有刺激性或毒性的藥材,必須經(jīng)過一定的加工處理方能使用,以避免產(chǎn)生副作用。因此,必須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原則進行處理,才能符合治療需要的要求,以及充分發(fā)揮其療效。對于少數(shù)毒性和烈性藥的合理炮制,則更是確保用藥安全的一項重要措施。關(guān)于炮制的主要目的,可歸納如下幾點:
第一,保證藥物純凈,利于貯藏。藥物經(jīng)過凈選加工,如植物藥去泥沙雜質(zhì),去毛、皮、蘆頭、栓皮、心核;動物藥去頭足翅;礦物藥去泥土雜石等非藥用部分,可保證藥物達到一定凈度和臨床用藥劑量的準確。有的藥經(jīng)加熱處理殺死蟲卵,或使與甙共存的酶失去活性,利于貯藏,如桑蛸和荔枝核。
第二,降低或消除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天南星有毒,生用刺激咽喉,須用姜、礬等炮制,可減少毒性;柏子仁去油制霜,以消除其滑腸致瀉的副作用。
第三,改變或緩和藥性,提高療效。如生蒲黃,生用行血破瘀,炒炭后可以止血;生地甘寒涼血,制成熟地則微溫補血;麻黃用蜜炙后,可緩和辛散作用,增強止咳平喘作用;淫羊藿用羊油炙后,可增強補腎助陽作用。
第四,改變或增強藥物作用的部位和趨向。如大黃本為下焦藥,酒制后能作清降上焦火邪;柴胡、香附醋制后能引藥入肝;小茴、桔核鹽制能引藥入腎等。
第五,便于調(diào)劑、制劑和服用。藥物經(jīng)加工處理成為片、絲、段、塊;或礦物及介殼類藥物質(zhì)地堅硬,難于粉碎,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經(jīng)過煅、淬、研等炮制手段,使藥物便于調(diào)劑和制劑。動物類或其他有特殊臭味的藥物,經(jīng)過酒制、蜜制、醋制、水漂、燙制和炒黃等處理,可達到矯臭、矯味的效果,有利于服用。
藥物常用炮制方法
中藥炮制方法,歸納起來可分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和其他制法五大類。
1、修治
修治,又稱“潔凈”,是藥物炮制前的基本方法,包括凈選、切片、粉碎,目的在于清除雜質(zhì),并進行整理。
(1)凈選
挑選:揀去雜質(zhì)和非藥用部分及霉敗品,按藥材大小分檔。
篩選:用適當孔徑的篩籮,篩去雜質(zhì);或?qū)⑺幉拇笮》謾n,除去灰屑。
風選:用簸箕或其他工具,利用藥材與雜質(zhì)的輕重不同,借助風力除去雜質(zhì)及非藥用部分。
刷凈:用刷子刷去藥材表面的絨毛及泥沙雜質(zhì)。
刮除:用刀刮去藥材表面的毛狀物、附著物,或不可供藥用的粗皮、栓皮。
剔凈:用錐子剔去藥材縫隙內(nèi)的沙石,或挖去藥材內(nèi)部不可入藥部分及其他雜質(zhì)。 剪切:用剪子或刀除去藥材殘留的非藥用部分,或分開藥用部位。
碾:用石磨碾磨除去種皮或刺及非藥用部分。
撞:用布袋裝藥材,加適量小卵石子用力沖撞,除去毛、刺。
鋸、劈:用鋸子將堅硬藥材鋸短,用斧類厚刃刀具將藥材劈小,以利于再加工和剪熬。 壓榨:用手工或機器擠壓,將藥材中的油擠出或取其鮮汁。
(2)切片
中藥切片分手工切與機器切兩種。可根據(jù)不同的要求,將軟化的藥材用藥刀或機器切成片、段、塊、絲,或用刨子將堅硬木質(zhì)、角質(zhì)類藥材刨成薄片。切制品的干燥溫度一般不超過80℃為宜。含揮發(fā)油藥材,不超過50ºC為宜。干燥方法分為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兩種。
(3)粉碎
藥材經(jīng)粉碎可增大它和溶劑的接觸面積,以便于煎出及吸收。如質(zhì)地堅硬不易切片的角質(zhì)、木質(zhì)和礦物類藥材,經(jīng)粉碎后便于煎出或制曲劑用。貴重藥材常粉碎成細粉吞服,便于吸收,需去油制霜的果實子類藥材,經(jīng)粉碎后便于去油等。主要方法:
打、搗:將藥材打碎或搗碎。
機械粉碎:將藥材用粉碎機粉碎。
研:用乳缽或球磨機、鐵研船等,將藥材研成細粉。
銼:用銼將堅硬的藥材銼成粉末。
飛:用濕法分取藥材極細粉末的方法??蓪⒉蝗苡谒乃幉呐c水(或藥液)共研細,加入多量的水攪拌后,使較粗的粉粒下沉,細粉混懸于水中先傾出,粗粒再研再飛。傾出的混懸液沉淀后,沉淀物與水分開,干燥,即成極細的粉末。
粉碎品的規(guī)格通常為:
粗粉:全部通過2號篩,過4號篩不超過40%。
中粉:全部通過4號篩,過5號篩不超過60%。
細粉:全部通過5號篩,過6號篩不少于95%。
極細粉:全部通過6號篩,過7號篩不少于95%。
2、水制
水制,是用水(包括酒等液體輔料)處理藥材,使其潔凈、軟化,便于切片、粉碎,或借以降低藥材的毒性和副作用。主要方法:
淘洗:將藥材用清水洗滌,除去泥沙雜質(zhì)。凡體質(zhì)疏松和具芳香性的藥材,洗滌時應(yīng)“搶水洗”,不要在水中浸泡過久,以免降低藥效。
浸泡:用清水或其他適宜液體輔料,將藥材泡至適當程度,便于切制。浸泡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材粗細、質(zhì)地及氣候變化等不同情況,適當掌握,防止傷水、腐敗,影響質(zhì)量;或為了除去非藥用部分。
漬:質(zhì)松或經(jīng)水浸泡易降低療效的藥材,用適量清水或其他液體輔料(酒、鹽水、甘草水等),漬至藥透汁盡,使藥物軟化,便于切片,或改變藥性。
潤:將經(jīng)過洗凈或浸泡的藥材,裝入適宜的容器中,用麻袋或濕草袋覆蓋,上面加蓋進行悶潤,或經(jīng)常噴水,或須熏硫黃,使藥材潤透,便于切片。除必須浸泡者外,一般藥材都應(yīng)用少泡多潤的方法。
漂:將藥材放在清水中反復(fù)浸泡,經(jīng)常換水漂去腥味,咸味或降低毒性,使達到要求程序。
3、火制
火制,是將藥材直接或間接置火上加熱,使其干燥、松脆、焦黃或制炭存性。在制作中,要根據(jù)要求,掌握火候,火候分“文火”、“中火”、“武火”。文火即火力小而緩,中火即火力適中,武火即火力大而猛?;鹬埔话惆ㄏ铝袔讉€方面。
(1)炒
將藥材置鍋內(nèi)加熱翻動??煞譃榍宄春图虞o料炒兩種。
①清炒:根據(jù)炒的要求程序,分為炒黃、炒焦、炒炭三種。
炒黃:將藥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表面微黃,能聞到藥材固有的香氣,或炒至藥材鼓起和爆裂為度。
炒焦:將藥材置鍋內(nèi),用文火或中火炒至外呈焦褐色、內(nèi)呈黃色。
炒炭:將藥材置鍋內(nèi),用中火或武火炒至外呈黑色、內(nèi)呈焦褐色,存性,噴灑清水適量,滅盡火星。
②加輔為炒:將藥材與固體輔料同置鍋內(nèi)拌炒。根據(jù)所用輔料不同,可分為米炒、土炒等。
米炒:將大米或糯米和藥材同置鍋內(nèi),炒至米呈焦黃色,篩去米,冷透。
土炒:將灶心土或黃土研細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熱,再加入藥材拌炒,炒至藥材表面附有土色,并透出藥材固有香氣時,取出篩去土。
麥麩炒:先將麥麩置鍋中,文火炒至起煙,再放入凈藥材,炒至聞到藥材固有香氣,篩去麥麩。
(2)炙
將藥材與液體輔料拌炒,根據(jù)輔料不同,可分為:
蜜炙:一種是先將藥材與煉蜜拌勻,略潤后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老黃色、不粘手為宜。另一種是將煉蜜置鍋內(nèi)加熱,然后將藥材倒入,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老黃色、不粘手為宜。煉蜜即將生蜂蜜煮沸過濾,去沫及雜質(zhì),適當濃煉去掉水分。
酒炙:又稱酒炒。將藥材與黃酒或白酒拌勻,待酒被藥材吸盡后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或微帶焦斑,或色澤加深。
醋炙:又稱醋炒。一種是將藥材與醋拌勻,潤至醋被藥材吸盡后,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或帶焦斑色,或色澤加深。另一種是先將藥材搗碎,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炒至藥材表面溶化發(fā)亮或表面顏色改變,有氣溢出時,噴灑定量米醋,炒至微干,起鍋后繼續(xù)翻動,攤開放涼。
鹽炙:又稱鹽水炒。先將食鹽用水化開過濾,然后取鹽水與藥材拌勻,潤至鹽水被吸盡后,倒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或焦黃色。也有個別藥材品種邊炒邊噴灑鹽水的。
油炙:將油倒入鍋內(nèi),用武火加熱至沸,然后倒入藥材,炸至藥材呈黃色、焦黃色、疏松時撈出。
姜汁炙:將鮮姜搗碎或煎煮取汁,取姜汁與藥材拌勻,潤至姜汁被吸盡后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藥材表面呈黃色。
(3)煅
將藥材直接或間接放在火上煅燒稱為煅。根據(jù)藥材的性質(zhì)和具體要求,可分為爐口煅、鍋煅、扣鍋煅三種。
爐口煅:又叫直火煅。將凈藥材直接放在無煙爐火中或爐口上,煅至紅透疏松。 鍋煅:又叫明煅。將凈藥材置鍋內(nèi),用武火煅燒。
扣鍋煅:又叫燜煅。將凈藥材置鍋內(nèi),上蓋一較小的鍋,在兩鍋接口處用濕紙條貼緊后,用鹽黃泥密封;然后置爐火上,上壓一重物,先文火后武火燒煅。在燒煅過程中,如發(fā)現(xiàn)鍋縫冒煙,應(yīng)及時用鹽泥填封,防止空氣進入,以免藥材灰化。為掌握煅的程序,可先用一張白紙貼于小鍋底上,待紙變黃則為煅透,?;鹄渫福羧杖〕?。
(4)煨
將凈藥材用面糊或濕紙包裹,置熱灰中煨至聞到藥材固有香氣為度。或?qū)⒚娣壑缅佒?,用文火炒至起煙,再放入凈藥材,炒至聞到藥材固有香氣,篩去面粉。
(5)燙
用細沙、蛤粉、滑石粉作輔料,先置鍋內(nèi),加熱炒至一定程度;然后放入凈藥材,同炒至所需要程度,篩去沙、蛤粉、滑石粉。
(6)焙
將藥材置鍋內(nèi),焙爐內(nèi)用火加熱,慢慢蒸發(fā)去水分,使之干燥。焙的溫度根據(jù)藥材性質(zhì)和要求而定。
(7)燎
將藥材直接在火焰上作短時間的往返灼燒,去毛。
4、水火共制
水火共制,是用水、火共同處理藥材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四種。
蒸:將藥材或加輔料(酒、醋等)拌勻,放在蒸籠、木甑中,隔水加熱,蒸至所要求程度。
煮:將藥材加水適量,或加輔料(醋、甘草水等)置鍋中,共煮至熟透無白心為度。 沸蟬:又稱水燙,將清水放入鍋中,加熱至沸,再將藥材投入煮五分鐘左右,撈起投入冷水略浸,搓去種皮。
淬:將煅或燙過的藥材趁熱迅速投入冷液輔料(醋、鹽水、酒等)中,使藥材體質(zhì)松脆。
5、其他制法
發(fā)酵:將藥材經(jīng)過適當處理后置于適宜的地方,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溫度,使其發(fā)酵生霉,改變原來性質(zhì),以達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發(fā)芽:將需要發(fā)芽的藥材洗后凈選,稍浸泡,在一定的溫濕度下使其發(fā)芽;待芽長至一定長度時取出,略蒸或直接曬干或烘干。
制霜:藥材通過去油、凝結(jié)或其他加工方法,制成松散的粉末,稱制霜。
提凈:通過重結(jié)晶提純,將藥材中雜質(zhì)除去。
拌:將藥材拌入輔料,使輔料滲入或附著于藥材表面。如朱砂拌茯苓等。拌也常作為蜜炙、酒炙等的輔助操作。